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萊茵報》時期是馬克思思想轉變的一個重要階段。馬克思在博士畢業之后首次走上工作崗位從事新聞報刊的編撰工作。從大學的象牙塔進入到現實社會,馬克思開始切實地接觸到現實的物質利益,也逐漸發現階級社會的物質基礎,從而對自己原有的哲學信仰產生了懷疑和動搖。同時,馬克思還接觸到了現實的貧苦百姓,開始關注農民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悲慘境遇,從而發現了現實的人。對現實物質基礎和現實的人的初步發現,推動了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逐步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自由主義轉向共產主義。
【關鍵詞】 《萊茵報》;現實;物質;唯物主義;共產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4-0059-04
《萊茵報》的前身是1839年在科倫創辦的《萊茵總匯報》,1841年改名為《萊茵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簡稱《萊茵報》,1843年4月1日被普魯士政府查封。在傳統馬哲史中,《萊茵報》時期一般是指馬克思博士畢業后在《萊茵報》當編輯的這段時間。阿爾都塞認為,以1845年為界,馬克思的思想發生了一個巨大的斷裂。但根據對馬克思《萊茵報》時期的經歷和作品的考察,馬克思的思想并不是突然發生了某種“斷裂”式的躍遷,而是在《萊茵報》時期已經開始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在這一時期,對現實的初步發現使他開始了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自由主義轉向共產主義的過渡,為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礎。
1841年,年輕的馬克思在博士畢業后,第一次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編輯工作?!度R茵報》為馬克思提供了從事政治斗爭活動的第一個平臺。在擔任《萊茵報》編輯工作期間,馬克思不斷接觸到社會現實的物質利益和貧苦大眾的悲慘境遇,所撰寫的文章內容大多數都是批判社會現實。對這些社會現實的經歷和反思沖擊著馬克思原有的哲學信仰,使他對過去自己所崇拜的“自我意識”哲學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在對現實與信仰之間關系矛盾不斷地批判和反思中,馬克思孕育了他偉大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他對現實中工農階級的關注也使他開始研究和思考當時自由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政治理論,最終誕生了他的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歷史理論。
一、對現實物質利益的初步發現
到《萊茵報》工作之前,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爾主義學派的一員,他推崇鮑威爾所倡導的“自我意識”哲學。在馬克思的博士畢業論文中,他一開篇就激情地稱頌“唯心主義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①,而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 ②。在政治觀點上,馬克思從小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肯定意識和理性的作用,推崇當時廣為流行的自由主義。但是,這一切馬克思原有的哲學信仰和政治理念都在他進入《萊茵報》做編輯后受到了現實的巨大沖擊。
(一)發現現實的起點:《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
馬克思博士畢業以后到《萊茵報》開始了他的編輯工作。職業生涯一開始他就遭遇到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的挑戰,即新書報檢查令對出版自由所構成的威脅。當時德國的普魯士政府在1841年12月頒布了新的書報檢查令,這對崇尚“自由意識”的青年黑格爾學派和身為編輯的馬克思來說是一個非常難以接受的現實。于是,馬克思斗志昂揚地撰寫了一篇《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以下簡稱《評書報檢查令》),深惡痛絕地抨擊了普魯士政府扼殺出版自由的專制制度和把學術與地位聯系起來的虛偽自由主義,力圖捍衛人類精神、意識和思維的自由權利,馬克思頌揚自由的報刊是“人民敏銳的眼睛” ③,肯定出版自由是探討一切真理的前提?!皼]有新聞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會成為泡影?!?④
馬克思的這篇政論處女作當時沒有得到發表,這篇文章在總體上也仍以自由主義為立場,在唯心主義的思維框架內談論觀念自由的問題。但是,這篇文章是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期間因現實而發生思想巧妙轉變的一個起點,是馬克思從高高在上的精神世界開始著眼現實塵世生活的第一步。在出版自由的問題上,馬克思第一次遭遇了現實難題,于是,他逐漸把現實的物質利益問題納入了自己的思考范圍?!耙传@得更多的現實自由,要么獲得更多的觀念自由。” ⑤馬克思對自由的思考開始陷入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與現實物質條件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之中,這促使他對“自我意識”哲學進行反思和拷問,從而轉向去分析唯物主義式的現實動因。
(二)物質利益的初步發現:《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
