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 唐冰
摘要:后疫情時代,隨著健康碼的推行,老年群體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數字鴻溝”“代際彌合”“銀色挑戰”等詞匯進入了主流媒體報道話語。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周末》三大媒體對老年人的新聞報道為研究對象,運用框架理論探究疫情期間老年人的媒介形象。老年人的媒介形象呈現出積極生活、男女比例不均衡、認知偏見、刻板印象等現象。
關鍵詞:老年人;媒介形象;框架理論;數字鴻溝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047-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8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環境下湖南廣電的交互傳播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C0008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多,老年群體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群體。后疫情時代,隨著健康碼的推行,老年群體逐漸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數字鴻溝”“代際彌合”“銀色挑戰”等詞匯進入了主流媒體報道話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主流媒體的老年人報道中,老年人形象呈現出怎樣的特征?疫情發生初期和后疫情時代有什么變化趨勢?這些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周末》三大媒體對老年人的相關報道為研究對象,探究疫情期間老年人的媒介形象。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開始使用框架理論研究媒介內容[1]。框架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認知結構。新聞框架是新聞媒體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處理的原則。運用框架理論可以詮釋人們怎樣按照自己的期望來理解社會現實生活[2]。本文運用框架理論研究疫情期間主流媒體中的老年人媒介形象。
一、樣本選擇
本研究考察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時期我國主流媒體中老年群體媒介形象的變遷,因此,在選擇文本時,選取時間為2020年1月1日(主流媒體對疫情報道的起始階段)至2020年12月1日(后疫情時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南方周末》三家媒體關于老年人的報道作為研究樣本,以“老年人”“老人”“老年”“老齡”為關鍵詞,在全文中對樣本進行檢索。針對檢索內容進行客觀、系統的內容分析,選取最終分析樣本,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主流媒體中的老年人媒介形象。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是主流媒體中覆蓋面和影響力都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級媒體;《光明日報》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注重人文關懷,在老年人議題上涉及較多;《南方周末》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新聞周報,對于老年人議題的深度報道居多,選其作為研究對象,可以體現出新聞報道體裁的多樣性、老年人媒介形象的全面性。
二、涉老新聞報道框架分析
(一)報道對象分析
首先,疫情前期的涉老新聞報道對象以整個老年群體為主,沒有具體的特征指向,比如《人民日報》在2020年1月29日報道的《老年人,請做好自我防護》,針對整個老年群體進行防疫抗疫知識宣傳。其次,老年人在新聞報道的標題中直接出現的比例較少,一般在報道內容里與其他弱勢群體同時出現,例如《光明日報》在2月11日第11版的報道《多措并舉確保新冠肺炎患者“應收盡收”》中提到,“江蘇省注重老年人、孕產婦、兒童等易感人群防護,把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落細落實”。
在后疫情時期的涉老新聞報道中,以老年人為主角的報道數量上升,評論和深度報道的類型逐漸增加,聚焦不同類型的老年群體。老年群體中的不同屬性特征明顯:性別上,關于男性老年人的報道數量高于對女性老年人的報道,在報道的配圖中也以老年男性為主;地理分布上,涉老新聞報道以中東部的城鎮為主,農村老年人的報道數量有所增加,但仍明顯小于城鎮老年人報道數量。
總體上,后疫情時期主流媒體對老年群體的報道數量增多,報道頻率顯著上升,相比疫情前期老年人主要作為新聞報道附屬形式出現,后疫情時期以老年人為主角的新聞報道數量明顯增多,對于老年群體中的細分群體關注度上升,說明社會對老年群體的關注度增加。
(二)報道文本分析
從報道的標題來看,疫情前期的標題以祈使句為主,標題中“請”“確保”“做好”等詞匯出現頻率較高。《人民日報》在2020年1月28日報道《國家衛健委要求做好老年人疫情防控》,《光明日報》在2月1日報道《有信心、有能力有效控制并最終戰勝疫情》,語言確切、簡練、通俗,傳達了正面積極的情感導向,文本內容以傳達國家政策、疾病防控信息與專家建議為主,在疫情前期對于穩定民眾情緒、維持社會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效推進防疫工作順利開展。在疫情中后期語態發生了變化,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式的報道增多,標題語態更加生動,采用疑問、設問的報道數量上升。例如《南方周末》在2020年10月27日的快評《無預約老人不能看病?數字化社會不應拋棄老年人》和《光明日報》在9月1日的報道《虛擬養老院能緩解養老難嗎》。在用詞上生活化,更貼近普通百姓,采用網絡用語進行指代,比如“種草”“韭菜”,拉近了主客體之間的距離,更能引起讀者共鳴。
