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 潘劍
摘要:隨著舊產業淘汰升級,致使重工業為主地區經濟遭受重創,人力資源技術產業脫軌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加深。本文通過總結舊產業地區產業不發達現狀,探究以科技背景下社區未來建設,從政策、人文、生態、科技幾個方面研究具體相對應的“未來社區”創新模式,對此類一系列問題提供更多解決方案。由此提出關于社區未來發展規劃設計理念,從人的需求,生態宜居,生態建設,總體規劃等角度進行設計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未來社區;功能布局;生態宜居;創新模式
一、引言
近些年人口外流、產業供能不足以及經濟產業鏈等問題對未來發展造成許多空心化風險,從而無法為產業提供充足的時代資源,導致舊型產業經濟發展后勁不足。當下時代快速發展,科技不斷創新,社區建設設計形式不斷碟新換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幾十年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要緩解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去探究未來社區建設發展。因此本文闡述目前發展科技大背景來設計未來社區新模式來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二、地域存在的問題與發展的機遇
(一)存在的問題:
舊產業地區人口外流和老齡化嚴重,產業形式單一、創新能力薄弱;服務設施缺乏、生態破壞嚴重,社交空間未能滿足需求。地理受地界、地形與功能地域劃分等影響,總人口數量龐大,人口老齡化嚴重,平均老齡化程度超過25%。現側重于傳統產業舊形式結構單一和分配不均;創新創業模式稀缺規模小,未實現產業集群效應。基礎設施老化、功能不足等嚴重問題,服務情況難以滿足人們需求,所以亟待優化調整。生態與人居社區空間相互融合以期達到人們的需求。
(二)發展的機遇
產業發展模式占優,基礎條件充足,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引入未來科學技術,原始自然資源豐富交通基礎設施發達,城市交通網絡密集。科技特征明顯,形式豐富、空間多元化。歷史人文古跡較多,資源特征明顯。以特有的功能形式、空間形態凸顯具有北方特色的文化氛圍,形成人文生態帶。借鑒多元化未來技術手段,深化未來社區體系。促進生態與社區的生態融合,形成完整未來生態宜居社區設計規劃。
三、東北未來社區設計研究形式分析
以人文、科技、未來化為主,注入科技新活力,弘揚生態未來發展的魅力。在新時代背景下,以社區為切入點,將商業、人文與生態緊密相輔相成。完善社區基層服務設施,引入生態社區概念,并用多元化未來科技手段促進生態社區網絡布置,讓舊環境中也能得到生態棲居的生活體驗。
四、未來社區理念分析
1.概念
以人文、科技、生態為設計導向,探索未來社區新型生活方式。以科技手段處理好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統籌未來社區互聯互通新模式,暢聯新型智慧社區形式結構。倡導社區生態聯暢帶,營造溫馨社區鄰里交往空間,打造立體生態復合系統,使得生態宜居變成未來趨勢,從滿足居住需求社區,轉變為滿足全服務新型社區單元。強調空間與功能的互聯互通,配置多元化處置方式,創建互動鄰里空間。規劃設計創新養老無障礙設施建設;利用互聯網、云端等技術,提供便利網絡生活,構建生態互聯互通型智慧社區。主要功能總結為八大類:居住、教育、醫療、文化、休閑、運動、商業、創業。
2.功能布局
(1)開放融合:社區開放式空間環境,提升互動交流,構建生態開放型社區;利用上下空間聯動設計生態空間形式,完善社區內外交通系統。引導未來科技功能融合,促成宜居型社區;承載多個場景空間功能組合成復合型社區,采用模塊化設計與設計方式,打造功能復合空間形式。
(2)共享復合:營造多元化復合型空間,完善生態服務設施,打造未來型社區;采用三維綠化設計,促使社區內的公共綠地、空中綠化、建筑立面綠化,營造共同生態宜居空間圈。采用多元復合技術手段,實現立體化交通樞紐形式;引領新型產業投資,倡導創新思維發展,增躍未來社區活力。展現人文獨特魅力,塑造多元化人文空間,展現別樣社區氣質。
