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海經》作為中國神話傳說的鼻祖,詮釋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淵源。在影視創作中,2020年1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姊妹篇《三生三世枕上書》在騰訊視頻一經播出就備受關注,得到了78.4億的播放量。這兩部劇火熱播出后,《山海經》里的志怪,例如“畢方”“九尾狐”“少辛”等再度成為熱搜關鍵詞。《山海經》作為中國先秦古籍,一次次以不同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使中國遠古文化通過大眾傳媒重新回到大眾視野。筆者統計并研究近年來《山海經》在影視劇創作中的現狀、大眾媒體對其的傳播方式、《山海經》在當代的傳播價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此來探討《山海經》的發展演繹之路。
關鍵詞:《山海經》;影視劇;議程設置功能;傳播價值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128-02
一、《山海經》與影視劇創新創作研究
《山海經》是中國遠古文化代表作之一,是研究先秦文化的重要文獻。目前該書出版成冊的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其包含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巫術、宗教、醫藥、民俗、民族等,保存了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如今,《山海經》是一個優質的內容版權,其中可以開發的形式包括影視、游戲、動漫等周邊衍生品。與其他內容版權不同的是,《山海經》具有便捷性、普遍性、及時性、低成本、數據性和互協性的優勢特點[1],這使很多影視劇作者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和參考價值。
近幾年,有關《山海經》的影視劇創作層出不窮,筆者梳理了近幾年相關的影視劇,將其分為兩種類型。
(一)現代都市題材
影視劇把《山海經》中的動物和植物元素融入現代都市生活,討論人性善惡、生態環境等社會問題,具有代表性的影視劇有《盜墓筆記》系列、《靈魂擺渡》(2014)、《都市妖奇談》(2016)、《山海經之山河圖》(2015)、《顏值山海經》(2017)、《山海經破蠱師:食夢貘》(2017)等。從播出平臺方看,影視劇以網劇為主,主演多為尚未出名的青年演員,受眾群體偏年輕化。從形式上看,畢方、饕餮、太歲等動物與人結合,形象改變,常以人類的姿態行走在現代世界。從內容上看,現代劇會融入恐怖元素、邪惡志怪元素,使劇情具有懸疑神秘感,引起受眾好奇心。
(二)古裝仙俠奇幻題材
把《山海經》中的動物、植物、巫術、宗教、民俗民族等元素融入古裝劇,代表作有《仙劍奇俠傳》系列、《古劍奇譚》(2013)、《花千骨》(2015)、《山海經之赤影傳說》(2016)、《上古情歌》(2017)、《上古密約》(2020)。仙俠奇幻電視劇是最早運用《山海經》元素的,也是受眾最容易接受的題材。從制作和播出平臺看,制作班底強大,廣泛運用高科技,演員多為一線偶像明星,播出平臺也是湖南衛視、浙江衛視等省級衛視媒體。從形式上看,這些劇多是在游戲或小說改編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部落民族、宗教信仰以及動植物等《山海經》元素使觀眾耳目一新。從內容上看,仙俠奇幻劇偏向討論個人成長、情感和真善美的話題。
與選取元素較單一的影視劇不同的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系列、《宸汐緣》從《山海經》的世界觀出發,遵從《山海經》中的地理位置,弱化“人”與“神”的異同,展現了《山海經》中眾多生物的特性和生活狀態,在此基礎上創作故事。這類電視劇以東方世界觀為背景框架,使中國神話再次展現在大眾媒體中,深化了古裝仙俠奇幻題材與《山海經》的結合。
二、傳播方式研究
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于1972年發表的《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提出了議程設置功能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2]。大眾傳播通過三種機制來設置議程。
首先是認知模式,即大眾媒體選擇的議題會影響到公眾對該議題的感知。《山海經》作為一本古籍,更多活躍于學術研究領域中。大眾傳播具備社會遺產傳承功能,通過傳播前人的知識智慧,保證社會遺產代代相傳。《山海經》作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書籍,大眾傳媒有選擇性地逐漸影響青年人對《山海經》的了解。一方面,開發《山海經》的周邊游戲,并把游戲改編成影視劇,利用電視媒體進行傳播。另一方面,有關考古探秘的新聞報道與《山海經》相聯系,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山海經》的相關議題。
其次是顯著性模式,媒介對少數議題的突出強調,會引起公眾對這些議題的突出重視。2019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把“當康”等《山海經》中的動物注冊為商標,該事件被《人民日報》《文匯報》《廣州日報》《新華日報》媒體同時報道,新聞消息進行了深度挖掘,網絡公眾號和個人博客也集中突出強調《山海經》等傳統文化。《山海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連續成為微博熱議話題。公眾對《山海經》的了解度進一步提高。
最后是優先順序模式,一般認為,傳媒對一系列議題按照一定的優先順序給予不同程度的報道,會影響公眾對這些議題的重要性順序所作的判斷。與《山海經》相關的影視劇除了帶給觀眾好奇和視覺體驗之外,還體現了傳統倫理道德,傳播體現家國情懷的正能量。好的影視作品加上知名演員的參與,能夠引起話題討論,這樣的影視劇通常會得到媒體的優先播放和宣傳。
