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游覽運河的主題多種多樣,可以走陸路,可以行水路;可以聽曲,可以咗食,可以健身,可以循跡名人故居;可以在白日,可以于夜間,還可以趕趟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節日,以多種方式領略蘇州段的大運河沿岸風土人情。
蘇州歷來有“軋神仙”“過端午”“石湖串月”“冬至大如年”等民俗文化活動,在吳地文化的滋養下,這些民俗文化活動本身就包含了民間手工藝文化、中醫藥文化、非遺文化、驛站文化、趕集文化、祭祖文化、佛教道教文化、運河文化等。而今,民俗節日狂歡也不斷創新,為節慶日賦予新內涵、注入新活力,全方位展現吳地風土人情,喚醒大家對大運河遺產的重新認識,有力保護和再度開發。
吳門望亭
望亭制定啟動“2353”行動計劃,以實現大運河文化帶、北太湖風景帶“兩帶”有機融合,傳承挖掘稻作、古驛、運河“三種文化”。那里將形成集“湖、田、街、橋、廠、站、園、驛”為核心的農耕、水利工程、工業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物流“五大文化展示軸”。其中,“湖”是北太湖長洲苑太湖濕地公園,“田”是塘浦圩田系統,“街”是運河歷史文化街區,“橋”是望亭水利樞紐,“廠”是望亭發電廠,“站”是望亭火車站,“園”是物流園,“驛”則是運河服務區。
運河百詩碑廊、大運河文體館、精品酒店等項目都已啟動建設,在2021年年內竣工。運河文化公園核心區望亭歷史文化街區復原了望運閣、千年望亭、望亭驛等建筑。精心打造的運河稻香博物館,圍繞稻作文化主題,在望運閣內布展,展示望亭稻作文化歷史、傳承和未來的發展規劃。
滸墅關
滸墅關古鎮改造項目規劃范圍3400畝,建成后,將再現鈔關盛景。
項目將以“運河味、運河埠、運河調、運河藝、運河尚、運河夢”等六大風情片區、7個特色街市、十大重點項目、40余個主要景點,來“重現”運河記憶、碼頭商驛、滸關水邑。
同時,項目將深度挖掘蠶里、劇源、曉學、守藝、尚河、鈔關等主題,恢復修繕運河沿線蠶種場,以傳承鈔關、草席、蠶桑等文化。
今年將進行古鎮一期建設;2022年復原滸墅鈔關衙署——明遠樓,修建龍華鐘塔,設計《運河賦》水幕電影及運河百腔戲臺;2023年古鎮一期開街,啟動“滸墅關八景”復原建造,打造非遺與運河文明相結合的展示、休閑及體驗空間。
先期進行蠶里街區改造占地15畝,包括5棟民國時期保留建筑與4棟新建建筑,預計將在9月開街。
楓橋夜泊
首當其沖是“楓橋夜泊”大運河文化詩會。其次是楓橋夜泊的“水上”“岸上”兩條游線。現代的聲光電與虛擬的光影技術,在運河上營造現代“江楓漁火”意境。打造的船舫民宿能讓游客白天看景、晚上賞燈,“客枕半夜鐘”,體驗“一宿千年”。景區將打造“江南小劇場”,還原老蘇州人“吃茶”“聽評彈”的市井生活元素,圍繞鐵嶺關這一“打響解放蘇州第一槍”的地方,講好紅色教育故事。
此外,將運河沿線散落的文化遺跡串聯,打造的“閶門十景”等城市微旅游路線,會吸引更多文藝青年打卡運河;“喜馬拉雅·有聲社區”也會將這些蘇州故事傳播出去。
虎丘塔
虎丘塔是大運河沿岸的標志性古塔。圍繞提檔升級的虎丘塔歷史陳列館、“故事虎丘”數字體驗館、“虎阜傳奇”全息舞臺劇,“虎丘”的系列故事正全面展開,重現“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畫船人語曉市花聲”的盛景。
虎丘夜游正成為特色鮮明的夜間旅游產品。同時,不要忘記新春廟會、春季花會、虎丘曲會等傳統園事活動,正是這些美好而迷人的傳奇園事才讓我們如此喜愛虎丘。
景區正全力打造塔影園、花神苑,展現“一體兩翼”的發展格局。塔影園包括花園、園林本體、民俗博物館以及李鴻章祠堂等部分,整個占地面積大約為23000平方米。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水景園林”,塔影園經歷過明朝文氏和清朝蔣氏兩個時期。相傳在塔影園湖中可以看到虎丘塔的倒影,但幾近更迭,最終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重建將再現寒塘、清泉、塔影在池、云陽草堂等景觀。
平江古巷
