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乾
摘要:目的對藏式建筑空間規劃設計中曼荼羅圖式的實際應用進行分析。方法以曼荼羅圖式以空間觀念和形式特征歸納作為基礎,通過分析藏傳佛寺建筑實例,解釋藏式建筑空間規劃中所反映的曼荼羅圖式特征。結果得出曼荼羅圖式依托藏式建筑空間設計為表現形式,將圖式的精神內涵以建筑空間的形式為基礎,繼而延伸超越建筑空間預設的實際功能意義。結論通過進一步研究曼荼羅圖式與建筑空間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以曼荼羅思想為代表的藏族文化隨著時間推進,逐漸形成的獨特藏式建筑空間形式布局以及單個體建筑形制規劃設計含義,并對繼承和發展西建筑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西藏建筑;建筑空間;空間設計;曼荼羅圖式
引言:西藏建筑作為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化藝術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曼荼羅圖式是其中最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作為一種宗教語境空間化地表達,長時間地作為藏式建筑空間設計上的思想指導。
1 曼荼羅圖式的空間觀
曼荼羅圖式在宗教語義上的空間觀,同西藏歷史、人文、宗教等多維度文化相融合,其主要二維幾何架構源于佛教空間觀。曼荼羅圖式的二維結構為正圓,外圓內切方形空間,是為藏密之根本,即五方佛所處廟宇。方形四邊設門,內圓心為五方佛佛像或代表其法器或種子字。曼荼羅圖式的空間架構反映了藏密空間觀,是對宇宙空間結構的認知,而圖式引人注目的中心性體現在中央主尊的平面構圖地位次序上,其他神靈圍繞中央主尊為中心展開,而以此為中心的五方佛則為藏密之根本,
就中心的強調和突出方面,曼荼羅圖式的特征與藏密空間觀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藏密認為四大洲都是圍繞須彌山為點,畫圓而成,這種古老空間觀念的圓形哲學在曼荼羅圖式上最具影響,并且根據圓的定律架構:最外與最里的圖形為同心圓,方形和圓形構成內接或相切等多種幾何形態[1]。
2 曼荼羅圖式的主要空間形式
2.1曼荼羅圖式的空間形式
2.1.1中心邊緣閉環架構
須彌山與鐵圍山所構成的特殊空間形式具有顯著閉合性,是對中心與圓形邊界的回應。宇宙空間中心為須彌山,山峰底部深入大海,山的上下結構較寬,中心稍薄,周圍由四寶鋪成,北面黃金、東面白銀、南面琉璃、西面頗黎。以須彌山為原點再向外延伸的八山八海則像天際帷幕般交替排列,見圖1。
2.1.2層級架構
在垂直結構模式中,它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風、水、金、地四輪和三界的重疊空間。該模式的形式是層級化,并且傾向于尊向頂點。特別是從山腰,山頂直至虛空,沿著不同的層級垂直展開的須彌山。盡管在不同的佛教經文中對須彌山具體地描述是不同的,但基于山峰特征的垂直結構始終清晰可見,見圖2。
2.2曼荼羅圖式的空間特點
2.2.1平衡
平衡代表一種理性的和諧。自然界最基本,最原始的圖形是曼荼羅圖式中出現最多的具有強烈平衡感的形體,諸如圓形、方形、十字形和菱形等。這些基本形體的有序再現使得曼荼羅圖式的整體架構達到平衡上的和諧統一。
2.2.2對稱
對稱最能體現莊嚴感。傳統上,為了反映皇室的威嚴和上下的尊敬,建筑物采用對稱性。相對應的曼荼羅也以對稱為主結構,反映佛陀世界的莊嚴和神圣。對稱也可以理解為對齊,可以理解為相同的形式和數量,這是充滿理性的形式。它在自然界無處不在,大到宇宙小到分子。
2.2.3節奏
節奏作為藝術表達中的獨特表現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心理共情感應和常見的自然現象,是非常強的聽覺和視覺效果,它們遵守形式的一般規則,但也具備自己的內在含義。曼荼羅圖式擅長于使用對比手法,例如粗糙和精美的裝飾物對比,濃密和單一的圖案對比,鋒利和柔和的曲線圖案對比,皆營造出和諧有序的節奏感和規律感,給人一種沉重,雄偉的美感。
2.2.4中心
曼荼羅圖式以原點中心為基準,環繞展開。圖式中基礎結構元素圓形和方形在幾何結構中重疊并在圖層中交替,形成具有引導性的聚焦形制。
