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仲岳 張春曉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幾億人口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豆種業是實現中國大豆振興的根本所在。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的部署,今年5月中旬以來,我帶領市委政研室、市農業農村局以及市種子服務中心等部門單位相關同志,先后深入到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北方大豆研究所和中科院海倫地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對我市大豆種業發展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并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與思考,形成此報告。
一、發展現狀
綏化市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大豆主產區和集散地,已有100多年的大豆種植歷史。寒地黑土、綠色有機、非轉基因品牌特質尤為明顯,以海倫作為中國優質大豆之鄉為代表,單位產量和品種質量在全省領先。究其原因,既有綏化土壤地力、大豆栽培技術的因素,更有綏化大豆種子品質優良的因素。
(一)研發實力相對雄厚。省內比較知名的科研機構有8家,我市占有3席。“國字號”的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共培育10個東升系列大豆品種,累計推廣面積達5000萬畝,增產大豆10億公斤,為地方增加經濟效益40億元。“省字號”的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到目前共育成及推廣大豆品種 58個,“綏農號”大豆在黑龍江省及周邊地區累計種植面積 2.46 億畝,增產大豆43.57 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 112.61 億元。“民字號”的綏化市北方大豆研究所,作為大豆原原種研發新軍,掌握種質資源5000余份,選育出適合黑吉遼蒙四省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特別是培育出適合我省第一至第六積溫帶種植的優良品系、品種60多個。
(二)優良主栽品種富集。全市審定通過的大豆種子品種82個,現有各類種子繁育基地面積3萬畝。目前全市推廣面積10萬畝以上大豆品種主要有:第一積溫帶主栽品種為綏農51、東農55、黑農52等;第二積溫帶主栽品種為綏農26、綏農36、綏農42、東生6、東生9、東生77、合農76、黑農48等;第三積溫帶主栽品種為東生7、綏農44、綏農48、綏農22、綏農27、綏農31、合農77、墾豆38、北豆40等;第四積溫帶主栽品種為綏農44、東生1、黑河43、克山1號、合農95、金源55等。
(三)繁種基礎優勢明顯。全市有5家大豆原種生產基地企業,年生產銷售大豆原種1160萬公斤。如,綏棱縣棱豐種業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主營棱豆3號和牡豆10號,年生產經營大豆種子200萬公斤左右。黑龍江育桑農業以培育、生產、推廣為主,自有大豆品種寶農1號,年生產經營量280萬公斤左右。海倫雷炎種業作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市場輻射黑吉遼蒙四省,年繁育銷售非轉基因大豆種子300萬公斤以上。
(四)良種生產供給充足。全市大豆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650萬畝左右。以2019年為例,全市大豆種植面積719萬畝,占全省的11.2%。全市大豆原原種基地面積300畝,提供優質高產原原種6萬公斤,可為域內外20多家、1.6萬畝原種繁育基地提供用種。全市生產大豆原種325萬公斤,可為80萬畝大豆良種基地提供用種,輻射大豆主產區4000萬畝種植面積。綏化大豆良種應用約占全國總面積三分之一左右。
二、主要問題
