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媛媛
【摘要】 《主角》是陳彥繼《裝臺》之后又一部長篇戲劇題材小說,榮獲2019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以一代名伶憶秦娥長達半生的成長史為主線,又在時代風云變幻中道盡傳統藝術秦腔生命的起起伏伏,蕓蕓眾生合力“演繹”熱騰騰的民間溫情。憶秦娥是文本意義上的主角,但在生活場域中、各行各業中都有各自的主角,“主角”一詞還蘊含著更為豐富的內容,因而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對陳彥《主角》中的“主角”進行多重闡釋。
【關鍵詞】 《主角》;憶秦娥;秦腔;民間溫情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4-0014-02
一、一代名伶憶秦娥
引用作者的話:“角兒,也就是主角。其實是那種在文藝團體吃苦最多的人。當然榮譽也會相伴而生。榮譽這東西常遭嫉恨怨懟。因而,主角又總為做人而苦惱不迭。”[1]《主角》這篇小說首先塑造出的是一個真正的主角——憶秦娥,這是小說“主角”的第一闡釋路徑。作者在美與丑的對比敘述下寫出的憶秦娥成了一種精神性存在,昭示著主角身上沉淀的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質。
(一)審美。《主角》首先給了讀者一個理想形象憶秦娥,作為文本主線,憶秦娥經歷了將近半個世紀的人生起伏,從一個絕對的小人物變成萬人敬仰的名伶,與絕對的變化相對的是憶秦娥由始至終的不變,“變與不變”是一個闡釋主角憶秦娥的絕佳角度。
所謂“變”在很多方面。憶秦娥長達半個世紀的戲劇人生與時代變遷始終緊密聯系,起點在1976年,易青娥來到縣劇團學習唱戲。又逢鬧地震,易青娥體會唱戲苦。后來劇團停止一切娛樂活動,而舅舅胡三元又因在表演中意外炸死了一位演員而落獄,易青娥變成了燒火丫頭,體味孤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老戲復蘇,易青娥被發掘。商品觀念教育活動,縣劇團下鄉巡演,為易青娥戲劇生涯助力。“朦朧詩”盛行時代,易青娥紅極一時。市場經濟時代,外來流行藝術盛行,傳統文化走下坡路,憶秦娥藝術生涯不溫不火。最終,時尚文化沖擊力日益消減,傳統文化藝術重新煥發生機,憶秦娥再次回到巔峰。在這里既有時代的變化,又有憶秦娥身份的變化,從無人在意的小人物到萬人景仰的“秦腔皇后”的轉變中又包含著她的半生經歷,但憶秦娥又始終堅守著她的內心,如磐石般不可移。
所謂“不變”,憶秦娥始終秉持戲魂。長達四十年的成長生涯中,她始終秉持一種自我默許的生存方法,將練功唱戲當作生活方式。她一路經歷被孤立、被陷害、被侮辱、被背叛的苦楚,當她痛失兒子時,她也曾動搖過,但最終還是回到了自己的軌道上。如作者所言,“我十分景仰從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周遭給的破壞越多,用心越苦,擠壓越強,甚至有恨其不亡者,才可能成長得更有生命密度與質量。”[2]憶秦娥正是從苦難的深淵中走出的人物。
(二)曝丑。陳彥在小說中塑造出了眾多的負面形象,以這些人的丑態反襯憶秦娥的美好。楚嘉禾與憶秦娥形成鮮明的對比,處處都在憶秦娥之上,但不愿意吃苦,沒有能撐起主角的基本功,卻有“當主角”的執念,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和憶秦娥作對,給領導送禮,給憶秦娥潑臟水,和“戲迷”睡覺等等,最終也沒能當上主角,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小丑。陳彥在主人公憶秦娥時,沒有一味突出憶秦娥身上的美,而是穿插反面人物,更能反襯出憶秦娥的美。她的身上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最精華的部分,儒釋道的堅韌、仁義、善良、悲憫、寬容、自然。憶秦娥作為一種精神性的存在,也是作者竭力表現的主角。