五、未來社區情景探究
1.未來互動教育探究
提出未來社區情景設計,延續打造多元互聯互通特色東北社區形式,提出新發展建設舉措,吸引年輕一代創新創業,促進未來社區前進發展。運用智能化技術對現有社區基礎設施改造,創建多元共享平臺,增強鄰里交流互通。進行改造設計、重新規劃,引入創新思維、發展歷史文脈,塑造社區新文化。促進智能技術知識共享氛圍營造對未來教育發展起到提升作用。提倡線上自主學習,推行數字化學習平臺資源,助力教育教學。吸引年輕一代的社區人群,提供各個階段多元化課程,提升學習的活躍度與參與度;鼓勵積極參加社團活動,促進社交距離。
2.未來健康與創業探究
社區互通居民身體健康情況,利用智能監測輔助系統等服務設施,提供多種健康互動活動選擇性。為每家每戶搭建智慧健康體系,建立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健康驛站等,并引入社會公益組織,便于對社區居民的健康提供服務,滿足居民多元化健康需求。為建立自給自足創新創業發展的未來社區新模式,吸引大量新型產業人才、工作人員、后備人員等新生代人才,提出人民眾創的可持續性發展目標。向未來科技綜合性社區建設目標發展,引導設立創新創業多維度展望設計,完善指標性復合空間利用,建設多元化共享創設空間基礎平臺,提供全方位創業指導服務。建立科技社區創業共享平臺,打造“辦公+服務+人才”的綜合場景模式。
3.未來低碳科技規劃探究
以功能為主,空間為輔的設計思路,意指創建人文,科技,生態環境互聯互通的未來科技社區情景。整體利用白模化組件風,強化設計建筑組合搭配,倡導人民生活多樣化需求。倡導新型環保社區系統設計,形成復合型未來建筑空間,根據自我興趣愛好對建筑的風格進行布局調整,促進社區新發展。社區整體采用可持續發展設計、海綿社區技術、智慧生活系統等科學技術平臺,加強未來社區規劃建設服務。
社區交通網路段復雜,亟待調整規劃路線,打造社區互聯互通社交生活圈。倡導輸入智能化共享系統,提高交通疏導效率,建立社區服務共享機制,促進基礎服務循環利用。創立智慧物流服務云平臺,提供專屬配送服務,可實時查看物流配送動態。推廣減碳技術與社區融合,構建社區環保復合型系統,倡導低碳生活理念。促進未來社區可持續發展建設,減少能源消耗并循環利用碳能源,打造低碳環保未來科技社區。提出未來服務場景的設計,采用科技化管理系統,建立互聯互通社區服務體系。
六、結束語
順應未來社區發展建設宏圖,本文通過對舊型產業難等問題進行調研與分析,以社區為切入點,構建未來科技社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提出人文、科技、生態化的科技下未來社區雙創模式,融合多元素、多元化、多思路、多功能的未來社區設計,適應社會總體發展理念,創建具有可持續性科技發展未來社區,立足于科技產業整體風貌,傳承地域文化,營造美好未來社區空間。吸引更多人才入駐,規劃多元復合空間,滿足全年齡段的需求,促進科技下未來社區建設全民長遠生活美景的愿望。
參考文獻:
[1]周紅君.城市發展整體視角下的未來社區規劃建設策略探討 [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0(13):118-120.
[2]蔡昉. 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因素:我國的地區差距[J] . 科學決策,1998(4):24- 27.
[3]王國臣. 近代東北人口增長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 .人口學刊,2006(2):19- 23.
[4]李偉釵.未來社區建設中殘疾人包容與服務的探索——打造浙江特色殘疾人之家的思考 [J]. 創意城市學刊,2019(3):5.
[5]宋維爾.未來社區的建筑場景設計 [J]. 浙江經濟,2019(21):24.
[6]郭亮.流動人口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J].中國統計,2013(7):16- 18.
[7]王曉峰,張正云.東北地區人力資本問題及其對經濟發展的長期影響研究[J] . 經濟縱橫,2016(1):60-65.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