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
摘要:隨著一個倡導解放個人天性,注重自我意識與個人風格表達的時代,傳統的風格思維定式已經日漸消退。簡單的風格定義在當下顯示出其種種忽視居住者個體需要,缺乏融合性的弊端,很難滿足日漸發展的多元化居住需要。去風格化、打造具有獨特“人格化”的居住空間也就成為了新的設計趨向。本文便以”去風格化的居住空間設計趨向”為主題,對“人格化”居住空間的打造方式和意義進行探討。
關鍵字:居住空間;室內設計;人格化;精神表達
一、居住空間發展演變
1.傳統家居思維定式
最初的家居空間由于地域文化不同而形成了諸多不同的風格,最典型的如新古典、法式田園、地中海等。傳統風格的逐步形成即便隨著世界各地域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多,各種風格的整體基調和特色互有吸收和融合,但仍長久的保留著傳統的本土特色。
窺一般而見全貌,只需要通過某些獨具特色的設計元素,我們就可以識別出居住空間代表的是哪一地域的傳統特色風貌。比如,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強調結構對稱、色彩對比的中式裝修,當雕花窗欞一類的元素出現,風格基調就已奠定。印象中,歐式就是墻板雕花羅馬柱,美式就是實木仿古開放漆,這種代表性面貌,成為了一種標簽化的存在,是對固有“風格”本身的不斷強調,從而忽略了對應居住者個人的調試,逐漸成為無形的枷鎖。
當代各種新的設計風向,在原有的風格上繼承加工,創作出與時代需要相適應的妥協與改變的產物,比之以往要自由,但同樣為“整體風格”所拘束,形成了新中式等一些新的風格概念和特征。固有定式與當下的世界融合的潮流趨勢有所悖逆,已經很難滿足日漸發展的多元化居住者的需要。去風格化、消除風格定式也就成為了新的設計趨向。
2.“自我”意識表達需求
居住空間的設計經過不同階段,從對實用性的單純強調到追求精神層次的豐富,再到如今,一個倡導解放個人天性,注重自我意識與個人風格表達的時代,傳統的風格思維定式已經成為了這股個人主義潮流的阻力。個人主義,要求個人對自己身心各個方面以及其他位置樹立起清晰的認知,有著獨立的見解與堅持,區分與他人的不同之處。這一點自然也逐漸蔓延到居住空間設計的需求上。
而居住空間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于其無可比擬的私密性,是獨立的生活空間。作為面向居住者個體,為個人服務,居住空間的物理性質和文化性質比公共類型的空間更加具有個人特色,空間也被賦予了居住者的“人格化”特征。呈現代表個人色彩的特有面貌。空間的設計風格基本上可以從側面體現出居住者的外在習慣與內在精神追求,居住者的某些特征通過空間“擬人化”特性的外觀語言就可以傳達出來。
居住者對于“自我”意識的表達與彰顯需求推動著傳統刻板的風格化設計,要求居住空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破除根深蒂固的圍欄,重新定義“個人”的居住場所,讓“舒適”和“自我”成為空間的終極追求。
二、“人格化”居住空間探索
居住空間交付到住戶手中的時候,以最初胚胎狀態,水泥和石膏鋪設成四面,僅有基礎的骨架結構,空間與空間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區別,僅僅當設計師運用所學所會進行裝裹之后,空間逐漸有了自己的肌理,變得更為完整。一個好的設計,應當表露居住者的喜好,同空間的性格契合融洽于一處,二者相輔相成,賦予空間以獨特的人格,而不是單純的被直接定義,如此方能打造出最為相宜的居住空間。
1.實際使用價值為基礎
設計具有主觀性,每個人喜好不同,但是居住本質不會改變,對于功能性的保障始終位于首要的地位,居住空間無疑是人們逗留時間最長的地方,長期的生活,各種基礎需求如何實現,關系著人們的基本體驗感。如何合理的規劃空間,完成多功能復合型空間的打造,滿足居住者的剛需是居住空間設計的基礎問題。
