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
摘要: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習環境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重大影響,當課堂氣氛緊張時,學生也會感到緊張,排斥參加課堂活動;當課堂氣氛輕松、愉悅時,學生就會帶著輕松的心情去學習。因此,教師要致力于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的創設。鑒于此,文章結合筆者多年工作經驗,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有效參與度策略探究提出了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高學生;有效參與度
引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參與度不高的情況,這導致整個課堂很容易成為教師的“獨角戲”,而學生的注意力無法長期集中,師生互動不足,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教師講課,缺乏主動思考,導致實際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有必要積極探索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研究提高學生數學課堂參與度的策略,推動教學效果的顯著提升,打造高質量高效率課堂。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度現狀
我國當前的教育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在教學前進行必要的備課,上課時按照教學計劃來教學。在這種模式下,小學數學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且備課時并沒有認真去了解學生、學情,僅依據教材內容來設計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設計的教案較為單一,教學過程枯燥無味。這導致學生在學習時,常常感覺乏味、厭煩,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此外,不同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有所差別,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比較愿意參與到課堂中,在課堂上表現、表達的欲望較強;部分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則更愿意做課堂上的聆聽者,默默聽教師講課或同學表達,較少主動思考、解決問題。一些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氛圍,在提問時,比較愿意選擇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而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便較難獲得回答問題的機會,這部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
二、有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參與度的策略
(一)師生互動交流,促進民主參與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師生互動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有時竊竊私語小聲討論,有時高聲辯論。對于學生的獨特見解,教師應給予贊許和表揚;對于能力稍差的學生,教師也要積極鼓勵。教師要充分調動全體學生思維,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發言,促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順利進行,提高課堂參與度。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分析,讓學生去比較分析、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解方式并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夠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基于學生身心特征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生本身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天性活潑,對感興趣的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思維受具象思維所主導,往往會對抽象、枯燥的內容產生強烈排斥心理。只有準確把握小學生身心特征,以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引子,才能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數學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一定要在全面把握學生身心特征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表現形式,盡量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導入,從一開始就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而且以學生感興趣且熟悉的生活內容融入教學之中,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基于生活經驗產生好奇。尤其是以數學知識、原理等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時,能夠令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的魅力,進而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
(三)探究思路合作,促進問題解決
每位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歷,因此,他們看待事情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有所差別。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數學問題并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與同學合作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對比不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教師應對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思考和探究,引導學生發現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使其在與同學討論、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摒棄錯誤的解題思路,發現和選擇最佳的解題方案。教師還應幫助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解決其學習上的困難,促進學困生和學優生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四)加強直觀教學,促進積極參與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單純依靠教師的語言教學遠遠不夠,要想解決認知形象化和知識抽象化的矛盾,應將直觀教學引入到課堂中,讓學生不再單純地依靠腦子想象,可以通過畫一畫、剪一剪等實際操作,利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事物來說明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體驗中,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記憶更加牢固,學生也在學習中體驗到快樂,讓數學不再抽象和枯燥。教師在課堂中引入直觀教學,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物體,引導學生投入到課堂活動中,積極探索新知識,培養學生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五)創新和拓展教學方法
多樣化且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更容易吸引學生興趣,同時也能以學生易理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強化學生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對此,教師需要積極了解各種教學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與探索,綜合小學生身心特征、教學內容、學生興趣愛好、學生數學基礎、學生學習能力等因素選用合適的方法展開教學,提高課堂參與度。例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相關內容時,由于這部分內容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圖形類內容,同時學生對圖文信息的理解和轉換能力較弱,故而教師決定采取更具實踐性的方式展開教學。學生們根據案例內容進行實踐操作,通過直觀的實踐操作解決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與條形統計圖進行對比,從而理解相關知識點。在此過程中,學生們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方案,通過不同的策略引領,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課堂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數學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展現數學課堂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季芬.如何有效提升小學數學課堂學生的參與度[J].小學生(下旬刊),2020(12):16.
[2]侯海峰.淺析激發學生參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方法[J].考試周刊,2020(86):65-66.
[3]康希良.淺析小學數學參與式課題教學的有效開展[J].科技資訊,2020,18(12):101-102.
織金縣第三小學? 5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