從全市優勢大豆品種的單位產量看,目前綏化各科研機構主推的優良品種繁育示范的畝產量均可達到200公斤以上,有的甚至更高。但全市大豆畝產一直徘徊在130公斤左右。深入分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較大。一是種植習慣問題。表現在品種選擇上,目前我市第一至第四積溫帶均有畝產超過200公斤的品種,但老百姓不愿意輕易換種,有些農戶還存在跨區種植問題,至少影響畝產40公斤。表現在播期選擇上,多數農戶種植大豆只憑經驗,或播種過早,易發生爛種現象,出苗不全,或播種過晚,錯過適宜墑情,出苗后遇到干旱易產生落干。表現在地塊選擇上,有的是只種不管,大多是為了獲取平均255元/畝左右的“地補+生產者補貼”,往往選擇二三類地,廣種薄收。有的是重迎茬問題嚴重,影響整體產量。二是田間管理問題。表現在水肥施用上,主要是花莢期遇旱減產嚴重,也有的農戶注重施肥數量忽視含量,施用比例不合理,只是施用氮磷鉀肥,有機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施用量偏少。表現在藥液漂移上,大多數農戶使用的非標準化噴頭,霧化效果欠佳,霧滴不能及時降落到靶標作物,易隨風漂移。有的玉米地塊在噴施農藥時,造成藥液漂移,對鄰地大豆產生藥害。表現在除草時機上,有的封閉除草施藥時間提前,雜草沒有萌動,藥劑失效。或者苗后除草偏晚,草齡過大,防治效果差。水肥藥等因素綜合起來,每畝一般影響產量15公斤左右。三是裝備配套問題。綏化大田作業,玉米機械裝備和作業水平明顯高于大豆生產作業。表現在整地施肥上,大豆種植秋整地面積不大,多數為春整地,作業晚、春風大、散墑快。與秋整地、秋施肥相比,春季整地、施肥畝單產要相差約30-50公斤。表現在機械作業上,中小農戶大多使用小型機械作業,動力不足,整地作業深度只有15cm-20cm,無法有效打破犁底層,直接影響作物生長和產量。表現在播種水平上,作業精度高、播種質量好的氣吸式大中型播種機保有量少,整體作業面積不大。中小農戶大多使用國產普通2壟播種機進行作業,存在株距、行距不精確,播深不一致問題。表現在收獲能力上,現有的國產大豆收獲機械,作業精度不夠,加之有的機手刻意加快作業速度,收獲時丟粒現象嚴重,平均每畝地至少丟粒5公斤左右。
從打造現代種業的發展要求看,更存在著較多深層次問題。一是產業思維亟待提升。受傳統思維影響,對種子是“農資”的先天身份認知根深蒂固,重視生產資料屬性,忽視其生產力屬性,導致綏化種業潛力被嚴重低估,也錯過了一些爭取國家政策支持、開放合作做大做強的機遇。種業發展與農業生產、市場需求聯結不夠緊密,向內求提升產業鏈能力還較弱,向外求整體競爭能力還不強,產業間、要素間缺少協同,條塊分割,品牌意識不強,融入全產業鏈發展較為滯后。二是經營能力亟待提升。綏化還缺少像墾豐、大北農、倍豐等規模較大、育繁推能力較強的大型龍頭種業公司。目前,全市現有注冊資金500萬元大豆良種生產企業只有5家,而且規模小。造成原原種研發能力較強、原種基地偏小、良種基地很弱、推廣體系更弱的局面,出現研發在內、繁育和推廣在外、大部分種子需由外地調入的不正常現象。三是社會服務亟待提升。種子企業和銷售主體實際經營中,往往是一賣了之,并沒有“種管收”一體化的技術指導方案,造成農戶在種植大豆時往往是根據經驗來生產經營,錯過最佳播種期、除草期等。四是規模經營亟待提升。全市土地規模經營面積1500萬畝左右,占耕地面積的53%,這就意味著至少47%的耕地仍然在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而大豆規模經營的面積更小,今年全市種植大豆面積633萬畝,規模經營比例不足50%。從表面上看是影響了大豆生產水平和產量提高。實質上,既難以實現更多優勢品種在當地大面積推廣,更影響了各種業經營企業快速發展壯大,最終傳導到了從大豆種業到大豆產業的全產業鏈發展。
三、對策建議
第一,搞好試驗示范是當務之急。建議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綏化市北方大豆研究所等三家科研機構為重點,同時吸納省內其它優質品種,在1-4積溫帶進行品種實驗示范。
第二,推廣托管經營是治本措施。通過調研分析,影響我市大豆單產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家一戶小規模分散經營造成良種、良法無法大面積推廣應用。治本之策已不完全在技術層面,而在于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特別是推廣土地托管,擴大規模經營面積,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應用來提高單產、增加總產。
第三,爭創國家級基地是長遠大計。去年,國家為了支持東北振興,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當好“壓艙石”,又明確提出了在黑龍江建設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適當提高大豆生產者補貼的戰略決策。我們綏化有科研優勢、地緣優勢、種植優勢,應該在爭取國家級大豆繁育基地建設上不斷加大力度。
綏化市北林區雙河鎮鄉村振興發展服務中心 綏化市種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