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任務和戰略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是社會發展同一歷史過程的兩個不同方面。深刻理解二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及其在實踐中的雙向互動作用,對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全面發展?和諧社會
一、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容
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全體成員的發展,是每個個體實現德、智、體、美、勞的發展,是由局部到整體、由不全面到全面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發展,是實現社會與個人發展的真正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含有豐富的內容,包括人的需要和勞動能力的發展、社會關系的發展和個體自由特性的發展。正確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履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一,人的勞動及其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勞動及其能力的發展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的思想中,人的勞動發展主要是人的勞動能力、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勞動是主體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是人的類特性,取決于人的勞動能力。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個體能力和集體能力、“自然力”和社會能力、“潛力”和現實能力、體力和智力。
第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精髓。人是社會存在物,總是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1]人的社會關系的發展包括人的對象性關系的全面生成、個人社會關系的高度豐富和充分展示、人對社會關系自由度的提高。
第三,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個性的自由發展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核心。個性指人的個體性,是個人特有的心里特性,是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所具有的個別的、特殊的性質,馬克思稱之為“這一個”。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目標,馬克思把人的個性稱為“自由個性”,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個性的全面發展,個性的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
人的個性發展主要包括人的獨特性發展和人的自主性發展。沒有獨特性就沒有個性,列寧曾經指出:“全部歷史正是由那些無疑是活動家的個人的行動構成的?!盵2]只有人們努力從各種束縛中解脫出來,積極發揮能動性,充分體現個性,才能為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二、和諧社會的基本表現
和諧社會是我們歷來都有的價值追求,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只有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中,才能創造穩定和諧的氛圍,才能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提供保障。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生產資料和物質資源。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使自然界為自身需要而服務,不斷利用生產工具作用于生產資料,對其進行改造。過度地改造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界固有的規律和聯系,進而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和環境問題。例如土地荒漠化、鹽堿化、水土流失、大氣污染、噪音污染、廢氣、廢水、廢渣等,嚴重破壞了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對自然和人類自身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威脅和挑戰。
因此,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必須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人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人與生態的真正和諧。
(二)人與人的和諧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要進行一系列生產實踐活動必須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進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愛、互助、團結等優良品質造就了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氛圍。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形成的關系稱之為生產關系,包括勞動產品歸誰所有、人與人之間的地位如何、產品如何分配。人與人的和諧集中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人的社會關系全面豐富的表現。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方面的發展程度和水平還不夠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沒有達到完全高度的和諧,在進行各項現代化的建設實踐中需要我們為實現高度的和諧不斷努力,只有實現了人與人的高度和諧,才能為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提供動力。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3]人是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社會是人類進行生產和發展的最基本的場所。個人與社會不可分離,社會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個人是構成社會的前提。只有科學地把握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才能為人生價值的實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鍵在于個人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
個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意味著個人與社會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實現自己的價值;另一方面,社會為個人的進步與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不斷為個人的提升創造條件。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法制,并通過法治來實現;此外,個人也要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自身的包容意識。從某種意義來講,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是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包容是求同存異,個人對社會包容,社會也對個人包容,繼而實現和諧。
三、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在價值目標上高度一致。人的全面發展是從人的發展角度提出的價值目標,構建和諧社會則是從社會發展角度提出的價值目標,二者具有內在統一性。全面而和諧發展的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個體。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決定因素,和諧社會的全面進步則是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和諧社會全面發展的最終結果是實現整個人的全面發展。深刻理解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之間的辯證關系及其在實踐中的雙向互動作用,對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構建和諧社會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倡導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政治條件。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高效有力的制度條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國家建立健全法制體系,從根本上維持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體從制度層面保證了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和諧社會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保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時代,那時人們不再只忙碌于自身的生產實踐活動,而是有更多自由的時間供自身支配,個體性得到不斷發展,從而朝著全面發展的方向不斷發展。
最后,和諧的社會氛圍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社會,實現了人與自然、人、社會的高度和諧,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標
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最高目標和題中之義,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向往和憧憬。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國從古至今歷來不懈追求的宏偉理想,寄托著人們期待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諧社會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以及社會的高度和諧和統一。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也是和諧社會不斷建設的過程,和諧社會的構建加快了人全面發展的步伐,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歸宿。
人的全面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密不可分,二者只有處于同時發展的進程中,才能不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身的統一以及人與社會的融合;才能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更好地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服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頁.
[2]《列寧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9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頁.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6頁.
四川傳媒學院?王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