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瑞
摘要:共產主義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觀是關于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理論。這一預測合乎歷史發展規律,以剖析資本主義舊社會為現實依據,立足于對無產階級的性質和歷史使命的科學把握,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性。
關鍵詞:馬克思 共產主義 未來社會形態 科學性
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觀是關于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科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出發,論述了人類社會經過長期的發展,在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共產主義社會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不是空想和教條式的預測,而是有其特定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
一、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預測合乎歷史發展規律
盡管馬克思主義之前的共產主義思想對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19世紀以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對人類思想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受時代的限制和自身局限性的影響,特別是唯心史觀的影響,空想社會主義是不成熟的,不是指導人類走向共產主義的科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思想,與空想社會主義及形形色色的共產主義理論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均立基于唯心史觀,而科學共產主義學說則基于唯物史觀,是用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分析現實社會生活得出的必然結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一樣有其特定的規律。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總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與內在聯系,形成了科學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唯物史觀。與此同時,馬克思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尤其是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對有關資本主義生產的剩余價值的產生、積累、流通、分配進行分析,揭示剩余價值的運動規律及作用,形成了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資本主義自我否定的趨勢,論述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可以說,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把握的基礎上,科學預測了未來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預測是以剖析資本主義舊世界為現實依據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提供了經濟社會條件。馬克思生活的年代,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資本主義有了快速的發展,尤其是18世紀60年代,在英國率先開始的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生產由工場手工業階段過渡到大機器工業階段,這時的資本主義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迅速發展,資本家的資本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擴張和膨脹,生產力和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不斷增加。同時,資本主義社會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導致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再加上當時社會政策滯后等諸多原因,整個社會產生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對立:一邊是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的資本家手中,另一邊是用自己勞動創造一切財富的大多數工人卻日趨貧困。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明確指出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有制是產生一切矛盾的根源。為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廢除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實行普遍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恩格斯指出:“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只有這樣,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才能相匹配,社會矛盾不復存在。
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存在著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剝削和壓迫,所以高度和諧的社會關系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馬克思認為,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產階級階級國家,社會關系是極其對立的,政治權利也是極其不道德的,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民主、平等、自由也是及其虛偽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導致其必然滅亡,只有用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不和諧現象,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關系和諧。在馬克思恩格斯構建的共產主義社會里,社會、階級和作為壓迫工具的國家將會消亡。隨著階級、國家的消亡,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軍隊也會消亡,戰爭也將不復存在,人們將過上和平安靜的幸福生活,這時,大量的社會資源將從軍事活動中解放出來造福全社會,社會關系將達到高度和諧。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片面發展,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將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異化勞動,是人的異化的社會。一是勞動者同他們的勞動產品相異化,生產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在此狀態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二是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即勞動活動對于勞動者來說成了自身之外的東西。這時候勞動不是滿足一種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以外那些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否定自己,精神肉體遭受折磨,毫無幸福感,社會關系極度不和諧。三是同他自己的類生活、類本質相異化。在這種情況下,異化勞動把自然界、自由活動、自我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是把人類生活當成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四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這一規定性是馬克思在前三個規定性基礎上直接推斷出的結果,“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馬克思借助異化勞動理論,揭示了私有制的本質與起源,并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揚棄說明了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將自由全面發展。異化勞動導致人的片面發展,自由勞動必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共產主義社會,產生異化勞動的經濟根源資本主義私有制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以及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隨著科學技術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維持社會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會大大減少,人們只需要較少的時間就能創造出社會所需要的足夠的物質財富,這樣,勞動不再作為謀生的手段,而是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們可以選擇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科學、藝術活動,從而促進自身全面素質的提高,相應的隨著各種“剝削、壓迫”的不平等現象的消失,人類的精神境界會極大的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立足于對無產階級的性質和歷史使命的科學把握
能否科學認識和把握無產階級的性質和歷史使命,是科學社會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的分水嶺。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馬克思恩格斯充分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以及他們的政治自覺性和先進性。
第一,無產階級具有先進性。無產階級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先進、最進步的階級,其先進性根本根本原因是他們是先進生產力代表,始終與大工業相聯系,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同時,無產階級階級生活在社會底層,深受資本家是剝削和壓迫,大多出身于貧苦家庭,與廣大農民有天然的聯系,這一系列條件造就了工人階級富有組織性、紀律性、不怕苦、不怕累、與資本主義反抗到底的優秀品質。除此之外,無產階級善于自我批評,善于在斗爭中總結經驗與教訓。馬克思指出:“無產階級革命和任何其他革命的一個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自己批評自己并靠批評自己而壯大起來。”
第二,無產階級具有革命的堅決性和徹底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是最富有革命性、革命性最堅決最徹底的階級。由于無產階級是社會最底層,受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最深的階級,他們除了自身的勞動力可以出賣之外,其他一無所有,也沒有什么東西需要去保護,所以“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因此,無產階級具有革命的堅決性和徹底性。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和資本主義是根本對立的關系,無產階級所遭受著整個資產階級的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現今社會的最下層,如果不炸毀構成官方社會的整個上層,就不能抬起頭來,挺起胸來。”這表明無產階級要想擺脫資產階級長期以來的剝削和壓迫,除了拿起革命的武器,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這一條道路,別無他法。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的完成歷史使命的第一步,實現每個人都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無產階級的崇高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頁。
[3]李延明:《馬克思恩格斯的未來世界——科學共產主義原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4] 閆孟偉:《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的三個理論維度》,《社會科學輯刊》,2020年第2期。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省濟南市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