二、秦腔
契訶夫說過,少了戲劇,我們會沒法生活。在陳彥的《西京故事》《裝臺》中,秦腔作為點綴昭示人物的命運,如唱出刁順子的人生命運的《人面桃花》“花樹枯榮貴難擋,命運好壞天裁量。只道人世太吊詭,道是無常卻有常”。[3]聽秦腔是羅天福一生癡迷的愛好。《主角》這部鴻篇巨制中秦腔占據了重要的篇幅,在道盡憶秦娥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同時,也道盡了近四十年秦腔藝術的停滯、恢復與發展。
(一)時代變遷中秦腔命運起伏。小說在時代的宏大敘事之下不僅僅講述主角憶秦娥的一生,也在這條軌道中再次演示了傳統文化藝術一脈的命運變遷。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老戲復蘇。配合商品觀念教育活動,老戲下鄉,進一步復蘇。90年代在市場經濟沖擊下,秦腔老戲呈現頹勢。宣揚傳統文化時期,傳統戲曲秦腔穩扎穩打,逐步在這個時代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小說也歸納了近半個世紀的秦腔藝術的隱身、復蘇、發展、挫折與復興。
(二)秦腔與憶秦娥。戲里有主角的人生,主角也在用唱戲來向觀眾傳達理念。憶秦娥的人生就是由一出又一出的戲折子組織起來的。最終她在戲中唱出了自己,在戲里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而憶秦娥一路唱過來的戲折子里有許多公理、道義、人倫、價值、文化,比如《狐仙劫》就是現實社會人們趨利的縮影,但九妹和憶秦娥竭力向人們傳達正確的價值觀。秦腔既形塑著戲曲人物的人格,也安妥著他們以及觀眾因現實的逼仄苦焦而所依傍的靈魂。
(三)秦腔與老戲繼承人。秦腔凝結著幾代人的生命養分,最為重要的是將一生都奉獻給戲曲事業的演藝人員,他們自身也在找尋生命存在的意義。憶秦娥之外,書寫最為典型的還有四大藝人。吝嗇小氣的伙管裘存義還偷偷保留著劇團的“大衣箱”,門房老漢茍存忠又穿上了中山裝吊嗓子,看大門的周存仁原來是個武旦,古存孝放到今天則是個導演。“存字派”的出現昭示著傳統文化藝術的根脈一直都在這些人身上存活著,當時代不允許這種藝術形式存在時,他們自然消失,而當有一點光照耀給傳統藝術時,他們便盡力去復蘇去傳承。畢生所學盡數交給憶秦娥就是他們對于秦腔藝術的熱愛,茍存忠將生命奉獻給了藝術舞臺,秦腔藝術不可丟棄也不會丟棄。
前期胡三元形象塑造相當飽滿,脾氣執拗屢屢犯錯,但他始終堅守自己的藝術水準,無視胡彩香與米蘭的矛盾,盡心盡力為米蘭鼓槌。胡彩香與米蘭之間盡管存在主角之爭,但是在對藝術要求與傾囊相授憶秦娥這些方面是一致的。包括劇作家秦八娃、劇團團長薛桂生,他們都在這個戲劇場域內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投入對秦腔藝術的堅守、傳承、創新與穩固。
“秦腔”是《主角》的核心文學,文化意象。小說里的“秦腔”不是歷史的舊魂, 不是擺在博物館里的文化標本, 不是百老匯上演的東方奇觀。它是秦人生活里的日常性存在,亦與今人的生命脈息息息相關。”[4]對于“主角”的闡釋,筆者認為秦腔也可被認為是文本中的“主角”,陳彥寫出了一個瑰麗生命憶秦娥,憶秦娥又在戲曲故事中唱出歷史演進、朝代更替、人情物理,為人處事。秦腔造就觀眾的靈魂。在戲曲場域中,所有人共同詮釋著民間的生命吶喊,這些生命吶喊又匯聚成了秦腔中最為動人心弦的東西。
三、熱騰騰的民間溫情
秦腔戲曲里有生老病死、榮辱盛衰、人情冷暖、悲歡離合。陳彥表示當時寫作《主角》是有野心的,“就是力圖想把演戲與圍繞著演戲而生長出來的世俗生活,以及所牽動的社會神經,來一個混沌的裹挾與牽引。”[5]世俗生活在文本中最淋漓盡致地表現在于來自民間的濃烈的溫情。這個世界里的愛情、友情、師徒之情、悲憫之情、對藝術的摯愛之情也打動著讀者。
