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十七年”少數民族電影中的經典之作,電影《阿詩瑪》是根據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的撒尼支系同名民間敘事長詩改編而成,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影片講述了勤勞美麗的阿詩瑪和勇敢的阿黑與以阿支為代表的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使得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進入大眾的視野并受到關注,逐漸形成了從《阿詩瑪》到“阿詩瑪文化”的轉變。但時代的變遷與數字媒介的出現,彝族撒尼人的生活方式也受到沖擊,學界開始對《阿詩瑪》傳統民間文化的消逝產生深深的擔憂。文章主要從受眾的角度來對經典電影《阿詩瑪》傳播產生的積極影響進行再解讀。
【關鍵詞】 《阿詩瑪》;再解讀;集體無意識;期待視野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4-0034-03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繁榮,科技的迅猛發展,“讀圖時代”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視覺影像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正深刻地影響和改寫著我們的社會,圖像傳播對文字傳播的侵蝕,使得學界開始對《阿詩瑪》傳統民間文化的消逝產生深深的擔憂。然而,電影作為一種記錄工具,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扮演著非同尋常的作用,尤其是網絡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博客、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少數民族電影也可以上傳到網上,成為一個向大家展示少數民族獨特生活方式、生活習俗、民族精神、價值取向的窗口,供大家在網上隨意觀看、留言、發送彈幕,直觀地表達自己的觀影感受,推動了民間文化的發展。并且他們可以突破時空的障礙,借助這些新媒體平臺在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傳播,在全球文化激烈的競爭中“向外輸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國文化自信,傳遞中國聲音。
一、“期待視野”的滿足與超越:從民間文學到電影經典
姚斯試圖從“期待視野”來說明讀者閱讀作品的主動性,“期待視野”是姚斯基本理念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他最重要的理論文章的“方法論頂梁柱”。然而,盡管姚斯多次提到“期待視野”,他的著作中卻并未對期待視野做出過明確的定義。學界對此議論不一,這里取朱立元先生的說法:所謂“期待視界”,是指文學接受活動中,讀者原先各種經驗、趣味、素養、理想等綜合形成的對文學作品的一種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在具體閱讀中,表現為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同理,閱讀文學作品與觀影都離不開受眾,以姚斯的“期待視野”來分析電影,受眾的期待視野滿足與超越也是至關重要的。
撒尼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自問世以來,就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廣為流傳,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1964年,由劉瓊執導將其改編成電影,最開始在小范圍內放映,1979年元旦才在國內公映,影片上映后引起較大反響,贏得人民群眾的喜愛,實現了對受眾期待視野的滿足。
從民間文化到經典電影的轉變,受眾的民族文化心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發展著的動態過程,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改編為電影既是一個動態的轉換過程,也是一個接受的過程,它包含了讀者對民間文化的接受,導演對民間文化的接受以及改編之后依舊受到觀眾喜愛,這實際體現出來人類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凹w無意識理論認為,每一個體的心理深層結構包含著祖先在內的各個時代人們的心理體驗。許多無意識的概念產生于人類的史前史中,表現在遠古的神話里,這一蘊藏在人的心靈最深處的潛在力量對人們的精神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p>
我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積累了厚重的歷史文化,盡管自然地理環境、生產實踐活動等不同,但各民族在歷史的長期浸染下形成了共同的民族審美心理、審美習慣與人生態度,造就了我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在這幾千年的歷史更替與變換中,它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積淀下來,構成一代人的心理模式。古代傳統觀念、傳統文化精神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通過個體生活得以后天獲得性遺傳,這些“集體無意識”的傳統觀念,對于每一代人來說,幾乎都是先天和本能的存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最深處,觀影受眾長期受華夏文明的熏陶與浸染,儒家文化對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在他們身上打下深深的傳統文化烙印。所以電影《阿詩瑪》公映后取得成功,受眾對《阿詩瑪》的較高評價,反映了電影《阿詩瑪》符合受眾的期待視野。而這種打破了時空界限的民間文學傳播,電影《阿詩瑪》在今天依舊還有大量受眾,影片中的場景設置、充滿民族特色的音樂傳唱以及電影《阿詩瑪》對敘事長詩進行了時代性的改編仍得到受眾認可,產生了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共鳴,體現的是人類“集體無意識”在人類心靈深處記憶產生共鳴,從而完成受眾期待視野的契合。
