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明 黃銘鋒 陸帥衡

摘要:近年來部分跨省市重要大客戶用戶對網絡時延要求越來越高,現有傳輸網絡無法實現時延要求,本文從網絡結構出發,對如何降低時延進行研究和優化,以適應業務發展需要進行研究分析,提高網絡安全性。
關鍵詞: 大客戶 干線 網絡結構 時延 優化 網絡安全
1項目背景
隨著近年來干線系統的增加,省內前期敷設的部分段落的光纜纖芯日趨緊張,同時由于使用年限過長、多次故障修復后引入的衰耗、或因鐵路電氣化改造造成光纜多次遷改等,個別段落已無法滿足使用。為了進一步提升干線傳輸網的安全性,同時降低傳輸延時從而提高客戶感知度,對部分段落應新建光纜做為干線光纜網資源的補充和替代。通過本優化方案的建設,可優化現有光纜網,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光纜系統,提高網絡安全性。
2時延優化分析
光傳送網絡進入100Gbps時代以后全面采用相干光通信技術,線路上不再需要DCF,進一步降低了電路時延。與采用DCF的10Gbps光傳輸系統相比較,100Gbps光傳輸電路在相同的光纜路由條件下,能夠降低10%左右。這也是相干光通信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在相干光通信網絡中,光纜傳輸時延占到光網絡電路時延的90%以上。
光纖傳輸時延是光網絡電路時延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組成部分,光網絡設備引入時延比重較低(5%左右)。雖然比重較低,但是在光纜路由無法進一步優化的限制條件下,光網絡設備時延還能提供一定的優化空間,對于一些對時延要求積極苛刻的極端應用場景,也有較大的價值。
基于光網絡時延構成的量化分析,光纖傳輸時延占據光網絡電路時延的90%以上,因此光網絡時延的首要優化舉措是路由優化,盡可能降低路由長度。優化路由距離的時延優化結果非常容易量化,每減少1公里的路由距離,業務雙向傳輸時延(RTT)減低10us。
研究表明,傳統光WDM系統中的色散補償光纖(DCF)引入的時延在光網絡電路時延中占據了大約10%的比例。隨著相干光通信技術的普及,不再需要DCF進行色散補償,有利于進一步降低光網絡電路時延。在相同的光纜路由條件下,采用相干光通信技術的100Gbps WDM系統相對于早期10Gbps和40Gbps WDM系統,電路時延可以減低10%左右。因此,低時延業務首先盡量選擇采用相干光通信技術的100Gbps WDM系統,其次未來優先升級到400Gbps等更高速率的光傳輸系統。
綜上所述,優化光網絡時延的兩大利器分別是:(1)優化路由距離,降低光纖傳輸時延;(2)采用大管道傳輸,例如現階段采用相干100Gbps WDM傳輸系統,未來優先升級到400Gbps等更高速率的光傳輸系統。
3優化原則
目前江蘇某運營商省內干線優化基本原則為:一二干統籌規劃,完善網格狀光纜架構,形成容量充足、路由豐富、安全可靠、較低時延、面向未來演進的干線網絡架構。結合江蘇某運營商自身干線光纜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目標,初步優化目標為:
省內干線光纜與省際干線光纜應協同發展、綜合考慮;實現網格狀光纜架構,降低時延,提高安全性;蘇北以淮安為中心,逐步實現各地市間雙路由架構,實現各地市一跳可達;蘇南城市群以南京&無錫為雙中心,各地市一跳可達,各地市至少保證3條路由
4優化方案
4.1現狀分析
根據近幾年工程建設情況,截至2019年底,江蘇某運營商省內干線光纜架構相對比較完善,容量充足,蘇南區域各地市間基本可以做到三條及以上光纜資源,蘇北地區部分地市間有二條及以上光纜資源,但作為蘇北地理中心位置的淮安市,到其他蘇北地市目前基本只有一條光纜路由,部分光纜段落為架空光纜且路由過長,無法保證滿足客戶對時延及安全性方面的需求。
4.2優化方案
4.2.1傳輸系統優化方案
為滿足蘇北地區大客戶數據業務對時延的要求,同時優化移動網數據業務的傳輸性能,利舊現有光纜網在部分站點新設光放設備,實現連云港、鹽城、宿遷等蘇北地市到南京、無錫出口的路徑最短,降低時延,提升用戶感知度。
綜合考慮干線光纜資源現狀及現有省干100G傳輸系統拓撲,同時結合江蘇省地理位置特點,以淮安為中心,連接蘇北連云港及鹽城,同時在兩段路由中根據實際情況添加一些光放站。
傳輸系統優化后,從淮安到無錫電路開通可走淮安-鹽城-南通-無錫路由,光纜距離縮短510Km;從連云港到南京電路開通可走連云港-淮安-南京路由,光纜距離縮短500Km;鹽城到南京電路開通可走鹽城-淮安-南京路由,光纜距離縮短510Km。時延對比分析如下表:
由此可見,通過傳輸系統優化方案后,進一步縮短傳輸光纜距離,時延進一步降低,對于重要大客戶的競爭有更大優勢。
4.2.2傳輸光纜優化方案
為滿足大客戶數據業務對時延的要求,同時優化移動網數據業務的傳輸性能,結合現有高速公路及高鐵線路現狀,綜合考慮現有干線光纜拓撲以及蘇北地理環境,規劃方案如下:
為解決淮安-鹽城、淮安-連云港現有路由時延較高且單路由問題,綜合考慮大客戶業務對時延要求,規劃二干建設高速管道光纜;為豐富路由資源,考慮宿遷大客戶低時延需求,規劃二干建設南京-宿遷直達光纜(宿遷泗洪-淮安馬壩段落);為提高網絡安全性,降低維護成本,規劃二干建設淮安-宿遷-徐州段落,取代現有架空光纜。
結合現有光纜資源及客戶需求,對于各優化段落按照以下優先級進行建設,經過干線光纜優化,江蘇某運營商蘇北光纜得到進一步豐富,初步形成以淮安為中心格狀光纜網,同時進一步提高干線傳輸系統安全性,時延也有相應降低。
結論
通過以上傳輸系統跟光纜優化方案,傳輸系統方面對于電路開通有更多選擇,蘇北各地市到南京、無錫兩核心節點的時延得到降低,從而滿足重要大客戶對時延的要求。干線光纜方面蘇北地區實現以淮安為中心的格狀光纜架構,通過租用或共建高速管道方式解決了二干光纜架空問題,從而可實現連云港、鹽城、宿遷等地市到省會南京路徑最短,降低時延,提升用戶感知度。南京-宿遷、淮安-連云港直達光纜完成建設后,兩地市間時延有明顯提升(參見表一)。淮安-連云港&淮安-鹽城段落實現雙路由光纜,從而省干傳輸系統安全性得到很大提升。
參考文獻
1、趙繼勇. 光纜線路工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
2、袁付順. 時延網絡系統與非完整系統的分析鎮定與綜合.科學出版社.2014
3、中國標準化委員會. GB/T 13993.2-1999通信光纜系列第2部分:干線和中繼用室外光纜.中國質檢出版社.2014
4、胡慶. 光纖通信系統與網絡(第3版). 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中訊郵電咨詢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 20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