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賢
【摘要】本文探究鄉鎮弱勢子女德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策略,希望能夠推動鄉鎮弱勢群體子女德育教育的發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使這群特殊的孩子能夠健康、陽光、全面地成長。
【關鍵詞】弱勢群體子女;小學德育;問題及策略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道路上的步伐越邁越穩。國家前進的路上,人們收獲的是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基礎,也是異彩紛呈的精神文明財富。然而也是伴隨著發展與改革的步伐,一個特殊的群體悄然誕生——弱勢群體。這一群體是受國家不均衡發展影響最為深刻的。他們的下一代——弱勢群體子女正是誕生并成長于這樣特殊的環境,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們展現出了有別于其他學生的特殊心理及行為問題。面對鄉鎮弱勢群體子女這樣一群更為特殊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成長問題?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這是作為一名教師在當前社會中必須直面與解決的又一課題。
一、弱勢群體產生的背景
弱勢群體是社會中處于不利發展地位人群的集合。導致他們處于不利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二是受到了自身生理條件的限制。受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弱勢群體源于社會發展中的經濟、權力的不均衡發展與社會結構、社會公平的不協調狀況,例如貧困人員、下崗人員、單親家庭成員等。而其余受到自身生理條件影響的弱勢群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殘疾人。
二、鄉鎮弱勢群體子女德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弱勢”帶來的自卑感強烈
面對其他同學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以及溫暖的家庭氛圍,弱勢群體子女往往在這些方面會感受到明顯的失落,而這種失落感正是他們自卑的來源。在德育過程中,許多教師在面對弱勢群體子女的這種自卑感時,常常自感無能為力,難以有效幫助他們走出自卑的困境。這就導致弱勢群體子女常常在學習中也表現出處于弱勢的地位,他們的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擊,總會認為自己是群體中那個最特殊的存在。長期以往,這些同學會慢慢陷入一個難以走出的消極循環中,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接受德育都難以收獲明顯的效果。
(二)缺乏關注使弱勢群體子女產生孤獨感
弱勢群體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得到與普通人相等的收入回報,為了能夠幫助下一代擺脫這一群體標簽,他們也不得不選擇付出更多的時間與汗水在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物質條件上。所以在鄉鎮學校中,絕大部分弱勢群體子女最為缺乏的就是家長給予他們的陪伴與關愛。而在目前的德育過程中,教師面臨的學生數量不少,大部分時候教師難以給予這些孩子足夠的關注與關心。這就導致他們在家庭生活中產生的孤獨感漸漸蔓延到學校生活中。他們沉默寡言,老師就認為他們很乖,沒有問題。一旦這些同學表現出行為上的差錯,教師就將其歸咎于家庭教育的缺位。教師對他們的忽略加深了弱勢群體子女的孤獨感,使得學校德育工作開展十分困難。
(三)難以解除戒備,弱勢群體子女排斥心理強
在鄉鎮弱勢群體子女中,有一部分同學有著強烈的“排斥心理”。他們常常主觀地認為所有同學都看不起自己,對與他們交往的同學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戒備與猜忌。一旦觸及他們心里脆弱之處,他們會以罵臟話、打架等十分暴躁的方式給予回擊。而教師在對這些孩子進行德育教育時,常常只顧一味說教,而不了解弱勢群體子女內心的真正需求。教師無法幫助弱勢群體子女解除內心的防備,使得這些孩子將教師也劃歸為自己的對立面,對德育工作產生強烈的抵觸。
三、鄉鎮弱勢群體子女的德育策略
(一)以“情感關愛”為德育導向
要解決當前鄉鎮弱勢群體子女德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要幫助學生擺脫各種不良情緒的控制如自卑、敏感、暴躁等。所以要求教師在開展德育過程中,要給予弱勢群體子女充分的尊重與關愛。可以通過定期的談心、家訪、寫小紙條等方式讓這些孩子時刻感受到老師對她們的關注。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注意平常和諧班級氛圍的創建,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溝通。例如筆者曾經有這樣的一個學生:她失去雙親,在四年級時轉班到我的班級,但是她只能寄宿在舅舅家。筆者了解這個情況,也明白孩子內心必然十分敏感內向。在她進入班級之后,我給自己定下每周至少與她主動溝通兩次的任務,及時掌握她的學習、生活問題及思想動態,為她答疑解惑,讓學生感受到我對她的關心,慢慢地,她也變得開朗了。
(二)為學生開展心理輔導
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學生在學習或生活過程中內心產生了負面情緒也始終是自己憋著,當情緒爆發出來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所以在對鄉鎮弱勢群體子女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在日常與他們的交往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開導他們將自己內心的情緒發泄出來。教師也要為學生拓展更多的心理輔導渠道,例如:
1.教師輔導。教師可以將每周的某一段時間固定下來作為“談心時間”,尋找一個安靜獨立的“談心角”,了解學生的心理并對不良情緒作出疏導。
2.開設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班會課。通過帶領學生分析案例,角色扮演,讓學生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
3.邀請專業人員為學生解憂。教師在心理輔導這方面的專業度畢竟還是有所欠缺的,所以教師可以不定期地請學校專門的心理輔導員或是專家等到班級內為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三)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鼓勵與肯定
弱勢群體子女常常因為不自信而在學習和生活中獲得許多挫敗感,但要相信的是,他們對認定的事也往往有著超越普通學生的執拗與肯定。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多為這些學生創造表現與成功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感受自己努力取得小小進步后可以收獲的滿滿成就感。教師應該多給予他們贊美與鼓勵,正是這些來自教師的肯定可以推動他們不斷發掘自己在學習中的巨大潛力,進而在未來的學習中不斷發揮自己的優勢。
四、結語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也走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素質教育的指導下,我們對教育的意義產生重新思考,對鄉鎮弱勢群體子女而言,“愛”無疑才是有效且唯一的德育策略。
參考文獻
[1]侯慧. 關懷教育理論視角下弱勢群體子女學校教育現狀探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于文新.和諧社會背景下的弱勢子女道德教育初探[J].科技資訊,2008(30):216-217.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秋長善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