從報道的正文來看,后疫情時期的報道形式更豐富,報道來源更多元,疫情早期的精英化視角被打破。疫情初期的涉老新聞報道主要聚焦于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農村老年人脫貧攻堅、政府養老政策、基層抗疫防疫措施、老年人日常生活等,后疫情期間關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報道逐漸增多。互文性上,文本除了吸收專家話語和政府官員話語之外,引用普通老年群體、網友、未標明身份的普通民眾的報道增加。比如《光明日報》在2020年9月13日的報道《“數字鴻溝”怎么消除?》,全文引用了4名微博網友關于如何消除“數字鴻溝”的評論。
(三)報道主題分析
整體來看,涉老新聞報道主要分為政策解讀類、健康科普類、社會服務類、人物典型類4種類型。疫情前期以政策解讀和健康科普類新聞報道為主,主要涉及防疫抗疫相關信息。在疫情中后期,社會服務類、人物典型類報道逐漸增加。到后疫情時期,以社會服務類為最主要的報道類型,其中包括關注老年群體“心理疫情”、代際鴻溝等現象,滿足老年人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解決老年人的安寧療護等多維度、多領域的問題。例如,《南方周末》在2020年10月25日報道的《趣頭條發布老年人互聯網生活報告:全國超10萬老人或患“網絡孤獨癥”,日在線超10小時》,展現了一部分老人由于生活中的價值和情感缺失,對互聯網過度依賴;《光明日報》在7月8日的報道《老年題材不應被邊緣化》,提出應重視老年人的影視需求,這是現實觀照,也是時代命題。人物典型類新聞報道主要是針對一些社會熱議事件或老年人的專訪進行報道。比如《光明日報》的《這樣的愛心捐款,該不該收》以及《南方周末》的《拒絕貧困老人的五萬元捐款做得好,應鼓勵可持續的慈善》,都是針對當時引發熱議的八旬老人捐出自己的5萬元積蓄這一事件進行的相關報道;《光明日報》在3月1日的報道《守護蒼生》,用報告文學的形式描寫了鐘南山的動人事跡,為老年人的媒介形象提供了正面報道,塑造了積極的老年人媒介形象。
(四)報道傾向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素質指標不斷下降,逐步走向衰弱。從老年人的生理形象來看,涉老新聞報道中多表現出被動、消極的形象,這種形象大多出現在媒體對政策解讀類和社會服務類的新聞報道中,媒體對生病、不健康的老年人形象的關注度更高,比如《光明日報》在2020年4月3日的報道中提到“老年患者在執行醫囑方面依從性較差”“有些老人記憶力不好,告訴一遍回去就忘”等。在許多正面宣傳報道中,老年人也被視為社會弱勢群體,在涉及養老保障的報道中,雖然救助、幫扶行為都是正面積極的,但老年人一般為需要被救助的角色,與老人常出現在一起的詞組有“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等,容易建構出老年人弱勢孤獨、易受騙、需要救助的負面形象,易形成對老年群體的刻板印象。
另外,從老年人的心理形象來看,以積極、正面的媒介形象為主,主要展現老年人熱愛生活、求知好學的精神品格。比如《光明日報》在2020年8月12日的報道《銀發族成網紅,粉絲們在看什么》以及《人民日報》的《心不老 人不老(民生觀)》,展現了熟練運用智能設備、新媒體平臺的老年人網紅群體熱愛生活、樂于分享生活的形象;《人民日報》在10月26日報道的《老年大學,別樣精彩》聚焦老年大學,表現老年群體強烈的學習需求,展現老年人積極生活的心態。老年人被動、消極的生理形象與積極、正面的心理形象,表現了媒體對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形象上的不同呈現。
三、結語
媒體作為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具有社會信息“編碼”的功能。受眾作為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的“譯碼”主體,使整個傳播過程得以完成延續。因此,媒體如何對信息進行“編碼”,不僅關乎事件本身的事實呈現,也影響受眾對事件的認知與了解。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老年人作為社會生活中的普通群體,從疫情初期的統一防護中的一員,轉變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老年人的媒介形象從平常生活中的弱勢群體轉變為智能生活中的障礙主體。媒體框架建構了受眾對于老年群體的認知,改變了民眾對于老年人的態度,也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政策法規的出臺。
在針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時期主流媒體老年人媒介形象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男女比例不均衡、認知偏見、刻板印象等現象。在當下老齡化社會中,對于老年人的報道值得媒體更全面的關注。再現一個真實全面的老年群體,反映老年人的真實困難,真正理解、體現和維護老年群體的文化與觀念,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是媒體社會協調功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肖偉.論歐文·戈夫曼的框架思想[J].國際新聞界,2010,32(12):30-36.
[2] 李林容,李茜茜.“大媽”媒介形象的嬗變(2007-2017)——以《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和《中國婦女報》相關報道為例[J].編輯之友,2018(11):62-68.
作者簡介:陳淼(1990—),女,湖南邵陽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健康傳播、智能廣告、媒體融合。
唐冰(1994—),女,湖南邵陽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中醫藥傳播、媒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