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沛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國樂系副主任王中山,是我國著名的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他文化底蘊豐厚,嚴謹教學育人,對古箏專業有著卓越的貢獻。
一
藝術上的創造性是音樂必須具備的美學素質。多年來,王中山在古箏藝術上廣學百家、熔鑄眾長、自成一格,他在南北派箏藝比較研究中拈出新意。他認為,只有吸收眾多的演繹精華,不斷積累和豐富,才能從量變到質變,最終形成自我藝術風貌。
中國民樂不是快節奏的藝術,它與中國哲學一樣是內省的,是行云流水式的,是綿里藏針,以柔克剛的。哲學和音樂雖分屬不同領域,科學求同,藝術求異,但很多時候科學與藝術目的相通,方法也相通。王中山做到了“知而能識,學而能思”,筑牢了自我綜合素質的文化理論基石,才有今天古箏藝術上的卓越建樹,學識上的廣知與博學,成為高等院校德藝雙馨的教授。只有具有崇高師德和高尚人格的教師,才會贏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愛戴和尊敬。
王中山認為,他的學生們對古箏經典曲目的演奏,常常是對樂譜的不同解讀,這就使得樂曲呈現出無窮的魅力。即使他的眾多學生在演奏同一首樂曲時,其客觀效果卻不盡相同。這是因為每個學生的文化資質、審美情趣不同,性格不同以及各自音樂語言表達不同,而在演奏中各顯其性,各取其得,各盡其妙,從而形成了樂曲上的不同風格。聽了他們的演奏,使我對“和而不同”的獨特魅力有了清晰而篤定的認知。筆者認為:中國的古箏傳統,就如同是極具能量的燃料,必須由創新的火苗來點燃,積淀深厚的傳統只有一代代莘莘學子們用創新的火苗來點燃,裂變之下才會重生,才能使古箏的技藝更加耀眼輝煌。點燃火苗者,就是教師,就是像王中山這樣的教師。
王中山有著扎實的基本功,對優秀的傳統古箏曲目如數家珍。他告訴筆者,古箏的傳統曲目是歷代先賢經過長期演出實踐留存下來的藝術精品。這些經典曲目是前輩留給后輩的藝術范本,在樂曲中體現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智慧和藝術精神,也成為古箏從業者的藝術標準、努力方向和必須學習的內容。正是因為王中山先生和先賢精神的暗合,并加入個人的秉賦、學識、經驗以及自身的理想與追求,才在他的演奏與教學中進一步逼近藝術規律與藝術本質。
二
有人片面地認為:樂器是一門可以“不懂而會“的藝術。所謂“懂”指的是理論學習和理性概括,所謂“會”指的僅僅是演奏。殊不知,師承是重要的,學生在求道解惑中可少走彎路,且在技藝增長,提高藝術修養等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更為可貴的是王中山先生善于把平時演奏中的感性、隨意性通過量化分解,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傳授給學生。
何為技藝?“技”是功夫,是演奏者對樂器的性能、技巧、快慢、強弱的拿捏;“藝”是演奏者對作品的理解、風格、氣息把控,技巧運用以及文化素養等等。在演奏中,只有“技”和“藝”的結合,方能完美地展現樂曲的內容。換言之,從“技”到“藝”才能升華演奏。中國書法講究“重天資與功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樂器要“先其天性,后其習學”。熟則生巧,又須拙多于巧,而后真巧也。書法中講究方園、曲直乃用筆是變化之關鍵;古箏演奏中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則以氣連音使曲調優美靈動。”王中山如是說。
在演奏與教學中,王中山十分重視古箏的歌唱性。他認為,音樂是一種仿語言卻又超越語言的表達方式。因此,器樂歌唱性的特點,作為一種音樂審美觀,一直影響著器樂的演奏。所以說歌唱性是我們民族樂器的核心價值。因此王中山強調,在古箏演奏旋律時,一定要使“點”連成“線”,這樣音與音的遞接就成為演奏中,能否對旋律的語氣自如表達的重要因素,也是古箏演奏歌唱性的重要問題。對于彈弦樂器的古箏,要達到理想的歌唱效果,必須運用古箏的各種技巧來完成。除常用的花指和游搖等技法外,還要使用變化多端的顫按推揉等技巧來輔助。他在演奏中,時而輕吟細揉、穩抓慢彈,似流水歡歌;時而暴風驟雨,淋漓酣暢,如奔撲洞穿,好似一條長線把粒粒珠玉穿連起來,讓樂韻的流瀉是那么自然、清暢。我們知道,古箏最善長的技巧是“按滑音”,而音樂來自于語言,人類語言自然帶有滑音,滑音是情感最自然的流露,滑音的不同使得古箏演奏有特點、有辨識度。此外,他強調古箏演奏中要心隨手唱,因為,內心的歌唱是彈奏者內心音樂聽覺的反映。它是指人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并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種聽覺想象的能力。這樣演奏起來,琴隨心聲,悠揚委婉。
