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維導圖、魚骨圖、流程圖等可視化思維工具的運用成了高效教學和高效學習的重要輔助工具。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借助思維導圖可以促進思維發散性的發展,借助魚骨圖可以促進思維深刻性的發展,借助流程圖法可以促進思維流暢性的發展。
關鍵詞:可視化思維工具;綜合思維;歷史與社會教學;
可視化思維工具主要包括思維導圖、魚骨圖、流程圖等。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借助可視化思維工具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深度發展。我們知道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比較、歸納等綜合思維能力,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的關鍵能力,是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點。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如果能夠合理地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梳理思維,拓展思維,促進思維發展。
一、借助思維導圖促進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放射性思考具體化的方法,適用于發散性思考。初中歷史與社會中的許多教學內容具有跨越時空的發散性思維特征,我們可以運用思維導圖來增強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促進發散思考。所謂思維導圖實際上是用構建知識網絡框架的方式來啟發我們的思維,幫助我們理解并且記住信息的一種方式。具體地說,歷史與社會學教學中的思維導圖,實際上是一種利用圖形和文字的巧妙組合,把學生自己所理解的歷史與社會知識、基本概念和重點問題的關系,用一定的圖式表示出來。在現代多媒體條件下,這種思維導圖的構建就顯得十分容易了。我們不僅可以利用多媒體很方便地靜態呈現箭頭、符號、線條和圖像,而且可以利用文字閃爍、顏色變化,圖像的動態變化來增強效果。
思維導圖的本質就是實現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辯證統一??臻g感知能力、歷史意識能力、綜合思維能力及社會實踐能力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的關鍵能力。學生的思維在圖示的誘導下形成了發散性的結構,使學生左右腦同時得到了利用,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尤為有效。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間的邏輯關系,把握知識的系統性,而且能夠達到有效地訓練發散性思維的目的。
繪制歷史與社會思維導圖,首先要確定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一個問題,一個概念或一個關鍵詞。然后以這個主題為中心進行思維發散,構成一個具有層次性的樹狀結構圖。如有的歷史與社會知識其分布特點具有明顯的空間位置概念,結構呈現放射狀分布,我們可以按照概念本身的空間地理位置來構建思維導圖,這樣其地理位置關系就一目了然了。
如關于清朝前期的疆域,如果完全用文字來表述,就顯得非常復雜,也不便于學生記憶;如果用地圖來表示,形象性是有了,但很難將其邏輯關系表達清楚。我們利用如圖一的思維導圖,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生在繪制這樣的思維導圖過程,不僅是對所學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而且是一個思維發散的過程,他們會從“清朝的疆域”這一概念出發,通過思維發散,找到空間的鏈接點,形象性地記住了這些歷史性地域的方位,從而構建了新的知識體系,為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供了幫助。
二、利用魚骨圖促進思維深刻性的發展
魚骨圖也稱因果圖,它是一種把與某個問題有關的所有知識組織起來并用魚骨圖形加以描述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幫助你發現問題圍繞“主軸的關聯性”。將魚骨圖引入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可以把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使用。魚骨圖,對于促進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繪制魚骨圖首先要確定“魚頭”,也就是要確定一個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一核心問題,可以是教師預設,也可以是在課堂上由學生討論后提出的問題。然后運用頭腦風暴,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出盡可能多的與問題相關的因素分析。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引領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尋找相關學習資源,梳理與所設定問題相關的知識點的過程。如,在引領學生自主探究“新文化運動”這一主題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畫出如圖二這樣的魚骨圖,引導學生圍繞“魚頭”中的核心問題——新文化運動,在了解“魚尾”——問題背景的基礎上,自主探究“魚骨”上的“內容、性質、作用、標志、旗幟、陣地和代表人物。”通過邊思考,邊繪圖,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達到了高度統一,將不可見的思維過程外顯化為可視性思維圖標。
從上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學生在繪制魚骨圖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這一自主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積極開的腦筋,對相關問題進行素材搜集、要點歸納、分析探究,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結構重組,融會貫通并理論聯系實際。學生的思維在不斷思考、質疑、探索等活動中走向深刻。這樣自主探究學習,豐富了學習內容,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學生思維深刻性的發展。
三、利用流程圖法促進思維的流暢性發展
所謂流程圖法就是一種描述某一項活動所遵循順序的圖示方法。教學活動雖然是在動態中生成的,但動態生成離不開一定的流程。由于流程圖法能夠清楚、直觀地表達某一項活動的流向,備受歷史與社會教師的青睞。從流程圖的特點來看,其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化抽象為形象,以精煉、簡潔的形式表現復雜的事物及過程。流程圖把抽象的歷史與社會概念、地圖、歷史演變、時空觀念等,以圖表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簡潔明了地表現出來。因此,繪制流程圖,首先要提煉重點、難點以及關鍵詞,厘清各種關系,使其邏輯清晰、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給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覺。
二是流程圖能夠完整地再現思維過程,強調思路的引領,促進思維的流暢性。一方面通過圖示引導學生從什么條件出發,去哪個方向,為學生提供到達目的的各種可供選擇的路徑,催生學生多樣化的思考。另一方面通過清晰的圖示,讓原本深奧、易混淆的概念變得明晰、透徹,澄清模糊認識。 在歷史與社會中,有許多概念間具有特定的邏輯結構,或依據時間順序,或按照事件發展的方向,我們可以利用流程圖將其邏輯順序呈現出來。如關于城市聚落是怎樣由鄉村聚落發展而來的,我們可以借助如圖三的流程圖來表示。通過簡單的流程圖,鄉村到城市的發展就一目了然了。
三是流程圖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在歷史與社會學習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時空交錯的問題,既要從歷史的角度把握歷史事件,又要從空間的角度記住事件發生的特定的地域。在處理這類問題時,不僅要強調事件的靜態的關系,而且體現了事件發展的動態關系。運用流程圖就能把此類比較復雜的問題加以簡單的圖示化。這樣可以有效地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也能讓學生學得更主動和靈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歷史與社會教學中,我們根據歷史與社會的特點,可以靈活地創造出多種多種流程圖形式。如,有的歷史與社會知識本身構成了一個環狀的結構,我們可以按照其本身的邏輯關系用圖說的形式畫出流程圖。 如:關于罪惡的“三角貿易”的路線,我們可以用圖說“三角貿易”的形式畫出如圖四這樣的流程圖。
總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可以給課堂注入許多活躍的新元素,既可以輔助學生思維,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還可以讓課堂充滿生氣和活力。這樣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成了課堂的主角,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更加活躍,學生的思維也一定會得到深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涕源. 思維可視化:減負增效的新支點[J].中小學管理,2014(6).
[2] 徐諒慧.思維導圖在歷史與社會教與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7, (04):90-91.
[3]朱忠壹.“思維可視化”課堂教學形式的探索與應用[J].上海教育,2015(3).
浙江省蘭溪市育才中學 章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