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
摘要:設計美學與鄉村的融合既是鄉村振興戰略所在,也是藝術在新時代發展的內在需求。本文旨在通過分析鄉村建筑與設計美學的概念,借以貴州安順云山屯為例分析我國鄉村建筑其發展現狀,提出新鄉村建筑風貌的思考。在設計美學理念下借助藝術形態來喚醒與培育民眾的文化藝術意識,挖掘鄉村的美學價值,提高村民的藝術涵養。
關鍵詞:設計美學;鄉村建筑;建筑風貌設計;藝術文化
一、鄉村建筑與設計美學概念
(一)鄉村建筑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越來越多的建筑師開始將目光投射于鄉村,近些年鄉村建筑風貌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治與更新,從當前的鄉建領域初步探索到當前鄉村建筑藝術的多元性和復興,我們對于鄉村建筑的了解和認識也正逐漸變得更加緊密。所謂的鄉村住宅建筑,即在農村地區建設的各種鄉民住宅以及一些為了完善農村居民生活而修建的相關配套住宅,例如鄉村活動服務中心、教育型建筑、相關的農業服務工廠房或者是養殖型建筑。
在我國城市化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大量的鄉村青壯年勞動力入城,這就造成“空心村”和“留守村”的大面積涌現。原鄉民自住私宅以及部分公共建筑(如村民活動中心、幼兒園、小學)一并組成了當下我國鄉村建筑發展的領頭羊和主導性組織板塊。
(二)設計美學
如若用美學去定義鄉村建筑,在十多年前我們看到的鄉村風貌也許就是“千村一面”,而當今設計美學漸漸融入鄉村,促使近年來越來越多現代材料結合鄉土材料所建造的鄉村建筑孕育而生,賦予了鄉村建筑新的生命力與記憶點。這里談到的設計美學針對于建筑景觀領域,主要是通過形體、線條、空間、色彩、虛實關系以及比例關系的均衡凸顯其個性特色和美學性,有效改變使用者的視覺印象、體驗感受。而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建筑風貌設計也會直接受到一些例如民族文化、地區氣候、政治、環境、哲學等多種因素的作用和影響,所以鄉村建筑風貌設計應因地制宜,務必以人為本,任何一個時代的建筑都要以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審美觀念作為設計的前提來設計建造,以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
二、文化需求與美學教育
鄉村建筑本身就是鄉村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載體,被認為是鄉村的形象,鄉村建筑和當地的自然景象和田園風光共同組合構成了美麗的鄉村風貌。保護傳統聚落的真實性和文化景觀屬性是滿足人們深層文化情感需求的一種人文關懷,是人們生活的審美需求。
(一)建筑的文化需求
鄉村人受到自我滿足思維和定向思維的約束,已經不知道在新的自然人文環境下應當追逐什么樣的建筑美學了,在他們的美學認知里很難有新的突破和超越。
在科技、材料、工藝飛速發展的今天,建筑的物質需求明顯大于建筑的文化需求,毫無疑問建筑的功能更被人們所關注,而建筑風格形式似乎處于從屬地位。當然建筑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當我們討論“形式追隨功能還是功能追隨形式”時,就是在探討設計考慮的根本是形式還是功能,對此不同領域的建筑設計師都有各自的側重點,但究其根本都離不開文化的依托。在鄉村里,村民的生活習俗很大程度關系到居住建筑的功能,但如果建筑只是追求功能而忽略建筑本身的觀賞性、可識別性以及地域性,最終將會導致“千村一面”,便失去了鄉村的藝術文化價值。
(二)美學教育在鄉村的缺失
當下農民家庭經濟和收入較低是我國農村的一種普遍現象,這直接地影響著農民家庭和社會主體群眾他們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所受教育程度越低其對于美學的認識和要求也就越低、見識范圍也就越狹窄、對于空間的理解也就越淺,直接造成了農村地區的人們對于可見的建筑形狀失去了判斷能力,接下來會發生的一件事就是模仿。
