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尚坤 劉園園 溫心怡 董越
摘要:本文分析可持續性設計概念的內涵,借鑒國外可持續性設計概念在大學教育中的發展和應用,提出了將國內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融入可持續性設計概念的方法和改革方向,以期更好地培養許多具有可持續設計理念的環境設計師。
關鍵詞:環境設計;可持續設計;設計教育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能源匱乏等問題已日益成為全球性話題。人類應該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人類生存的必然趨勢。我國也一直在大力倡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平衡,提高人們對生態環境和能源保護意識的制度和政策。環境設計師主要從事室內和室外的設計和裝修工作。它們與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應該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對于培養環境設計師的大學中的環境設計專業而言,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入該專業的教育已成為環境設計專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可持續設計的概念及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該重要作用還決定了可持續設計在環境設計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可持續設計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可持續設計涉及人類社會的所有學科。作為全球化的主題,可持續設計涉及政治,經濟學,文化和其他學科,從國際合作到政策運作再到多層次的非政府合作模式。從狹義上講,可持續設計屬于設計學科的類別,并且與諸如建筑設計,城市規劃與設計,景觀設計和環境設計等設計專業緊密相關。可持續設計是綠色設計和生態設計的無限延伸。盡管可持續性設計與綠色設計具有相同的本質,但范圍卻包括更廣泛的范圍。可持續設計不僅強調自然環境的可持續性,而且注重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尋求并建立社會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根據不同的重點,可持續設計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它著重于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理解,在可持續設計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不能超越自然的發展。資源的自身更新能力。一旦自然資源得到更新如果速度不能跟上自然的利用,它將破壞自然資源的平衡,并對自然資源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第二個重點是對經濟體系的理解:可持續設計通過使用自然資源創造并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獲得經濟利益,但是這種經濟利益不能以犧牲經濟利益為代價。過早地消耗子孫后代的利益,否則將破壞健康和不斷發展的經濟體系。第三,著眼于對科學和技術的理解:可持續設計利用自然資源促進科學技術發展,以達到為人類服務的目的。
二、可持續設計理念與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融合
可持續設計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實現社會,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們營造理想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這與社會,經濟和文化密切相關。這完全符合可持續設計概念的核心。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是培養環境設計人才的主要途徑。因此,將可持續設計的概念納入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中,以培養學生可持續設計的思維習慣,并讓學生建立自然的生態學。整個環境從一開始就暴露于設計中。負責任的態度培養了學生自覺的可持續設計思想,這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環境設計專業的發展。近年來,國內高校的許多藝術設計專業已經開始關注可持續設計。一些大學開設了相關專業,一些大學將可持續性設計納入了他們通常的教學研究中。清華大學,江南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大學等開設了有關可持續設計的課程。這些課程包括可持續產品設計,可持續設計理論和實踐,可持續設計和服務創新等。這些課程系統地介紹了可持續設計的開發和設計方法。一些高校還與國外高校或設計機構合作,以多種方式了解和掌握可持續設計的最新發展,并通過教育和實踐研究可持續設計概念,以達到培養學生可持續設計思想的目的。
三、環境設計專業教育中可持續設計概念的培養
可持續設計是設計行業的發展方向。作為培養未來設計師的主要途徑,高校應開設有關可持續設計的課程。這些課程可以設置為專業課程或公共選修課程,以便更多的學生可以理解可持續性。設計的重要性。但是,課程系統的可持續設計需要對教材,設備,案例等進行認真的研究。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它需要大學,教師和學生的努力,以學習相關的國外經驗并掌握最新的持續設計信息。
四、結論
培養學生對可持續設計的意識是高校環境設計教學的當前目標之一。為了成功完成這一教學目標,高校教師及相關專家學者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設計納入環境設計教學。在這一過程中,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創新性探索,最終建立了滿足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適合環境設計專業發展的教育模式和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吳宗建.淺析可持續設計觀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培育[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1(05):136-138.
遼寧大連 大連工業大學 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