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育最根本的教學組織形式。深入研究并開發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就是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保障。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簡單地講,就是讓學生思維活躍生動起來。讓學生生動起來的關鍵則是優化課堂教學。就是必須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以及課型特征,選擇動點、設計動法,把知識合理地處理成通過主體活動能夠解決的問題。同時做到課堂氣氛或而不亂、統而不死,圍繞重點一氣呵成。
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不斷嘗試以啟發學生思維為立足點,努力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教學方法,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益。
關鍵詞:科學課堂;課堂教學;啟發思維
一、“引趣”啟發學生思維
富有趣味的東西特別能引起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熱導時,在裝水的試管底部放條小魚,用酒精燈對試管上部的誰加熱。當上部的水已經沸騰了,下部誰中的魚卻安然無恙。再如,講溶液的酸堿性時,先把一張已用酚酞溶液寫好“科學”的白紙晾干,掛在黑板上,再用裝有2%NaOH溶液的小噴霧器噴射在白紙上,立刻出現“科學”二個字。這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同時新奇的現象常常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使他們興趣盎然,并力圖去發現其中的奧秘。從而引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
二、“質疑”啟發學生探究欲望
學起于思,思起于源。引導學生質疑能引發學生探究反思。例如:在叫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時,提出:物體吸收熱量溫度是否一定升高?反過來,物體溫度升高了是否一定得通過吸收熱量?對問題的前半部分,學生通過物態變化的學習基本上能正確回答。但對后半部分,大多數學生往往憑想當然給予肯定的回答。當提示他們把雙手合起來摩擦一下,問有什么感覺時,他們即悟出使物體溫度升高的途徑不僅只是熱傳遞。這種通過教學的質疑,撥動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積極、主動,并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三、設計系列實驗,啟發學生思維,攻下難點
無難,用不著開動思維的機器;畏難,有礙思維的發展;攻難,使學生在克服困難,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培養形象思維的同時,發展想象思維能力。例如:在大氣壓的教學中,學生往往感到很抽象。這個難點可以設計一組由淺入深的系列實驗來解決:
1、“水杯覆蓋紙片”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大氣壓的存在。
2、由“塑料掛衣鉤”津貼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上,能用它掛衣服、書包等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各個方向存在大氣壓。
3、由“馬德堡半球”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大氣壓有多大。
4、由“托里拆利”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大氣壓的值及其測量原理。
四、總結與提高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貫穿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乃至創新人格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回顧實施過程,我認為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民主性原則
要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和創新思維意識。在教學中建立起師生互愛、互尊互重、平等和諧、民主交流的良好氛圍。只有在這種教育氛圍下,學生的思維才能處于最活躍的狀態,才能創造出最豐碩的成果。
2、探索性原則
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探索,推行啟發式、研究式的教學,盡可能提供具有探索價值的問題和情境,啟發他們觀察、思考周圍的科學問題,鼓勵學生創新性地解決學習、生活和勞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3、實踐性原則
唯有實踐和行動,才會有所啟發,有所創造。教師要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教師的作用是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要聯系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幫助他們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通過親身不實踐獲取直接經驗,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情境化原則
這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創新精神的條件。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欲之間制造“矛盾”或“沖突”,把需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知識的基礎之中。這種過程就是矛盾——探究——深思——發現——解決的過程,可以在學生的心理上造成懸念,出而是學生的注意、思維、記憶、創新凝聚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
以上只是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嘗試,有待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淺析初中科學教學中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胡紅杰.中華少年.2019(32)
[2].初中科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實踐[J].譚力民.中學教學參考.2012(2)
店口鎮阮市初中 沈春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