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萍
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做出重大戰略部署。對歷史經驗的認識和總結以及有效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的需要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和現實依據。為了保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順利實現,需要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關鍵詞: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中心
2019年十月,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全面部署。[1]對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以研究探討,深入領會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思想并推動這一命題的實施,其理論和現實意義深刻。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始終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對于有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深遠。
中國共產黨是保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順利實現的領導力量。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就始終以謀求民族復興為己任,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帶領中國人民相繼取得勝利,從而順利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有別于資本主義國家和蘇聯的社會主義道路。進入新時期,黨和國家面臨的內外部挑戰更加復雜,為有效應對風險挑戰,革除頑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其政治智慧和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擔當,深入調查研究,強勢推進觸及深層利益關系的變革,對涉及社會公平正義的關鍵領域進行深度調整,不懼“硬骨頭”,不怕“激流險灘”。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黨既是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推翻壓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壓迫的組織者和先鋒隊,也是化解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過程中各種矛盾的領路人。應對危機和挑戰,必須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過程貫徹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法治以抽象的人和事為目標客體,能夠規避因對象具體化而使執法者產生主觀隨意的傾向,不因被裁決對象的變化而變化,沒有法外之人,在它的制定實施過程中體現出穩定性和長遠性的特點,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集中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以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為準繩,不照搬照抄;尊重和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使人民自覺接受和認同法治,堅持走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其次,理論落地實施,要把政策真正轉變為推進依法治國的具體行動,堅持人大科學立法、政府執法必嚴和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有機統一;讓權力在人民監督中運行,不濫用手中職權。在這一過程中,問題和不足難以避免,正視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驗進而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
三、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需要以完善的制度體系為基礎和依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順利開展又能夠為制度的修正和完善提供思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互為補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發揮了應有的效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階段,社會主義建設面臨新形勢的大背景下,更加科學合理的構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協調、為社會主義發展服務的制度體系,改革已經不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舊制度,推動事務治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是順應時代潮流,順利實現國家治理的必經之路。
目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仍然存在一些阻礙因素,解決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刻不容緩,推動國家治理向制度化、規范化轉變迫在眉睫。為了有效應對當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突出表現為制度自信,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適合中國國情的好制度,發揮制度優勢,堅定實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正確方向,推動制度優勢向國家治理的實際能力有效轉化的步伐。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一項顯著優勢就是堅持人民中心思想[2]。以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滿足作為一切工作的衡量標準,關系到“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解決新時期社會矛盾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的和歸宿,只有切實滿足人民訴求、切實保障人民合法權益,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不會失去根基。
將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融入推進國家治理的全過程重在落實,這就需要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發展最廣泛的民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落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大代表要深入群眾,了解人民訴求,切實反應人民呼聲。
五、提高社會治理參與度
國家治理是實踐基礎之上的“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之間的協調統一,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環節,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后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其本質在于人民通過改革重新獲得了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依靠一切能夠且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社會組織和個人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得以順利實現的重要途徑。
社會參與主體主要包含社會組織和個人兩部分。為有效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踐過程中的社會參與,政府要做到“簡政放權”,健全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運行機制和對公益性社會組織的投入機制,鼓勵社會組織積極投入社會治理,減少參與阻礙;堅持實行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尊重公民表達權,發展協商民主,提高公民在國家治理中的參與感。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公眾參與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非理性化問題依然存在,國家要加強引導,推動公眾參與的合法化、有序性。
參考文獻:
[1]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N]. 重慶日報,2019-11-12(007).
[2]南方日報評論員.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N]. 南方日報,2019-11-15(A04).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濟南 25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