3 藏式建筑空間空間設計中曼荼羅圖式的影響體現——以桑耶寺為例
桑耶寺在西藏歷史上,為嚴格意義語境下的第一座有出家僧人的寺院。
桑耶寺于公元775年創建,由藏王赤松德贊支持興建,著使者前往克什米爾、天竺等地迎請大師進藏傳教密法,弘揚佛法。
桑耶寺由印度高僧寂護仿制印度歐丹達普黎寺設計,其結構融入曼荼羅圖式的思想觀念。桑耶寺外圍圍墻近乎圓,于四方各有一門。烏策主殿代表須彌山,位于寺院正中。主殿一層由蓮花生大師總領,為藏式;二層由漢地工匠設計,為漢式;三層由寂護法師主持設計,為印度式。
在二維平面構圖中,桑耶寺將圓形和方形兩種曼荼羅圖式的基礎圖形重復疊加出現,并在幾何構圖中反復使用數字4和8。桑耶寺從整體設計來看寺院總體布局具有強烈的中心性,幾乎對稱,猶如唐卡中的曼荼羅堂塔配置。烏策主殿朝南,四角方向建有“黑白赤青”四色佛塔,并有巡回路環繞。主殿東側有戒壇,四方則建有江白林、強巴林、阿雅巴律林、桑結林四座神廟,這些建筑皆被圓形高墻環繞,墻外有巡回路,路上有許多殿堂和佛塔。從具體建筑分布來看,桑耶寺布局與曼荼羅圖式非常相似,參照藏密宇宙觀中的世界結構:烏策主殿位于全寺中心,代表宇宙中心須彌山,又如曼荼羅“中院”。主殿兩旁小殿代表太陽和月亮,四方四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殿每殿兩側各有兩小殿代表八小州,而最外圍的環形圍墻則代表了藏密宇宙中最外圍的鐵圍山。
4 曼荼羅圖式在藏式建筑空間上的再延伸
曼荼羅圖式以藏式建筑空間為一種表達形式,將精神內涵基于建筑空間設計之中,然后延伸到建筑空間本身的實際功能意義之外。曼荼羅圖式在一個畫面中的二維層面上用平面空間劃分表現三維的上中下界,而立體曼荼羅則以三維實體為對象并根據實際維度空間形成內外層次,將整體結構中最高和最中央的位置布置為最神圣的空間,強調一種莊嚴、平衡、秩序、圓滿和穩定的精神內觀。曼荼羅圖式在宗教語境下認為事物中心擁有著宇宙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形式上強調中心和聚集的概念,所以曼荼羅形制的藏傳佛寺建筑大多為群體建筑。群體建筑由多個院落層層環繞,這種圓形環繞不僅是曼荼羅圖式圓滿性和統一性的象征,同時也是一種具有可以避免負面情緒腐蝕主體,防止內心意識流失的保護作用,并在形式布局上形成有且只有一個的核心空間,將文化內涵或宗教宇宙觀念通過形制空間布局規劃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此體現建筑功能之外,精神主體的文化涵養。
5結語
藏式建筑作為西藏當地信仰主體的具象化表現,自佛教傳入西藏后與當地藏族文化和本土宗教融合開始,對西藏建筑文化的影響日漸深遠,涉及包括塔樓、佛寺、城市建筑等在內的各個方面。曼荼羅圖式在藏式建筑中的精神含義通常超出了建筑空間預設的實際功能意義,進一步研究曼荼羅圖式與藏式建筑空間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理解以曼荼羅思想為代表的宗教人文含義下隨著時間推進,逐漸形成的獨特藏式建筑空間形式布局以及單個體建筑形制規劃設計含義,并對繼承和發展西藏建筑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張世文.藏傳佛教寺院藝術[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
[2]昂巴.藏傳佛教密宗與曼荼羅藝術[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3]周潤年.中國藏族寺院教育[M].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98.1.
[4]吳曉紅.拉薩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06.
[5]陰怡然,趙萬民.基于曼荼羅圖式的漢傳佛寺規劃營建研究——以成都及峨眉山佛寺為例[J].建筑學報,2019(S1):169-174.
[6]吳曉紅,王一丁.曼陀羅在藏傳佛教寺院建筑中的體現[J].山西建筑,2006(23):39-41.
注釋:
吳曉紅,王一丁.曼陀羅在藏傳佛教寺院建筑中的體現[J].山西建筑,2006(23):40.
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