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華
田徑運動是參與人群最多且關注度最高的運動之一,它作為眾多體育項目的基礎贏得了“運動之母”的美稱,在競技體育之中占據了不可替代地位。田徑運動在近年來面對著發展挑戰,簡單的運動方式和枯燥的訓練方法導致青少年參與興趣缺失嚴重,后備人才梯隊建設面臨著嚴峻挑戰。國際田聯為了喚醒中小學生對田徑運動的熱愛而提出了“趣味田徑”概念,針對13至15歲的初中學生設計了充滿趣味性的田徑項目,多個國家開始推廣趣味田徑并取得了豐碩成果。趣味田徑不僅僅關注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發展,同時對學生運動習慣與運動興趣培養保持了高度關注,這與我國終身體育發展理念不謀而合。此次研究針對初中學生特點推動趣味田徑運用,通過實驗研究判斷學生跑步運動技能培養訓練成果與影響。
1 引言
我國初中階段田徑教學發展面臨著嚴峻挑戰,田徑教育觀念、內容、方法需要順應時代發展而做出變革與調整,主動拓展田徑教學空間并創新教學思路,為初中田徑教育發展及學生核心素養生成奠定基礎。傳統田徑運動缺少趣味性、技術要求高、風險性強、單一枯燥的特點背離了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學校、社會及家庭對田徑教育關注與重視的不足導致學生運動參與機會少之又少,跑步等田徑項目作為籃球、足球、羽毛球等等運動項目的基礎卻陷入了發展困境。
2 實驗方案設計
2.1實驗目的
對比趣味田徑教學模式與傳統田徑教學模式對初中學生跑步運動技能的培養效果影響,對比不同教學模式下學生們在接受教育前后的跑步運動技能變化情況,進而判斷趣味田徑效果。
2.2研究對象與方法
2020年在筆者任教的初中選擇了初一兩個平行班作為研究對象,總教學時長為10周。其中一個班級采用傳統教學方案作為對比班,另外一個班級采用趣味田徑教學方案作為觀察班。在正式開始教學實驗之前,用錄像方式記錄兩個班級學生的跑步運動技能情況,對學生技能水平進行打分。在10周的田徑教學之中,每周教學時長為2課程,總教學時長為20課時。在進行教學實驗時,筆者未告知學生們實驗目的,兩個班級均由筆者擔任教師,避免外部因素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在完成所有教學活動后,再次對學生跑步運動技能情況進行測試并記錄,對比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在實驗前后跑步技能評分情況。
2.3實驗過程
對比班學生采用傳統教學方案展開教學活動,主要教學內容包括耐力跑、快速跑、實心球與跳遠等。實驗班學生則依據《國際田聯趣味田徑指南》相關內容展開教學設計,將跑、跳、投等田徑基本運動技能相關項目整合,設計了多種教學游戲與教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短跑與跨欄接力項目。筆者依據學生基礎水平將學生們分為多個小組,將150米跑道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直線跑,后一部分設置欄架,每一組學生要完成跑步并重新跑回起步點將接力棒交給同組其他隊員,直至所有隊員都完成跑步接力,看看哪組學生耗時最短。
(2)一級方程式跑步。筆者在跑道內設置一級方程式跑步區域,總周長為400米,平均分為平跑區、跨欄區、障礙區、翻越區,學生們在平跑區需要運用快速跑技術、在跨欄跑區域需要運用跨欄跑技術、在障礙區和翻越區則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田徑技術,完成所有運動耗時最短的學生將獲得勝利。
(3)立定跳遠接力。學生們同樣被分為多個小組,小組學生展開立定跳遠接力,一名學生向前跳后,另一名學生在該學生的落地點繼續向前跳,依次接力跳遠,最后將整個小組學生跳遠的總距離作為最終測試成績。
(4)跑步投擲。教師在田徑場地上布置體操墊,學生雙手持空心球,雙膝跪在體操墊的起步線范圍之內,雙手向前投擲空心球,每一名學生擁有三次投擲機會,看看哪一名學生能夠投擲地最遠。
2.4評價項目與評價標準
在實驗前后分別測試并統計兩組學生的50米跑耗時情況。依據學生50米跑錄像對學生跑步技能的技術動作掌握情況打分,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則說明學生的跑步動作越標準,技術動作運用越充分,由三名教師共同為學生打分,取三名教師給出的平均分。
3 實踐結果與分析
實驗前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50米跑時間分別為9.45±1.85s和9.48±1.87s;實驗后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50米跑時間分別為9.31±1.69s和9.41±1.73s。實驗前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的跑步技術評分分別為63.21±5.63和62.92±5.31;實驗后實驗班與對比班學生的跑步技術評分分別為85.34±5.12和68.92±5.82。兩組學生在經過教學與訓練后,50米耗時及技術評分均得到了提升,實驗班學生相較于對比班學生而言提升更加明顯,二者出現了統計學差異。由此可見,趣味田徑對初中學生跑步運動技能的培養具有顯著作用,此外學生們的田徑運動興趣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4 結論
趣味田徑對初中學生運動技能的發展具有非常顯著的作用,新穎有趣的教學方式能夠對帶給學生們全新的學習體驗。初中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持續創新教學方法并拓展教學內容,充滿滿足學生們身心發展的現實需求。
(作者單位: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湖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