王岳川先生提出“讀者的閱讀感受與其期待視野一致,讀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視野,便感到振奮,這種新體驗便豐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視野。”電影《阿詩瑪》放映后取得成功,實現了受眾期待視野的滿足,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受眾原有的“期待視野”被打破或拓展,新體驗便形成了超越視野。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土地與水資源是我們曾賴以生存的基礎,全球化的浪潮下“領地拆遷”成了時代性的標志,面對城市化飛速發展中冰冷、疏離的鋼筋水泥,周圍環境的急速惡化,電影《阿詩瑪》記錄下的未被城市化侵染的自然形成的鄉村中的山水、泥土帶給人的親近、熟悉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這本身超出現在日常生活經驗,影片中自然山水引起受眾對過去村莊的一種懷舊情懷,而影片所塑造的懷舊實際是塑造出一個又一個“幻境”,贏得受眾情感的需要,喚起受眾過往歲月記憶、記憶的寄托物的美好回憶以及城鎮化的沖擊造成“快餐式”情感、家園回不去的痛苦,受眾在看電影的過程中被影片所吸引,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達到懷舊與治愈的效果。
此外,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阿詩瑪》頻頻在許多媒體平臺展現,不少評論、彈幕表示,對那個時代的風景山水、人們的純粹感情以及彝族載歌載舞的生活也表示出向往,對主演們的演技、主演楊麗坤的美貌由衷感嘆,這與影片所講述勤勞美麗阿詩瑪和勇敢的阿黑與以阿支為代表的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受眾的期待視野,令受眾觀看以后達到一種振奮的體驗,這種新體驗豐富和拓展了《阿詩瑪》本身的期待視野,受眾期待視野有了一個滿足到超越的動態過程。
二、媒介的介入:從民間來到民間去
撒尼民間文學經典《阿詩瑪》的原形態是使用口傳詩體語言在云南省石林縣彝族自治縣撒尼人聚居區流傳,是撒尼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少數民族文學作為新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50年開始對撒尼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進行搜集、挖掘、整理,1959年李廣田受命重新整理《阿詩瑪》,直到1960年才正式出版。
文本《阿詩瑪》出版后影響巨大,1964年由云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演出,李廣田任文學顧問,劉瓊執導,將其改編成電影。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成為主流,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長,知識的快速更迭,自媒體傳播技術的普及,人們對網絡上日新月異的變化應接不暇,信息快速的傳播流通,人被信息的洪流裹挾著,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社會人心浮躁。傳統的閱讀方式遭遇到數字化危機,社會生活的快節奏、高強度,很難有讀者愿意靜下來閱讀一部民間文學經典讀本,更別提進行口頭文本傳承民間文學,這引發學界開始對傳統民間文學《阿詩瑪》漸漸淡出觀眾視野產生深深的擔憂。
但必須承認,傳統閱讀式微的狀況下,大眾傳媒擴張的時代,為人們提供了更為便攜的閱讀載體,也給民間文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數字媒介的介入,傳統民間文學在互聯網作用下衍生出網絡民間文學新形態。程丹陽在其論文中對網絡民間文學下了如下定義:在數字媒介時代,民間文學正以網絡為文化路徑和存在式樣進行復歸與轉型,并呈現出空前繁榮的發展態勢。面對數字媒介的發展,傳統民間文學以眾聲喧嘩的姿態粉墨登場,一些經典影片不再只是在特定時空中播放,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載體將其傳到網上,供大家隨意觀看,網上留言,全民參與的大眾批評在短時間內興起,互聯網賦予了每個人發聲的權利,網絡的隱秘性,使得影評人更能真正說出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民間文學《阿詩瑪》并沒有淡出大眾視野,它仍是活在民間的“阿詩瑪”,這從各平臺播放次數以及評論可以得出。
據搜索得知:電影《阿詩瑪》優酷視頻評分7.9分,頁面顯示175熱評;騰訊視頻評分8.4分,135.7萬次播放,頁面顯示355熱評;愛奇藝評分8.1分,頁面119熱評;樂視網評分7.8分,101.3萬次播放;嗶哩嗶哩播放量最高的為3.1萬,除屏幕上的彈幕頁面評論88條。這里僅以電影《阿詩瑪》播放流量較大媒體平臺作為參考,不包括其他自營媒體對其在網上上傳與傳播。其他如《阿詩瑪》在地方傳唱,音樂形式改編(交響組曲、笛子、搖滾)、綜藝選秀節目(“回聲嘹亮”“我是大明星”“歌從黃河來”)以及戴玉強、陸毅、趙薇、劉歡、宋祖英等知名明星歌手對其進行演唱,一定程度上是在受眾期待視野的接受下對民間文學《阿詩瑪》進行了一種動態的傳承與重構,并在原有的基礎進行時代性的改編,推動了民間文化的發展。
三、重塑“阿詩瑪”文化,堅定中國文化自信
敘事長詩《阿詩瑪》經歷了口頭傳承到影像傳承的歷程,由民間文學改編成電影,創作者在電影中加入音樂舞蹈元素,并在阿黑和阿詩瑪“兄妹關系”還是“情侶關系”做了成功的取舍,同時賦予影片反抗壓迫的時代性主題,影片上映后得到受眾青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民間文學《阿詩瑪》有效的傳播與傳承。經過電影改編,“阿詩瑪”作為少數民族藝術形象迅速走進大眾并為大眾喜愛,在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下,“阿詩瑪”被建構為石林地區的“品牌代言人”,形成了“阿詩瑪”產業鏈。普通蘸水被叫作“阿詩瑪”蘸水,普通米酒被叫作“阿詩瑪”咖啡,廣告商推動下的“阿詩瑪名煙”,導游設定下的“尋找阿詩瑪”想象之旅等等,“阿詩瑪”逐漸成為碎片化的、失去靈魂的消費符號。在石林,幾乎所有的東西都被打上了“阿詩瑪”的標簽,連人也參與其中,所有女子都是阿詩瑪,所有男子都是阿黑哥,“阿詩瑪”在經濟發展的刺激下泛濫化,失去了其獨特的存在意義。在石林的社會經濟發展中,“阿詩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帶動了石林地區甚至整個云南旅游業的發展。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快,人們逐漸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對“阿詩瑪”符號式、標簽式的傳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活態繼承與變異,這值得我們深思,在重塑“阿詩瑪文化”時不僅僅只是把石林縣變成阿著底鄉,將石林縣的一草一木貼上“阿詩瑪”標簽,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我們的民間文化也應該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品?!鞍⒃姮斘幕钡闹厮軕⒆阌趥鹘y民間文化,打造出云南石林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并要處理好旅游與文化遺產的關系,讓其發揮出精神文化盛宴的作用。
