鄒炳宣
摘 要: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糧食為老百姓生活所系。作為廣大百姓生活的基礎與重要保證,水稻種植不僅關系到我國百姓的日常生活,更關系到水稻種植人員的經濟效益。當前,在大量科研人員的不斷研究以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下,水稻已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范圍內得到廣泛普及與種植,并實現了大批量生產;給我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溫飽帶去了重大保障。
關鍵詞:水稻;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現代化社會生活背景下,在日常生活品質不斷提升的基礎下,人們逐漸提高了自身對日常物質品質要求。特別是對于食品,其要求更為嚴格。這一要求的提出給我國水稻種植帶來了一定挑戰。如何在保證水稻種植質量的同時保證水稻生產產量是一大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業技術的革新,規范化水稻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措施的誕生,使得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下面,本文將對水稻種植技術以及水稻病蟲害防治措施進行闡述,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定幫助。
一、水稻種植技術
(一)水稻種植地點選擇
對于水稻的種植,如想要保證水稻種植與生產質量,那么首先則應做好種植地點的選擇。通常情況下,水稻種植地點的選擇需符合以下三點[1]:(1)土壤質地良好(2)種植地具有澆灌水源或方便澆灌,且灌溉水源無污染現象(3)種植地溫度、光照適宜。只有切實做好水稻種植地選擇,滿足所有種植標準,才能夠保證水稻種植質量。
(二)水稻種植品種選擇
種植品種的選擇同樣是保證水稻種植質量與產量的關鍵。水稻種植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國人民都深知水稻是我國最為重要的糧食產物。幾十年來,在我國科研人員的大力研發下,我國水稻已從以往的單一品種變為多元化品種,可謂是種類繁多。但對于水稻的種植,應結合種植區域土壤、環境以及氣候條件選擇最為適宜的品種;且還應在此基礎上選擇質優、高產、抗病害水稻品種。除此之外,在實際種植之前,相關種植人員還應保證進行種子的進一步挑選,去除存在缺陷(如秕谷)的種子。具體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機選;第二種,風力;第三種,鹽水精選。在完后水稻種植選種之后,相關種植人員還應做好種子浸泡工作,可以采用相關防治病蟲害的多菌靈溶液進行浸泡,從而避免水稻受到相關病蟲害的侵害[2]。
(三)水稻種植之播種
通常情況下,常用播放方式有人工和機械播種兩種方式。針對水稻播種方式的選擇應結合種植地地形、規模等方面因素來進行。在實際播種過程中如果選擇人工播種方式進行播種,那么則需要結合實際水稻種植情況(如種植水稻類型)控制好播種種量。例如,如果種植地所種植水稻為常規早稻,那么播種種量約為10至15市斤(斤);如果種植地所種植水稻為夾雜水稻,那么播種種量為6市斤(斤)[3]。
(四)水稻種植之育苗
水稻育苗即種子培育,等待種子發芽成長為秧苗之后,則進行插秧種植。水稻育苗地點可以選擇育苗中心,也可以直接在水稻種植田地里進行。但在育苗過程中有一點需要注意,應選擇地勢平坦且具有良好滲水性的田地進行育苗,這樣才能夠有效保證秧苗的健康成長。
(五)水稻種植之插秧
水稻種植質量的良好與否,關鍵在于插秧。插秧可謂是一門技術活,既要保證插秧的深度,還需要保證秧苗之間的間隔距離科學、合理;從而才能夠保證水稻的成活率與生長。與水稻播種一樣,插秧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為人工插秧;一種為機械插秧。人工插秧與機械插秧相比較而言,人工插秧效率較低;但從整體質量上來看,人工插秧質量比機械插秧質量較高。但在實際插秧過程中,都應該避免在下雨時期進行插秧,因為雨天不僅會降低插秧的效率,還會影響到秧苗的成活率。此外,在實際插秧過程中,應順著從南到北的方向插秧,并保證秧苗插入深度與秧苗間距,這樣才能夠大大提升秧苗成活率。
(六)水稻種植之施肥
在完成水稻秧苗種植之后,為保證水稻秧苗的茁壯成長,相關種植人員應及時施肥,為水稻秧苗提供全面營養元素,使其能夠健康、茁壯成長。通常情況下,如果所種植水稻為早水稻,那么種植人員則應按照每公頃施加600到650千克含量為百分之35的復合肥;如果所種植水稻為晚水稻,那么則可以酌情增加十分總量,例如每公頃施加650到750千克的復合肥。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質優、高產的水稻樣貌基稈比普通水稻秧苗基稈細一些,所以在實際施肥過程中需要控制好氮肥的施肥量,特別是在以下兩個階段:(1)秧苗幼穗分化階段(2)秧苗拔節階段。