隨著對出版自由問題的深入,特別是在萊茵省議會就出版自由問題進行的辯論之中,馬克思遠見明察地發現了新的書報檢查令背后的階級利益本質。他緊接著寫作并發表了《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記錄的辯論》(以下簡稱《辯論》)。在《辯論》中,他以物質利益為切入點,發現了在現實世界中,普魯士政府內部對書報檢查令持相反態度的不同派別并不是因為各為不同“自我意識”的代表而是各為不同社會階級利益的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需求從根本上影響著各個階級在各個領域的思想訴求。封建貴族堅決反對言論自由,是因為不愿意資產階級的言論自由危及自身既得的物質利益;資產階級代表把文化視為產業,出版自由就是資產階級所要求的行業自由,因此他們極度推崇出版和言論自由,代表了他們現實物質利益的需要;另外,以農民階級為主的廣大貧苦百姓,他們的意見無論怎樣,都因為其自身物質基礎的卑微地位而被忽略不計了。
在《辯論》中對新書報檢查令階級利益本質的剖析,使馬克思發覺到了理論與現實的不同,他體會到了“自由意識”在面對社會現實時的困境——意識不僅不能憑自身獲得自由,也不能對社會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更談不上解決現實問題。在辯論中,各派代表唇槍舌劍、意見訴求不一,如果僅僅從精神領域去尋找答案,忽略了背后的現實依據,根本無法客觀地進行判斷。馬克思面對現實的政治斗爭,發現了自由意識的局限性,開始從現實領域去尋找答案,去發現不同階級代表背后的現實物質利益的制約。“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⑥
列寧曾經評論1842年馬克思發表在《萊茵報》上的這些文章,“可以看出馬克思已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了?!?⑦雖然當時年輕的馬克思頌揚自由意識的高尚,反感“卑劣的物質追求”,但是他在書報檢查令這件事情上切身體會到了物質基礎對社會地位的重要影響,也領悟到了階級利益對階級意識的內在決定性。面對這樣的現實,到底是“自由意識”對現實的引領,還是思想被現實所決定,哲學為現實所屈服,馬克思陷入了長久的思考之中。在《萊茵報》時期及以后,越來越多他所面臨的現實和物質困境使他不得不漸漸拋棄了對“物質”的藐視,開始重視社會關系中物質利益對階級意識的決定性意義,這正是馬克思哲學思想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馬克思在《萊茵報》以前幾乎沒有關注過經濟問題,在這一領域上的空白,也對當時他對于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造成了一些困惑和障礙,這也是馬克思后來轉向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作《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的直接原因。
二、對現實的人的初步發現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從小生活優越幾乎不為物質利益所困擾,他在《萊茵報》工作之前,除了校園生活接觸的老師同學,其余都是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貴族階層的人物。在《萊茵報》當了編輯之后,他接觸到了更廣泛的社會群體,特別是在普魯士當局處理林木盜竊問題的事件上,馬克思把目光轉移到對廣大貧苦百姓的關注和同情,開始接觸到了農民階級、工人階級,這就是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初步發現,為以后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現實的人的全面分析和論述提供了現實基礎,也為他在歷史觀上轉向唯物主義提供了人學的動因。
(一)對貧苦農民的關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
在當時,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嚴重落后于其他歐洲國家,還處于一個資本原始累積的階段,地主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對森林、草地和原有公共土地的掠奪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形式之一。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和私有制的普及,德國的公共林地不斷萎縮,原本是村莊共有的取暖林木被劃歸為私有財產。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為了反對這種掠奪到處砍伐樹木,還有一些民眾因為生活極端貧困,不得不撿拾枯枝度日。農民階級的這種為了生存而不得不為之的行為在地主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看來,卻是對他們神圣私有權的一種侵犯。在萊茵省議會中,對所謂的“林木盜竊”問題,地主階級和新興資產階級代表們一致要求對農民私伐樹木的行為處以重刑,甚至要求把貧民撿拾枯枝的行為也當作“盜竊罪”來進行懲治。
林木盜竊法令的出臺對青年馬克思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他一方面看到了林木占有者對物質利益的貪婪和其剝削者的階級本質,一方面對無辜的貧困農民產生了深切的同情。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他第一次注意到了廣大的、現實的、貧困的人。普魯士政府企圖通過林木盜竊法,把撿拾枯枝這樣卑微的生存活動,當作“盜竊林木罪”來論處,這無異是對民眾的貧困生活和悲慘境遇雪上加霜。馬克思認為,剝削者階級為了所謂樹的權利而犧牲人的權利,為了枯死的樹枝,不惜把許多貧苦群眾“從活生生的道德之樹上砍下來,把他們當作枯樹拋入犯罪、恥辱和貧困的地獄?!?⑧而“人的權利”在這里不再是“自由意識”理念上抽象的人,而是馬克思初步發現的現實的人、貧困的人。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馬克思和貧苦民眾站在了一起,堅決地抨擊了新出臺的林木盜竊法,揭露了普魯士國家封建反動本質,維護著貧苦大眾的基本物質利益和生活權利。馬克思此時已經不得不承認,近代自由主義者所倡導的最自由的法律也僅僅是私有制的工具,而不是為現實中貧苦大眾而服務的。當然,此刻的馬克思還沒有完全拋棄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他一方面反對封建反動派,另一方面開始反思自由主義的不徹底性,主張關注和力圖實現現實中人民群眾的利益。