三
王中山在他的教學中,一貫主張因人施教,他認為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掌握技術同樣重要。他尤其注重教師和學生建立彼此信任,主張發揮各種教學方法,不囿于一家一法,而應博采眾長,以免被一種演奏方法捆住了學生的手腳。王中山之所以成為優秀的專業教師,在他身上有著兩種魅力,一是人格魅力,二是學識魅力。他說,想獲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首先應該是人格之師,其次是學識之師。
器樂教師不僅要具備全面的理論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專業水平,還必須通曉教育教學規律,掌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王中山在教授古箏時,首先要求學生學會如何傾聽,然后再教學生如何彈奏,他認為學會如何“聽”,往往比學會如何“彈”更為重要。因此,王中山說,一個演奏者若沒有“聽”的概念和認知,就談不上主動且生動的表達。他還常常在教學中用富有感情地對于樂曲的哼唱,或現身說法的示范演奏,使學生得到啟發和真傳。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他,演奏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的。他說,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解要領又要示范演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感知、記憶和想象,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和人格修為。
王中山曾說:對演奏家來說,精湛技巧的本身并非目的,而只是達到最高演繹境界的手段。他的演奏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可以讓我們細細品味,去尋找曲中的哲思和永恒之美。如果沒有高遠的胸襟,就沒有如此動人的樂聲。古人曰:“氣厚乃蒼,神和乃潤”,就是這個道理,有了內心的充實,才有演奏中的充實,才能有作品內在的充實;有了內心的高度,才能有藝術境界的高度和藝術生命的高度,才能真正完成“以技入境”的演奏高度。這些都是他在探求古箏藝術的實踐中,既承襲傳統,又師古不泥,換言之,師古人而后師造化,這就是繼承中國民樂的不二法門。
四
王中山不僅是教學育人的導師,更是一位優秀的古箏演奏家。他的箏藝與他的深度追求和廣博修養相關,他有著豐富的舞臺經驗,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化修養,嫻熟的彈奏技巧和激情的演奏風格,使他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創新獨立的藝術之路。王中山說:古箏教學離不開實踐,特別是表演專業,舞臺實踐經驗是非常重要的。筆者認為,只有將傳統藝術形式與當代藝術精神相結合,形成獨特而鮮明的時代藝術樣式,才能成為民族藝術延續其生命力的有效方式。
《溟山》《望秦川》《曉霧》是由王中山創作并演奏的三首箏曲。曲中既有溟濛空靈的白描勾勒,又有八百里秦川的激情澎湃。兩首樂曲寓意含蓄、內涵深遠。尤其他在古箏上的輕按細揉、回滑清幽、躍然回梁、絲絲扣扣的演奏,讓人回味無窮。不禁使我想起南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說道:“隱以復意為功,秀以卓絕為巧”。說的是作品要有含蓄之美,藝術才能產生隱秀的魅力。否則,就達不到“秘響旁通,伏采潛發”的藝術效果。他潛心研究古箏的深層性能,充分顯示出他在藝術創作中的智慧與認知能力。