(七)水稻種植之灌溉
對于任何種植植物來說,灌溉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很多人都認為水稻不就是種在水里的嗎,為什么還要灌溉。事實上,水稻也需要水資源的灌溉,這樣才能夠保證水稻的成活。且水稻的灌溉還有一定的原則需要遵守:首先,應在水稻種植完成之后澆灌活蔸水(深水活蔸)。在實際澆灌過程中,所澆灌水量不可以超過水稻葉耳;其次,在水稻秧苗發育(分蘗)當秧苗根部生出分枝時,需要結合稻田實際情況進行排水或澆灌(薄水分蘗)。再次,但水稻秧苗成長并結穗時需要及時澆灌(足水長穗)。且在實際澆灌中應保證水資源的充足(水深5至10厘米),這樣才能夠促進水稻根系水分的充足吸收。最后,在對水稻進行抽穗時以及水稻收割前一個星期進行適當灌溉,但需要控制好澆水力度,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
二、水稻病蟲害防治
水稻種植生長過程中避免不了會發生一些病蟲害。如果想要切實保證水稻種植質量與產量,那么則需要做好水稻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
(一)水稻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第一:紋枯病,是一種多發且常見于水稻、小麥以及谷子等農作物的病害。特別是水稻,無論早水稻還是晚水稻都會受到該病害的侵害,導致水稻出現谷粒缺失現象。病害嚴重的情況下,可導致水稻枯亡。葉片以及莖稈兩個部位是紋枯病主要發生的位置。如果想要保證水稻的高產,那么必須要做好紋枯病的防治。對于該病害的治理可以采用噴灑藥劑井岡霉素來進行。具體操作為如下:100毫升井岡霉素混合50千克水進行噴灑。對于紋枯病的預防,需要種植人員做好水稻種植前期的施肥以及水稻種植期間的田間管理。
第二:稻瘟病,又可稱為稻熱病、火燒瘟等;同樣是一種常見且多發于水稻的病害。稻瘟病的發生不分水稻生長階段,換句話來說就是水稻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會發生稻瘟病。稻瘟病的主要發生位置在葉片、稻穗以及桿節等位置。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病害而言,稻瘟病的嚴重程度較高,一旦患病則會直接致使水稻枯亡。該病害的發生對于水稻的高產有著嚴重影響。因此,在水稻種植過程中需要嚴格做好稻瘟病的防治。可采用1000倍液稻瘟靈乳油(40%)噴灑進行治理;加強田間管理以及施肥、澆灌等措施進行預防。
(二)水稻主要蟲害及其防治
首先是二化螟。二化螟對水稻產生危害最為嚴重,對水稻健康成長造成嚴重侵害。據相關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各地區水稻發生二化螟蟲害次數是越來越多。
對于二化螟蟲害的防治可以通過放置誘捕器或者性誘劑誘芯進行捕殺。此種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二化螟雌蟲,阻斷二化螟產卵。
其次是稻飛虱。稻飛虱又可稱為蠓子蟲、火蠓蟲等;是一種常見且多發于水稻的蟲害。該蟲害的發生具有兩大特點:第一,病害時間長;第二,以刺吸水稻植株汁液危害水稻。對于稻飛虱的防治可以通過噴灑吡蚜酮懸浮劑(25%)來進行。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需要混合一定量的水進行噴灑,避免對水稻造成損害。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于水稻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研究有著積極意義,既能夠促進我國水稻種植質量與產量的提升,還能夠在提升農戶經濟收益的同時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相信在未來的不久,我國水稻種植技術與病蟲害的防治還會有更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周愛芹. 水稻種植技術要點及其病蟲害防治[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20, No.368(8):143-144.
[2]侯彬彬. 芻議水稻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 科技資訊, 2020, v.18;No.580(7):64+66.
[3]王明麗. 水稻種植技術的主要環節及病蟲害防治要點分析[J].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理論版), 20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