(一)血脈親情。舅舅胡三元與外甥女憶秦娥之間,在這個陌生的場域里,胡三元受人尊敬的技術也是憶秦娥在此生存的底氣,是她最具安全感的依靠。在公捕公判大會里,他們互相尋找對方,希望對方可以安心,這是真切的親情。憶秦娥對自己的“弱智”兒子不離不棄。描寫親情,陳彥沒有哭天喊地,而是將情感的自然流動表現出來,讀者也自然而然被感動。
(二)知遇之情。從燒火丫頭到“秦腔皇后”的完美蛻變背后,有秦腔戲曲場域里眾人的協助。胡彩香與米蘭照顧教育她,把落荒而逃的易青娥從山溝里勸了回來。胡米二人都把自己擅長的技藝全盤教給了她,待她如親妹妹。
四大老藝人對憶秦娥的栽培更是勤勤懇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更是在這個女娃娃身上傾注了感情。頗為嚴厲的茍存忠在看到易青娥的練功受傷時,竟然“吸吸溜溜地哭了起來”。憶秦娥在茍老師倒在舞臺上時也表現出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他們之間的情感是相互的。
秦八娃在憶秦娥的人生里擔任著人生導師,他深知憶秦娥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人生的摸爬滾打中找到自己生命的最佳存在方式。他為憶秦娥量身定制戲折子,在戲折子里傳達人生真諦。他又給宋雨寫戲,宋雨是個好苗子,他勸說憶秦娥可以將自己的東西傳授給養女,實則是希望有人傳承下去,也是幫助憶秦娥完成最后的生命升華。“方寸行止,正大天地”,憶秦娥心中涌起的是半生浮沉后的恢宏,不是悲哀,是一種精進的力量。
(三)婚姻愛情。憶秦娥的一生經歷了三段愛情婚姻。首先是易青娥與封瀟瀟的青澀的初戀,去往縣城的車上那段對話寫得頗有初戀的美好、簡單、純粹、真摯,但偏偏就是初戀的這種特質往往又導致初戀的終結,在不明不白之中隕滅。第一段婚姻來得頗為被動,愛而不得是民間愛情常態。憶秦娥的二婚,石懷玉視美為生命,他更像是一個“瘋人”,摯愛憶秦娥,但是在他眼里實則是他對藝術的歇斯底里般的熱愛。時過境遷,憶秦娥對這三個男人,酗酒的封瀟瀟、癱瘓的劉紅兵、自殺的石懷玉,更多的是一種往事已過的悲憫之情。
《主角》中還展示了在胡彩香與胡三元、張光榮之間的三角關系,具備濃濃的民間文化特質。胡彩香在胡三元落魄時竭力相助,又大膽表白,頗為勇敢,是不顧世俗倫理的愛情。胡彩香對丈夫張光榮的不忍心又道盡了來自人性深處的復雜糾葛。民間的濃濃的溫情也是文本主角之一。讀者的心時常有暖意流動,不需要過多的說教,清爽的情感就在治愈著讀者。“主角”所指到底是什么?作者陳彥是在大時代里寫秦腔故事、寫唱秦腔的人,寫相關的民間眾生相。在這種混沌的裹挾中,讀者既感受到了主角憶秦娥強大的生命力量,又在憶秦娥的四十多年里看到秦腔命運的起伏波動與藝術力量,更為重要的是體會到來自民間的溫情。因而,“主角”所指可以有多重,或指人物、或指藝術、或指情感,也正體現了陳彥這部長篇小說的用心良苦。“主角”之爭可以存在各行各業,人人都想要名利聲望,但陳彥想傳達的正是在這個討巧賣乖的風氣盛行的社會中只有堅守踏實隱忍的品格方能成為真正的大主角。
參考文獻:
[1]陳彥.主角 · 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2][5]陳彥.主角 · 后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8.
[3]陳彥.裝臺[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4]喬金果.小人物大情懷——陳彥小說創作論[J].小說評論,2019,(03):13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