圍繞老舊區域搬遷和改造、老宅院落保護修繕、特色街巷打造、精品酒店招商、運河文旅產品開發等方面,平江古巷將更優更美。
整個歷史街區將按照“一街巷一功能”原則,在功能布局、設施配套、更新改造等方面進行系統科學安排,基礎設施完善和景觀風貌將得到整體提升;古巷內有無數動人的巷子與故事,其中就有丁香巷和大儒巷兩條特色街巷;花間堂、惠蔭園等名人故居將率先被保護利用起來,推動文旅融合。
水陸盤門
盤門城墻東段將實施修復工程。未來盤門區域將呈現“姑蘇夜畫”水上演藝項目,運河沿岸景觀運用科技手段美化和燈光亮化,以定制游船為載體,將視覺、聽覺、觸覺和動感完美融合,推出漂浮觀影體驗項目,組建運河志愿者隊伍、拍攝水陸盤門紀錄片,積極開展大運河閱讀節系列活動等。
橫塘驛站
驛站在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橫塘驛站(胥江小島)正以“文化+體驗”模式規劃設計。圍繞“古驛站”,恢復碼頭等古建筑,植入博物館、文旅酒店、文創商業等業態,再現驛站南來北往、汶上聚集的繁榮盛景。
石湖五堤
漁家村文旅項目建設將會被加快推動,依托真山真水及運河景觀,與石湖景區東入口布局錯位規劃,保護越城遺址,傳承傳統非遺,挖掘農耕文化,再現田園風光等,推動考古博物館、漁家水鄉、休閑康養等文商旅產業的發展、打造。
“石湖串月”的民俗文化品牌,整合橫塘驛站、漁家村、吳門橋等運河文化資源,延伸到運河沿線各文化點位,讓更多群眾參與進來。
寶帶橋·澹臺湖公園
圍繞大運河和寶帶橋,集旅游、文化、生活、商貿、辦公于一體,建設富有活力的運河街區及配套休閑區。
整個片區以“一帶、兩湖、四區”布局,“一帶”是運河風光帶,“兩湖”即大澹臺湖和小澹臺湖,“四區”包括入口商業區、濱水休閑區、遺址文化區、運河濱水區。屬地聚焦古橋,以“寶帶串月”的景觀為主題,規劃了113公頃特色濱水區,形成“繁華姑蘇”“寶帶平瀾”“金魚戲水”等五大主題區域。
而位于寶帶橋遺產點西南側,吳中博物館正為建成“國家二級博物館”而努力。這座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博物館已正式運營,作為吳文化、吳地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展示、研究和學習平臺,兩大常設展“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前者用考古資料串聯吳地、吳中,甚至江南歷史,后者是廣義的吳文化,展現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代從風物、人情、地理再到雅頌的傳承,講述吳文化在歷史階段的變遷與發展。
平望·四河匯集
包含吳江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和運浦灣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兩大片區。
平望運河景區,燈謎為線索,詩詞為載體,將運河文化、鶯湖文化、佛禮文化、中醫文化、名人文化集中融入在街巷肌理中。煥然一新的平望南大街已正式開街,喜馬拉雅吳江首家線下有聲文創書店“藝英書院”、陶藝文化體驗空間“陶家小院”、江南精致小吃“一刻館”“友間食鋪”等四家新店開張。此外,“京杭大集”文旅項目正式簽約。
“京杭大集”是一個以“大運河畔的平行旅程”為核心理念的動態型策展,演繹運河生活場景的行旅體驗,并以“春季運浦灣賞花市、夏季大龍蕩賽龍舟、秋季長漾里慶豐收、冬季運河老街過臘八”為特色。
而在大運河與太浦河交匯處,美麗的“運浦灣”將應運而生。這個農文旅示范區包括12個自然村,范圍東至京杭大運河,南抵太浦河,西臨江城大道,北至318國道,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運浦灣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區內將打造燈塔花園、平望驛創意集散地、文化遺存帶、運浦學院、中華老字號達順醬園等五個功能區塊,區內形成完善的慢行道路系統,通過水體空間與平望鎮區有一定的空間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