其次,用于建設本身所產生的可支配經費非常少。最低的房屋建筑預算可能只有十幾萬蓋兩百平米的住宅直接可以入住,這對于當下的房屋物價水平和大量的人力資源水平而言基本就很難再對房屋建筑的美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最核心的問題是滿足其遮風避雨,建筑是否漂亮也就不再受到關注。
三、新鄉村建筑風貌設計的探索——以云山屯為例
現階段,我國鄉村建設存在著嚴重的風貌破壞,傳統村落正面臨衰落、消逝的厄運。如何保護傳統村落的建筑風貌、延續鄉村記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新農村”模仿城市聯排別墅拔地而起現代建筑群,城市的物質形態和生活方式被生搬硬造到鄉村里。
(一)以安順市西秀區云山屯為例
安順云山屯建筑形態豐富,依山而建,其建構材料適應喀什特地貌,以石材為主,包括片石屋面、塊石墻身、條石臺基、石砌鋪臺等。云山屯堡人遷居于江南地區,其空間形態和建筑特色受江南建筑的影響,采用木構架承重體系,結構型式為屯堡獨有的穿枋抬梁混合式木質結構。磚、瓦、木、石等建筑材料有機聯系使得建筑整體與細部融合。
而在云山屯三公里外的山下,一個“新鄉村”孕育而生,新建建筑并未能繼承傳統建筑特色,建筑形態變化巨大,反而失掉了鄉村的“基因”明顯趨于城市化,與云山屯傳統村落大相徑庭。其建筑外立面用白色抹灰和局部貼面磚取代塊石墻身,最大的改變是屋頂形式由單脊雙坡屋頂變化為多脊雙坡屋頂同時增設朝向街道的露臺空間,木材也被清水混凝土所取代,唯一延續的僅僅只有片石屋面。
從建筑布局上,云山屯街巷功能布局尊卑有序,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店宅建筑以及所有的公共建筑都建造在地勢平坦的主街兩側,相較之下在整個街巷功能作用中處于較弱勢地位的住宅建筑多建于地勢高差較大的支巷空間。支巷建筑則不受道路限制,選建于較寬敞的臺地處,所以分布較為零散稀疏,呈點狀分布。可見云山屯傳統鄉村的建筑布局在新鄉村布局上得以延續,臨街建筑大多成一字型布局,主要為店宅建筑,戶與戶之間沒有間隔,在主街路段建筑較為密集,而在平壩區域多成獨棟式分布,與云山屯傳統建筑的布局形式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新鄉村建筑風貌設計的美學思考
新鄉村風貌要體現地域特色,鄉村建筑設計要尊重當地的建筑形態,民居風格應與地域建筑風格和村莊傳統歷史建筑風格相協調,強化鄉村地域文化元素符號。既要體現村落與自然環境融合,又要使新建建筑與原有建筑和諧共存,需要延續的不僅僅是建筑樣貌,還有建筑功能特征以及村落的布局形式。鄉村建筑的美學要素除了形體、線條、光影和色彩,也表現在其空間構圖的關系中,也體現在當地村民的生活方式上。建筑形態不僅要滿足村民的審美觀,還應與村民的文化背景與認知結構相結合。
從美學角度上,新鄉村設計應避免簡單化和同質化。現如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保留著具有地域特點和鄉土文化特色的景觀和建筑藝術的中國傳統鄉村,如南方的吊腳樓、徽派民居、閩南土樓、西北高原的窯洞,這些在漫長歷史中所創造出來的地域建筑已然成為了當地村民的獨家記憶,這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熟悉感和歸屬感。鄉村景觀和建筑都具有精神上的美學意義,是一代代鄉村人留存記憶的載體。避免讓鄉村建筑打造成為城市建筑的山寨版,留存鄉村意象,把鄉村設計得更像鄉村,如果新鄉村設計把差異化、多樣性的空間環境變成了均質的建筑景觀,那么豐富的鄉村生活方式必然面臨簡單化和模式化。
參考文獻:
[1]梁梅.無處安頓的鄉愁——新農村設計的美學思考[J].創作與評論,2016(18):99-103.
[2]倪太婷.建筑美學中的“鄉村維納斯效應”——淺談建筑的文化需求[J].美與時代(上),2012(06):70-72.
[3]文逸琪. 貴州安順云山屯傳統聚落的地域適應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學,2016.
[4]高宜程,周俊含.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莊風貌設計的八項基本原則[J].城鄉建設,2021(03):65-68.
[5]楊逸舟. 基于傳統園林建筑美學的鄉村民居建筑文化傳承與創新實驗[D].四川美術學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