是他將作品置于現代語境下來審視、切入,使古箏的傳統文化技藝與現代人的理念有效地整合,使其融會在傳統元素與現代意味中,尋找到最自然的融合方式,才創作出的箏曲佳作。第一首成功地展現了古箏的豐富表現力和優美的音色;第二首以動感的構圖描繪出八百里秦川的鄉土情懷,大西北人的潛質。筆者十分欣賞《曉霧》一曲,透過古箏其獨步天下的秀美音色流淌而出的描述,讓聽眾在虛擬之中感受到晨霧中京城的人文與景物。在道家的美學思想中,認為藝術沒有絕對的“實”,也沒有絕對的“虛”,無論“實”與“虛”都是相對平衡狀態中的關系。因此,無論音樂或美術作品中常常都會出現這種寫意的筆觸。可見他的創作與演奏是深沉的,有著美學的厚重感,它們經得起人們的咀嚼與品味。
五
重視理論研究是他教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在技能教學中更為重要,因為技巧的訓練與掌控,若無理論作支撐,往往會出現一定的盲目性,使技術變成了無源之水,而缺乏生命力。我認真閱讀過王中山發表的古箏教學筆記,既有理性的高度,又有實用性強的價值。好似是在他藝術修為的根莖上結出的兩個不同的果實,互為注腳,卻同根相連,實屬難得。
他在教授傳統名曲時,常常對樂曲的地域、背景、特色以及演奏方法和風格穿插其中,讓學生在掌握科學技能的同時,還要有守望、有拓展、有融會貫通,讓學生在演奏實踐中與理論相結合,與樂曲表達內容相融匯。例如他在教授《秦桑曲》《山坡羊》兩首樂曲時,前一首是以“秦聲”見稱的陜西箏,后一首則是“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樂曲風格不同、內容不同,千差萬別。《秦桑曲》的音調是根據陜西碗碗腔衍化而來。他從曹植的“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的詩句中知道秦箏是激越和低迥并重。通過他對樂曲中左右手各種演奏技法的準確把握,把復雜的樂曲內容和音樂主人公的思念之苦、盼團聚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變成了立體的“弦上詩章”。《山坡羊》是一首河南民間樂曲,旋律為中州韻,曲調明快,朗朗上口。原曲中多用大顫、大滑、游搖等演奏技法,使樂曲有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此外,他演奏的客家傳統名曲《出水蓮》,更是意味深長。王中山在此曲演奏中,不僅懂得彈“蓮”就是彈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化,他深知在賞花的外表之余,還要深入地產生許多聯想,也就是賦于無情之花以有情之意。演奏中他運用左手的“按”“顫”“滑”等技巧來配合右手多變的音色,流暢自然、虛實相生。在他的演奏中,那五聲音階琶音如行云流水般的波光云影,仿佛聽到了人們贊賞蓮花磊落大方姿色的間時,還隱含著歌頌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德,為聽眾創造了一幅水光荷影、清高脫俗的美麗畫卷。王中山說,他彈奏《出水蓮》如同欣賞蓮花的色、香、韻,這是中國傳統的賞花標準,更是他演奏此曲的藝術追求。
他的示范演奏出手不凡。在這幾首樂曲中,無論力度、速度、音準、音色都達到了一定的準確性。加上他熱情深溢的情感和適度的形體動作,使樂曲來去自如,又是那樣的自然、清暢,顯示出他良好的演奏素質和駕馭能力。他身體力行、現身說法,令一眾學生嘆服。
結 語
王中山深知,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就是現代文明的源頭,現代文化則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要讓中國民樂活起來,傳下去,很大程度要依靠傳統曲目去維系,新曲目去傳承,傳統曲目是歷史的積淀,新曲目是當今的傳承。他從事音樂教育多年,也深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古訓。因此,他從美學視角,探尋著古箏表演藝術的境界是“內美”,表現在演奏家的“行韻造腔”里。“行韻”是“功力”,“造腔”是學養。君不見,古人有“功夫在詩外”之說嗎?我們在他的教學與演奏中看到,他積極探索,尋求跨越古今的路徑。從而拉近了古箏藝術與當代審美趣味的距離。這也是他多年如一日的篤行力學、默默耕耘,才取得今天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