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磚 夏昕

賀龍原本是一位以趕馬為生的山野村夫,卻有敢于斗爭的俠客肝膽;他沒有上過幾天學,卻驍勇善戰、功績卓著;雖本可在國民政府里大展宏圖,他卻又于1927年7月底與周恩來等發動南昌起義,不僅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支倒蔣勁旅,也因此而成為中共建軍史上的一大功臣。南昌起義失敗,賀龍幾經輾轉,白手起家創辦了湘鄂川邊根據地,后又轉戰陜北,抗擊日寇掃蕩,搗毀蔣家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統一鞠躬盡瘁。
從某種程度而言,賀龍的傳奇身世與果敢作為,與湖湘文化的長期灌溉和賀氏家風的深深滋養有著密切聯系。
賀龍祖籍湖北,后遷至湖南湘西。遷居后,其先祖賀崇生子賀云貴,賀云貴后生下賀象、賀虎等五子。賀象曾修撰賀氏族譜,據其記載,賀象子為大忠,賀大忠子廷宰,廷宰子良仕,良仕子士道,士道子賀龍。而賀龍本名為賀文常,字云卿。
賀氏族人喜文崇武,為人向善。正義之人,代不乏人。如賀大忠之子賀廷宰,自幼喜讀詩書,頗有文才,設立私塾,執教鄉里,一生樂善好施,其善舉甚得十里八鄉人的敬重。而賀廷宰之子良仕則是一位能“挽強弓”可“馳怒馬”的武林高人,但其為人淡泊,性格剛直,凡事必求一理,從不妄受他人請托。
至賀龍父親賀士道時,家境已破落衰敗,只能憑其縫衣手藝賺取一些零錢以貼家用。清光緒十二年(1886)的一天,士道在鄰縣干活,見一王姓鄉姑為人心地善良,生活艱辛,遂生憐憫之心,用幾斗薺米將其贖出,并與她結為夫妻,生下五女二男,這就是賀龍的母親王金姑。賀龍排行第四,其前有民英、五姐、鳳蓮三位姐姐。
當時的中國,正值矛盾積聚、內外交困之時,民怨沸騰,國運維艱,清廷搖搖欲墜。于是,各類思潮迭起,憲政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種種新式理念紛至沓來。也正是在這種新舊思想相互交鋒,新舊主張并行之時,才進入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段百家爭鳴的思想鼎盛的俊杰時代。
而在當時的湖南,巡撫陳寶箴于1897年聘請梁啟超為中文總教習,開湖南變法維新先河。在賀龍家鄉,賀、韋二姓為培養族中子弟,利用廟宇在洪家關學堂堡開辦私塾學堂。5歲時,賀龍便入了學堂接受正規文化教育。堂叔賀星樓是其啟蒙老師,他經常給學生講述長輩反清抗稅,為民除害而遭殺戮的英雄故事。這讓賀龍從小就有了一種英雄情結。于是,賀龍習武讀書,用功甚勤,再加上其天資聰敏,常獲老師好評。
但天有不測風云,六歲那年,祖父賀良仕去世,家境日漸清貧。1904年,因大旱失收,走投無路的洪家關農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吃大戶”。賀龍隨父親進城糴米,不但沒有得到救濟,反而被地主的狗腿子打了一頓。這更是激起了賀龍復仇的強烈欲望。隨后,賀龍便棄學在家,一心拜族叔賀士遠為師,以專習武術為業。
1913年,17歲的賀龍加入哥老會,次年,經人介紹加入了中華革命黨。隨后的幾年,賀龍多次組織發起武裝起義,還拉起一支農民武裝,并在洪家關打出“桑植縣討袁護國軍”的旗號,賀龍任民軍總指揮。1917年,在“攻譚(延闿)殺趙(恒惕)滅梅(植根)”的斗爭中,賀龍用手榴彈炸督軍譚延闿未遂被捕,后因鄉紳林德軒的全力保釋而躲過一劫。
賀龍拉部隊鬧革命,并不是為了自己升官發財,而是處處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先。1919年5月,他應百姓訴求,帶領剛建立起來的部隊打進縣城,殺了魚肉鄉民、為虎作倀的靖國軍馬吉祥團長,在眾多百姓中贏得了口碑。
1920年10月,賀龍任湘西靖國軍第三梯團團長。1922年春因連年災荒,饑民載道,賀龍見此情此景,一邊指定大戶人家在街頭煮粥施舍饑民,一邊還與開明紳士姚懷森等創辦救濟院,收養流離失所的饑民兒童。是年夏,賀龍入川,被委以川東邊防軍警衛旅長重任。據《彭水縣志》記載:賀龍部隊軍紀甚嚴,只向大戶指派捐餉,從不偷搶百姓財物,甚得百姓稱道,民曰“德媲宗韓”。
