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斷加深,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塑造學生的和諧生命觀,逐漸成為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越發重要的部分。和諧生命觀的樹立,不僅對于學生自身成長與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也對共產主義理想指導之下構建和諧社會的實現大有裨益。本文將以探尋解讀和諧生命觀與分析將生命教育融入歷史課堂的深遠意義為基礎,從教學情境塑造、教學史料選擇以及學生成長發展幾個角度,用《中外歷史綱要》為示例教材,分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總結的相關經驗,深度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塑造和諧生命觀的課堂教學策略。
關鍵詞:生命教育;和諧生命觀;《中外歷史綱要》;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引言:對于正在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的高中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至關重要、注定對其有著深遠影響的人文學科。隨著素質教育意識的不斷覺醒,許多教育者意識到,在社會風氣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今天,如果對學生的教學手段不當,不能正確培養學生的和諧生命觀,就更加容易培養出喪失生命情感、漠視生命存在的青少年,為社會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造成隱患。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當中適當滲透生命教育,塑造學生的和諧生命觀,成為值得關注和探討的話題。
一、何為和諧生命觀
顧名思義,作為世界觀的一種,生命觀就是人們對于生命存在的本質、價值、意義、狀態等一系列問題的總的觀點和根本看法。在和平與發展這一主題的時代之下,形成與之相呼應的和諧生命觀,成為我們的社會所提倡和引導的理念。
(一)和諧生命觀產生的由來
作為一種高級動物,人所從事的生命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自身生命觀影響甚至指導的。人在追尋自身的感覺和享受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外界環境或自身條件帶來的局限和矛盾,故而生命活動的過程就是追求生命之“生”而克服生命之“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和諧生命觀將成為一種有力保障。縱觀人類歷史發展長河,無論是東方先賢倡導的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還是西方智者主張的對真、善、美的無盡追求,都體現著人類對于實現個體自身的心靈美滿與和諧、追求建立平等而友善的社會這一理想的懇切希望。而在如今共產主義理想的引領之下,構建和諧社會更是我們的一大追求。
(二)和諧生命觀的內容
與建設和諧社會相匹配的和諧生命觀,包括以平等為前提的人本觀、覺人利他的價值觀、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多維健康觀與合理的財富觀五個維度。第一,和諧生命觀倡導的是平等基礎上的以人為本的觀念,倡導以關注人們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第二,和諧生命觀主張選擇一種將自利與利他辯證統一起來的“向善”的生活方式,追求通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來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互利;第三,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和諧生命觀主張的是保護與善待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第四,除了追求“無病、無傷、無殘”這種單一的肢體健康之外,和諧生命觀還倡導在現代社會下追求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多維度、全面的健康觀;第五,對于金錢和財富,和諧生命觀則倡導我們在追求發展、保障物質生活的同時,對于物質財富保持合理的看法,倡導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同等重要的觀念,財富不是快樂的唯一來源。這種和諧生命觀,同時具備了人本性、多樣性、整體性和前瞻性四大特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要有和諧生命觀的指導。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意義
高中歷史是一門反映人類從原始時代發展到當今現代社會全過程的課程,歷史學科所展現的就是人類文化、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壯闊畫卷。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實施生命教育,無論是在培養學生對于生理性生命的敬畏還是對于社會性生命的熱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于生理性生命的理解
縱覽人類歷史長河,戰爭、疾病和槍炮,乃至自然災害,都是無法避開的話題。歷史教材中也有很多記錄了生理性生命受到傷害、乃至死亡、凋零的歷史事件。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能夠引導學生樹立珍愛生命的意識,了解到生理性生命的寶貴。
(二)對于社會性生命的理解
歷史發展軌跡與重大歷史事件往往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其中又涉及到許許多多重要的歷史人物。蘇格拉底、王安石、孫中山、毛澤東、陳獨秀、斯大林、羅斯福……對于古今中外各個領域重要歷史人物生平和人生軌跡的學習與了解,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處理人際關系、實現人生價值的觀念,激發學生除了保護生理性生命之外,如何追求社會性生命價值最大化的思考。
三、具體課堂教學策略
(一)生命教育融入教學情境
高中階段的各個學科教學當中,應試性的特點往往十分明顯。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幫助學生盡可能多地掌握歷史知識與學習方法,許多教師依然會以采取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教學互動的缺乏,使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思考深度往往不夠。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將教學手段生活化、情景化來營造出自由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以課堂主人的身份深入探究學到的知識內容。