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出現,它具有欣賞、娛樂、審美的功能,同時它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工具之一,影像的出現能準確地將人類生活更為全面的保留下來,呈現出更為多元的活性傳承,實際上它也是一種“文化產品”。隨著時代的變遷,外來文化的沖擊,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當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應該得到繼承與發揚,而電影不失為文化建設的一種有效手段,堅定文化自信最好的方式是用多民族人民的生活表現真實的中國。
電影《阿詩瑪》播出后,獲得首屆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故事片紀念獎,1982年獲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節最佳舞蹈片獎。電影的在國內外獲獎,一方面是勤勞、堅強、勇敢的民族精神產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共鳴,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文化“向外輸出”的文化自信。電影作為一個“向外”傳播的窗口,它擁有超出國界的能力,是全人類共有的藝術,通過電影這種最直接快捷的文化傳播方式,可以讓國外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
在當今商業娛樂大片盛行的潮流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帶來的原汁原味的獨特的民族生活,與好萊塢大片塑造的“電影夢工廠”形成鮮明對比,真實的中國更能觸碰人與人內心世界的相同,更能打造出我們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認同感。隨著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的大發展,中國不但要成為經濟大國,也要成為一個文化大國,電影《阿詩瑪》就是根植于我們中華文化母體而重構的優秀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向世界塑造了屬于我們中國獨特的銀屏形象與文化特有的魅力,去贏得國際同行和受眾的尊重與認同,既保留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集體智慧,同時也是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
四、結語
在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沖擊下,文化建設越來越成為重中之重,文化認同是凝聚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自信的建構離不開從傳統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其中也包含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吸收。中國文化是由56個民族參與的多元文化,每個民族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默默地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少數民族電影文化也是這百花中的一員,并且成為我國展示文化自信的強大力量。
由于改革開放縮小了整個中國在經濟上、思想意識上、文化發展上的差距,少數民族的形象在民族電影里越來越被大眾所接受,少數民族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成他們的歷史、文化、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極具個性,通過銀幕將他們民族最美好的精神品格表達出來,實現了電影促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的作用,不少影片代表中國電影面向全世界,進入與世界的交流并成為我國向世界推廣中國文化的“代言人”。
參考文獻:
[1]H · R · 姚斯,R · C · 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周寧,金元浦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339.
[2] 朱立元.接受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3.
[3] 章柏青.中國電影受眾觀察[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153.
[4] 王岳川.當代西方最新文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15.
[5] 程丹陽.網絡民間文學:民間文學的新形態[J].江西社會科學,2017(06):102-108.
[6] 王夢婷.優秀傳統視域下的文化自信構建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1):206-208.
[7] 王雪.“阿詩瑪”文化的再建構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8] 薩支山.《阿詩瑪》的改編策略與民間文本的多元傳承[J].民間文化論壇,2018(06):79-86.
作者簡介:
向緩巧,女,苗族,湖南邵陽人,北方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專業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