(二)對貧困問題的探索:《摩澤爾記者的辯護》
《關于摩澤爾記者的辯護》(以下簡稱《辯護》)的系列文章,是馬克思在同情當時農民貧困現狀的同時,間接對社會結構的物質利益問題的思考。1842年《萊茵報》刊登了一篇報道,指出了摩澤爾地區葡萄酒農的大量破產,處境悲慘。當時的普魯士政府對葡萄酒農貧困的問題互相推托,他們沒有找到農民貧困的根源,也不想去觸及問題的本質。在《辯護》的系列文章中,馬克思對普魯士當局政府在對待農民貧困問題時所持的冷漠態度表示出強烈的不滿,他認為造成農民貧困的原因正是當局陳腐的官僚主義制度,他寫道:“不能認為摩澤爾河沿岸地區的貧困狀況和國家管理機構無關,正如不能認為摩澤爾河沿岸地區位于國境之外一樣?!?⑨
在對現實農民階級的貧困進行關注,對普魯士當局政府進行批判的同時,馬克思開始思考造成這種現實的更深層原因。隨著對現實的初步發現和對底層人民的關注,他原有的唯心主義信仰已經動搖了。
在林木盜竊案和《辯護》中,馬克思關注的不再是自我意識哲學中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具有物質基礎和物質利益的人。從這時起,馬克思為了維護貧苦民眾的利益對普魯士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口誅筆伐的抨擊,他充分地展現了對民眾疾苦的關心,對真正而非虛偽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思想的向往,這些都對馬克思從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從自由主義轉向共產主義起到了現實的思想奠基作用。
(三)對現實中無產階級的關注
《萊茵報》時期,馬克思不僅關注了貧苦的農民階級,也開始注意到德國工人的悲慘境遇。
1842年《萊茵報》轉載了維特拉的文章——關于柏林家庭住宅問題的通訊,這篇文章報道了德國漢堡工人的悲慘生活。緊接著,德國思想界圍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展開了一場理論和現實的斗爭,這吸引了馬克思的目光,他開始密切關注德國工人階級的現實狀況。在這群受苦受難的勞動人民中,馬克思發現了“一無所有的階級”,也注意到了這個階級特別的歷史作用,他尤其注意到了這個階級提出物質利益訴求和自我組織各種斗爭的能力。從農民階級到無產階級,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發現為他以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現實的人的全面闡述提供了思想準備,也為他批判空想社會主義轉向研究共產主義提供了政治歷史依據。
三、《萊茵報》時期馬克思的思想轉變
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不僅發現了現實物質利益的決定性作用,也初步發現了現實的人。這兩種發現是并行不悖的,在馬克思不同的著作中從不同側面中展現了出來。正是因為這一時期馬克思遇到了犯難的物質利益問題需要解答,才驅使他逐漸揚棄了舊有哲學觀點,對現實的發現以及馬克思在經濟問題上的空白,使得他轉向對人類歷史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的研究,把他曾經所關注的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精神性動因轉向到對根本的物質決定性因素的思考,促使了他完成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自由主義到共產主義轉變。
(一)從自我意識到唯物主義轉變
如前所述,馬克思曾是“自我意識”哲學的推崇者。在《萊茵報》工作以后,他試圖將這種哲學的思維模式應用于他理論的研究。但在實際工作中,他所接觸到的社會現實使他發現,自己以前的哲學信仰嚴重缺乏現實的根基也根本不能解決現實的問題。馬克思由此開始漸漸反思黑格爾式唯心主義的哲學立場,也從此與青年黑格爾學派分道揚鑣。
在馬克思隨后撰寫的《論猶太人問題》中,他嚴厲地批判了鮑威爾追求的意識形態和政治領域的解放,認為其并不能在現實中真正地實現;他指出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區別,認為只有人類解放才能實現宗教等意識形態的解放?!墩摢q太人問題》標志著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開始和鮑威爾產生分歧,也標志著馬克思在思維方式上開始掙脫青年黑格爾學派的主導框架。
緊接著,馬克思在他另外一篇作品《〈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又全面地批判青年黑格爾學派的自我意識哲學。馬克思從青年黑格爾學派唯心空談“人的解放”轉向立足現實物質對“市民社會”解放的研究,而在對“市民社會”的研究中,馬克思開始發現無產階級在人類解放中的核心作用。抓住了無產階級,就抓住了人類解放問題的根本。
在批判與反思中,馬克思完成了對青年黑格爾學派“自我意識”哲學揚棄的否定,通過對資本主義和德國現實的研究,馬克思發現了物質的決定性作用,找到了一條通往唯物主義的全新道路。在不斷為現實民眾謀取現實權利的報刊活動中,馬克思日益告別了思辨的哲學,擺脫了唯心主義的哲學思維,開始萌發出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
(二)從自由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