舉例來說,當講授教材上冊第17課《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強侵略的加劇》一課中的《洋務運動》這一部分時,可以使用教室的多媒體設備,先為學生展示一些洋務運動時期的照片以及畫面,通過初步營造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洋務運動的發生、發展和結束。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鼓勵學生探討清政府推行洋務運動的動機和目的,分析洋務運動選擇從軍工業開始的原因。從而通過情景化的學習和小組合作討論來切實了解到整個洋務運動發展的全過程,并且在此期間對于民族、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有所體會,對于人類的無限創造力有所敬畏,進而對生命產生敬仰之情,為樹立起和諧生命觀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適當選擇生命教育史料
古人有云,“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在整個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隨處可見,這就為教師適當選取生命教育的史料,引導學生開展關于生命價值探討提供了充足條件。在當今社會這樣一個整體和平的年代,我們的青少年在美好舒適的生活環境中,距離戰爭、饑荒、自然災害似乎非常遙遠,缺少這些關于生死大事和生存艱難的切實體驗。這樣產生的后果就是,近幾十年間,青少年自殺和犯罪率顯著升高,這就反映出青少年對于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死亡的態度缺乏敬畏,甚至一些人還持有草率取舍的消極態度,這對于孩子的成長、家庭的幸福乃至社會的和諧穩定都是非常大的隱患。身為一名歷史教師,我們雖然無法讓孩子親身感受經歷生死的過程,但是完全可以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使用有生命教育意義的素材讓學生從中感知到失去生命的痛苦,體會到生命健康的寶貴,從而培養學生珍惜生命的觀念,逐步樹立起和諧生命觀。
例如,在講授教材上冊第23課《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程中,南京大屠殺的講述最具有代表性和帶入性。除了讓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學習,了解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曾經經受過怎樣嚴重的侵害、從而樹立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家國情懷之外,我還會引用張純如撰寫的《南京大屠殺》一書中的相關材料,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戰爭的爆發和武器的濫用對于人類寶貴的生命到底造成了怎樣的戕害。另外,也可以尋找現代社會中相關戰爭主題下的其他史料,例如兩伊戰爭中,“伊拉克的死亡人數是18萬、傷25萬,直接損失(包括軍費、戰爭破壞和經濟損失)是3500億美元。伊朗也欠外債450億美元,死亡35萬、傷70多萬,僅德黑蘭就有20萬婦女失去丈夫;直接損失3000億美元。戰爭使兩國經濟發展計劃至少推遲20至30年。”這些文字、表格、圖片以及視頻等豐富材料,更加直接、生動、全面地展示戰爭對于無辜家庭和整個經濟社會的打擊,引導學生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認同,從而塑造學生的和諧生命觀。
(三)將生命教育與實際結合
《中外歷史綱要》這一教材,作為一部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其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根本宗旨。因此,無論教材的具體內容如何,我們要在教學中貫徹滲透給學生的思想怎樣,最中心的目標應當是讓學生所學的內容對于他們自身身心健康的發展有所用處,對于他們自己實際的學習、生活、工作、成長有幫助。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實施生命教育,塑造學生的和諧生命觀當然也是實現這一目的的一個手段。為此,我們應當對學生的實際生活多加關注,將生命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實際成長當中。
面對今后的人生,始終一帆風順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何應對困難和挫折將會成為每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課題。學生是否具有、在何種程度上具有應對挫折的能力,對于其自身未來高度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歷史教材中收錄了很多個體在面對自身生命歷程中的挫折和困難時積極樂觀、堅強勇敢的案例,也使得這些素材對于我們生命教育的更好開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歷史課本上這些杰出人物的故事,學習他們樂觀生活的精神,是我們重要的職責。
在講授第18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關于《戊戌維新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筆者通過讓學生尋找康有為、梁啟超等為近代政體變革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故事,了解和掌握這些人物的思想主張與實踐經歷,體會中國人對不斷探索近代政體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并且在課后練習作業中設置“如果你是譚嗣同,你會做何選擇?”此類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思考他們甘愿為國家和民族犧牲、獻身、奉獻的精神,感悟個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結束語
由于其自身的學科特性,歷史學科在實施生命教育這一話題之下有著先天的優勢。而真正在歷史教學中,如何通過實施生命教育來塑造學生的和諧生命觀,則需要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與選取歷史史料等方面多下功夫,努力做到將生命教育充分融入到歷史學科的教學過程中。
參考文獻
[1]孔祥燕.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20.
[2]王平、朱小蔓.生活中的生命:陶行知生命教育思想[J].中國德育.2019(24)
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塑造和諧生命觀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ZJY024)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冬亮.男;漢族;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學;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育教學;單位:山東省桓臺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