但是由于居住者的身份不盡相同,所產生的生活偏向自然也各有不同,年輕的居住者需要更多的娛樂空間使生活壓力得以釋放,歲數稍長的居住者更注重氛圍感和品質感的營造,更有其他一些職業對環境有特殊需求,各不相同。這也就要求設計師深入的了解居住者的家庭環境及家人生活習慣,深入的思考如何保障這些居住的功能性需求。外觀設計對于居住空間來說,是作為錦上添花的精神追求,但是針對因人而異的生活強調的實際使用價值永遠是作為居住空間設計過程中需要達到的首要目標。
2.實體空間梳理
空間是設計的對象,更是設計的基礎依存,否認的是,無論設計構思與技巧手段如何鬼斧神工都難以逃脫空間本身的約束,一個空間自身的形狀和尺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直接對空間本身進行了定性,只能通過后續的布局調整和設計安排規劃空間功能。所以對居住空間設計的基礎,一定要對空間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了解其本身的優、劣。一個好的設計從來不是一味的補足短處,而應當進行取舍、揚長避短。
從空間的骨架入手,分割內里的塊狀結構,形成不同的層次感,用多樣的設計手法,諸如切割、擴展延伸、尋找流線動態等方式,對空間內部的動勢進行捕捉,抓住空間本身的骨相節奏,探尋規劃從整體入手,打造空間的“呼吸感”,是對空間骨架的塑造。
3.量體裁衣式個性打造
比起空間結構的梳理“人格化”的外觀要依從于居住者個人對美的理解,強調個人特色和自我風格。完成空間與靈魂彼此契合的設計,與居住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
對空間進行量體裁衣式的個性打造,可以從多個方面出發。色彩,是人們進入居住空間第一著眼點,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配色方式可以直觀的將居住者的性格外放展現;材質,與生俱來的不同質感和光澤,時刻影響著人的感官體驗感,如毛面就往往有著“暖”的隱形暗示;燈光,數量、造型、位置、配光方式等各種因素的變化都會使室內界面和構件得到不同程度的強調。以上種種因素相互配合,共同塑造著空間的性格,最后,軟裝配飾的置入結合不同閱歷、不同價值觀念的個人風格偏好,將居住者的文化需求嵌入到設計當中點亮整體空間,為空間注入血液,使其“活”起來。
4.多元一體的包容性
居住空間,應當是一個自由隨性的空間,不同于公共空間各種看不見的潛在約束和規則,它更多的賦予一個人以最大程度的自由,打破傳統的固有印象,承載起居住者的歸屬感,滿足對生活的種種幻想。這樣對居住空間定義,要求其包容生活中多樣的生活方式、多元的生活習慣,探尋更加生動、更具靈魂實質的各種生活情境,真正實現對人、對生活的關懷。
將生活作為一種延伸美學,讓居住者生活在當下,能夠真切的體驗到空間與自己的鏈接,形成全新的設計理念,以更加體貼而又充滿情感的方式呈現在空間的設計中。將體驗與經歷提煉為理念,然后重新融入于設計過程,經過這樣的處理打破原有的格局,才能讓設計回歸生活本身。讓人們有充足的自由,充足的選擇空間,擁有在地上看書的可能,擁有讓陽臺取代餐廳功能的自由支配、調度的權利。
居住空間的意義,本身就是追求舒適與自我的空間,讓居住者安放靈魂,只有當空間打破固有的圍欄,突破所謂的風格限制,挖掘每一個個體的特色,才能使空間具有獨特的“生命”,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氣質,使每一種獨特的自我意識都能得到表達。
結語
對居住空間設計的探索源于對生活的追求,關注生活本身的美好,用最包容的眼光與最寬懷的方式擁抱日漸多元的生活現狀。藝術是生活的升華,設計是藝術的呈現,為不同需要的居住者打造特有的自由空間與生活的藝術。通過空間最基本的元素,也就是對“點、線、面”的重新組合變造,構造獨特的場景,刻畫居住者的內心影響,完成對居住空間精神內核的表達,給居住者以最佳的生活體驗。
參考文獻:
王鳳.探析室內空間性格[J].現代裝飾(理論),2014,000(006):P.233-234
渡道合維(北京)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