眾所周知,馬克思是共產主義的真正奠基者,但他并非一開始就是共產主義者?!榜R克思最初的精神方向取決于他的生活環境,決定于他父親的理性主義、宗教上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決定于他的幾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老師的影響?!?⑩馬克思從小生活在受法國啟蒙思想影響深刻的特利爾市,受父親以及岳父的影響,推崇自由、平等和理性。大學時代馬克思受黑格爾思想影響深刻,主張理性至上、自由意志的啟蒙主義思想,這也與他早期信奉自由主義思想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在某種意義上,馬克思也曾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追隨者。而在《萊茵報》工作的這段時期,馬克思對現實物質利益的發現和對現實貧苦百姓的關注,使他的思維方式開始向唯物主義轉變,也使他意識到物質利益在社會生活中對階級意識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他開始認真地研究政治經濟學問題,從而揚棄了傳統的思辨邏輯,逐步開創了他自己的政治理論觀點,為轉向共產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提供了主觀條件。
在關于出版自由的辯論中,馬克思維護的是農民階級的利益,贊揚農民代表的意見;在林木盜竊案中,他也為撿拾枯枝的貧苦百姓辯護,而在關于共產主義的辯駁中,他支持“一無所有的等級要求占有現在執掌政權的中等階級的一部分財產” ?的正義呼聲,在這個階段,馬克思已經脫離了他原來所持有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立場,從維護農民的權利發展到關心無產階級和所有勞動者的共同利益,這是馬克思自身歷史觀思想的一次重要飛躍。
當然,值得指出的是,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認識并未完全成形。他對當時的空想社會主義主要持一種批判的態度,甚至主動劃清《萊茵報》與社會主義者的界限。不過,在這段時間里,德國的種種有關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現實斗爭都促使馬克思開始關注社會主義,也開始對共產主義進行理論上的論證。他想建立一種與空想社會主義不同的科學共產主義的理論。雖然由于當時德國的狀況和馬克思自身革命與理論實踐的局限,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創新的夢想在當時不可能實現,但這依然是馬克思從最初自由主義轉向對共產主義研究的一個重要開端。在后來,馬克思參加了由赫斯發起的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討論,研讀和研究圣西門、傅里葉以及蒲魯東的各種有關社會主義的著作,這些都為他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四、結論
綜上所述,《萊茵報》時期的馬克思因其對現實的初步發現而經歷著他“思維的斷裂”的孕育。在編輯工作中他初次接觸到了現實的物質利益,發現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利益在社會意識變化中的決定性作用,也開始發現了現實的人,開始關注貧苦的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悲慘遭遇,注意到了無產階級巨大的革命潛力和歷史作用。
總之,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對現實的發現推動了他迅速走向思想上的兩大轉變:從唯心主義轉向了唯物主義,從自由主義轉向了共產主義。
《萊茵報》時期是馬克思思想轉變的萌芽,也是馬克思偉大事業的開端,奠定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和理論基礎。馬克思窮盡一生的奮斗,不是為了解釋世界,而是為了改變世界,正是對現實世界和現實的人的關注,驅動著馬克思為了創造一個人類共同的美好世界而孜孜不倦的奮斗,最終成為世界偉大的哲學家和無產階級偉大的革命導師。
注釋:
①馬克思:《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馬克思:《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弗 · 梅林:《馬克思傳》,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⑥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列寧:《列寧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⑧馬克思:《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三篇論文)》,《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⑨馬克思:《摩澤爾記者的辯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⑩科爾紐著,劉丕坤等譯:《馬克思恩格斯傳(第1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
?馬克思:《共產主義和奧格斯堡〈總匯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列寧全集 · 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弗 · 梅林.馬克思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 · 第1卷[M].劉丕坤等譯.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1963.
[6]以賽亞 · 伯林.卡爾 · 馬克思[M].北京:譯林出版社,2018.
[7]周斌,曲勝男.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現實問題的關注及意義[J].學理論,2019,(03).
[8]肖飛,胡蜂.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對物質利益的初步探索[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2014,16(01).
作者簡介:
王翕,女,漢族,西南政法大學,哲學碩士,研究方向:馬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