1924年9月11日,孫中山率師北伐,賀龍積極響應孫中山,揮師由川入湘。他轉戰數省,軍紀嚴明,戰功卓異,于1925年2月被任命為建國軍川軍第一師師長,晉升中將軍銜。賀龍在就職誓詞中說:“龍誓當激勵保國衛民之素愿,以盡義務于國家。”1926年2月,賀龍以川黔軍第五路司令名義率軍東征,當時省長趙恒惕被迫辭職。
正是在這次北伐戰爭中,賀龍的政治覺悟有了極大提高。據李奇中的《回憶和賀龍同志的幾次見面》一文,賀龍曾有這樣一段回憶:“北伐戰爭是打土豪劣紳、打軍閥、打外國強盜的,是謀求中國統一的,這正合我的心意……我以前的想法太狹隘了,以為劫富濟貧就等于革命。現已經懂得,要想大家富裕,不容許少數人發財,必須依靠大家的力量,只依靠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我的思想是讓大家富裕。”
賀龍揮戈革命,其意在光大中華國運。當1927年5月21日國民政府的長沙轄軍許克祥發動馬日事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出現裂痕,這讓賀龍心生憤慨。隨后,蔣介石、汪精衛等相繼在上海、武漢舉起屠共的大刀,全面搜捕革命群眾。賀龍頂住了各種壓力,首先,他明確表示“所有派到我這個部隊里來工作的共產黨員都不要離開,還是繼續做政治工作”;然后,他率二十軍離開武昌直奔鄂城,并同意中央軍委將鄂城、大冶各處武裝工農編入第二十軍教導團,參加“東征討蔣”,并于同年7月17日的石灰窯教導團會議上厲聲指出:“蔣介石叛變了革命,今后還會有人要叛變的,可是你們不用怕他們。”
其實,當時的賀龍并不是中共黨員,但他的心已表示堅定地站到中國共產黨的一邊。7月26日,賀龍率部開赴南昌,籌謀起義大計。8月1日凌晨,賀龍與劉伯承、周逸群指揮戰斗,打響了南昌起義的第一槍,并經過3小時的激戰拿下南昌城。是日上午9時,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江西省政府西花廳成立,賀龍為委員會的一大要員。
然而,迫于蔣介石的重重圍剿,起義宣告失敗。8月6日,賀龍率軍撤離南下,并發表了重要的《告全體官兵書》:“這次南昌舉義,實在是一種偉大的革命行動……中國的國民革命,第一個使命就是要實行土地革命……保存我們真正革命的力量,發展我們真正革命的力量,建設革命的新根據地……我們對于民眾尤其是對于一般貧苦工農大眾,應加以保護,反對拉夫,對于商民也應該切實保護,不應該強行買賣。不然,我們便不是革命黨。”鏗鏹有力的話語,句句體現了他的革命要義和大眾情懷。
8月27日,在瑞金,經周逸群、譚平山介紹,賀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賀龍由一名國民政府的高級將領轉而成為一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忠實的馬克思主義信徒。盡管后來歷經萬劫,他的革命信仰和初心使命卻從未改變。
賀龍矢志不逾的革命精神與頑強不屈的斗爭勇氣,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湖南精神的最佳詮釋,同時也是其賀氏家風的體現。賀龍一輩子樸實耿直,特別注重黨和群眾的關系建設,在抗戰時期,有人邀請這位晉綏軍區司令去給根據地的黨員同志上黨課,他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的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群眾,才能為群眾所擁護。”
賀龍待人寬而律己甚嚴,對家人的要求也是一樣,一直保持著勤儉持家、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無論是對其長子賀鵬飛,還是對二女賀曉明,賀龍都要求其與普通群眾一樣,不允許有任何特殊化的待遇。他對子女的要求是:“老實做人,認真做事。”這就是賀龍對家人的諄諄教誨,也是自身言行的寫照。
(作者楊金磚系中國作協會員,湖南科技學院科技處處長,主要從事瀟湘文學與文化研究;夏昕系《新湘評論》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