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逐步推進,工業領域的競爭已經成為城市間對標比拼、爭相進位的重要內容。本文以長三角區域內的16個典型城市為研究對象,運用區域經濟學相關理論并結合城市工業經濟發展實踐,構建了長三角區域工業影響力評估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對16個城市的工業影響力進行了排名。最后,結合金華實際,提出金華所應做出的戰略考量。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工業影響力;金華;因子分析
一、引言
2019年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重磅發布,標志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綱要共計3萬多字,勾勒出長三角未來15年的璀璨圖景。《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共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實施長三角制造業協同發展規劃,全面提升制造業發展水平,按照集群化發展方向,打造全國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長三角制造業要想一體化發展,首先就是要科學測算長三角各地區的工業影響力。
二、長三角區域工業影響力評估結構模型構建
(一)長三角區域工業影響力評估結構模型確定
本文根據區域工業影響力的概念界定,結合長三角各地區基本情況,堅持系統性、主導型、層次性、可操作性為原則,在研究上述問題過程中,設計了包括體量指標、效率指標、開放指標、共享指標、城市發展指標5個一級指標及14個二級指標的長三角區域工業影響力評估結構模型(見表1)。
(三)長三角區域工業影響力評估結構模型的應用
1.數據獲取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長三角城市中GDP總量≥4500億元,且為各省市七強的16個典型城市,各指標數據來源于《上海統計年鑒2020》《浙江統計年鑒2020》《江蘇統計年鑒2020》《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以及長三角各城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報告和相關城市統計網站。在對14個指標的樣本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的基礎上,運用SPSS統計軟件的因子分析法對長三角樣本城市的工業影響力進行計算和評價。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由于因子分析的初始解中主因子代表變量不夠突出,通過正交旋轉,旋轉后前3個公共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已達到87.603%,說明這3個因子已經包含了原始變量的大部分信息。同時,旋轉后3個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基于過程內定取特征值大于1原則,所以提取了前3個主因子作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旋轉后的載荷系數已經明顯分化,其現實意義更加明顯。對3個主因子各自影響較大的指標進行整理,得到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在指標規上工業總產值、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工業用電量、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數、營商環境指數、進出口總額、實際使用外資、年末常住人口上有較大載荷,說明這8個指標有較強的相關性,可以歸為一類,而這8個指標主要反映了工業發展的規模與實力,因此可將第一個主因子看作是工業發展規模因子;
2.結果計算
將長三角16個城市的指標值代入各因子得分的表達式,計算出各因子得分。運用總方差解釋表中3個公因子方差的貢獻率,可以構造出綜合評價模型:
將各因子得分代入上式,可以得到長三角16個城市的工業影響力綜合得分,結果如表3所示。
三、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提升金華工業經濟影響力的現實指向
(一)積極開展固本擴容行動。著力培育領軍型企業,特別是對龍頭骨干企業在企業上市、稅收優惠、金融支持等方面落實扶持措施,并積極推動企業上市。探索推進“彈性年期”、“先租后讓”等新型工業供地方式,推進土地要素合法合理流動和節約集約利用。積極建設一批高星級數字化小微園區,爭取把小微企業園建設成為“小而專、小而高、小而好”的產業升級孵化平臺和創新創業平臺。
(二)積極開展提質增效行動。推進綜合性科創園區建設,抓好科技研發、科技孵化、科技服務、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投融資等創新機制建設,促進科技資源集聚、優化和開放共享,提升區域整體創新能力。大力實施數智賦能工程,推進重點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和新模式應用。
(三)積極開展開放互通行動。利用上海、杭州、寧波等大城市各種資源實現做大做強,爭取在多領域尋求更大突破,推動內部金融、信息、物流、會展等服務業向專業化、高端化和國際化發展。牢牢把握“以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四、參考文獻
[1]林斐.新時代長三角地區皖浙深度合作著力點[J].浙江經濟,2019(03):21-22.
[2]陳輝煌.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的測度研究[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1,5(04):129-131.
[3]曾剛,王豐龍.長三角區域城市一體化發展能力評價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8(12):103-111.
作者簡介:陳科(1991-),男,漢族,浙江紹興人,助理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工業經濟、區域經濟
中共永康市委黨校 浙江省金華市 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