不同媒體對《山海經》的議程設置也不相同。報紙、期刊、書籍等紙質媒體形成議程的基本框架。電視、電影等視頻類媒體則挑選出若干主要議題加以強調,例如放在頭條首頁突出的位置或黃金時間段播出。微博、知乎、博客等新媒體主要是提供談話議題。截至2020年底,微博“山海經超話”共有1129個帖子發布和9060個粉絲關注,閱讀量為1.1億。知乎上有35個自媒體開設專欄。“山海經的內容真實存在嗎?”“山海經有哪些有意思的怪獸”等話題的參與度也較高。
三、傳播學視域下《山海經》的傳播價值
《山海經》是代表中國遠古時期的歷史、地理和民族文明,是中華民族智慧結晶,傳播學視域下《山海經》的重要傳播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推動《山海經》文化傳播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再現
在文學領域中,《山海經》是中國神話的起源,體現遠古時期中華文明的精神文化水平。唐詩、宋詞、《聊齋》和《西游記》等經典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蹤跡。然而,其晦澀難懂的生僻字讓很多年輕人避而遠之。現今,傳播者通過文字、圖片、動畫、音樂的方式給受眾帶來新鮮感,使中國古代神話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中,在當代大眾媒體中煥發生機。
(二)借助《山海經》推動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弘揚
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外影視行業的關注和喜愛。好萊塢電影中對鳳凰、騶吾、相繇等神獸的創造和演繹,使得東方神話再一次成為焦點。有關中國神話的學術研討會也在世界各校展開,例如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聯合舉辦的“比較神話學國際研討會”上對山海經和華夏古代世界觀展開了討論[3];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的“跨文化視野下的神話研究”學術研討會上,劉宗迪教授從神話地理學角度解釋了《山海經》[4];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舉辦了“神話中國”的系列研討會[5]。可以說,舉辦學術會議使國際友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國遠古神話和華夏文明。
四、建議
(一)加強對《山海經》內容的深度理解挖掘,豐富創新內容
目前影視劇對《山海經》的理解比較膚淺、創新停留在表面。經筆者統計,有關《山海經》的影視劇藝術創作更多只是借用書中的動植物元素和寓言故事,缺少對《山海經》中的東方世界觀和宇宙觀的深層挖掘,使得故事簡單,受眾偏低齡化。因此,傳播者應加強對古籍內容的深度挖掘,創作出能夠吸引各年齡段的優秀作品,才是對社會遺產的良好傳承。
(二)加強《山海經》文化與現代生活、現代科技的融合
無論是華為注冊《山海經》元素商標,還是《山海經》游戲系列的火熱,可以看出《山海經》已經成為象征東方文明的寶貴資源。隨著中國的強大,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被世界人民使用、喜愛和信賴。我們可以進一步將中國制造與中國文化深度結合。在升級技術的同時賦予產品東方美學特色,從而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五、結語
通過議程設置理論研究《山海經》的傳播可以看出,大眾媒體有責任,同時也比較傾向于傳播傳統文化的內容。有關《山海經》的新聞報道、紀錄片、影視劇的播放常會根據優先順序。另外,“微博超話”“知乎專欄”等新媒體論壇區也支持《山海經》相關話題討論。《山海經》具有重要的傳播價值,一方面是幫助國人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是增強精神文明自信的重要標志。另一方面,通過影視劇創作提升遠古東方文化在國外的影響力,用創造性思維挖掘東方文明的精神內涵,使其魅力永流傳。
參考文獻:
[1] 薛睿,王雪勤.基于語料庫的《山海經》不同英譯本翻譯普遍性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6(01):115-118.
[2] 郭慶光.傳播學概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3-195.
[3] 史陽.“比較神話學國際研討會”會議綜述[EB/ OL].中國民俗學網-會議信息,https://www. 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3123,2006-10-17.
[4] 北京語言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跨文化視野下的神話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EB/OL].北京語言大學新聞網,http://news.blcu.edu.cn/ info/1022/17164.htm,2019-06-17.
[5] 朱高磊.“神話中國”(2019)工作坊系列——夏的神話歷史學術研討會召開[EB/OL].中國社會科學院網,http://www.nisd.cass.cn/keyandongtai/ xueshuhuiyi/201912/t20191227_5065865.shtml,2019-12-27.
作者簡介:翟麗穎(1992—),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實驗員,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數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