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楊詩怡 劉明宇
摘要:隨著科學育兒與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嬰兒睡眠質量問題備受關注,良好的睡眠質量不僅影響嬰幼兒的身體發育,更對其認知發育、氣質養成以及神經運動都有著深遠影響。其中,嬰幼兒早醒問題,屬于困擾家長的常見問題。本文將從嬰兒早醒問題的定義、形成原因以及干預建議等進行綜合論述,以期為科學育兒,加強嬰幼兒睡眠管理,養成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嬰幼兒,早醒,科學育兒,睡眠管理
嬰幼兒時期,人類的中樞神經系統爆發式發育,他們作息規律與睡眠方式具有高度可塑性,隨著嬰幼兒體內的生物鐘與外界因素,如聲音、光線、家長的撫觸等等條件相互作用,兩者終將達成一致、協調。而處于睡眠習慣逐步成形的階段,嬰幼兒出現短期的眠睡晝夜節律紊亂問題,都是比較常見。而,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早醒問題,就屬于這一范疇。
1.嬰幼兒早醒問題的定義
正常發育中的嬰幼兒,在大多數情況下可能出現暫時性的睡眠不安、節律紊亂等問題,當嬰幼兒出現早醒問題,它主要表現為持續一周及以上,在6點之前醒來(長期保持6點左右起床的嬰幼兒除外),之后表現為接覺難、睡眠不充足、精神疲倦、情緒焦慮易怒等等。嬰幼兒的睡眠質量問題對嬰幼兒發育的影響及對某些神經內分泌疾病的影響,使得這個問題不僅備受家長們關心,近兩年來更受到了小兒神經、精神及心理專業的重視。
2.嬰幼兒早醒問題的形成原因
2.1 睡眠-覺醒型式紊亂和睡眠-覺醒方式不恰當
家長由于種種原因:
1. 無法規律安排嬰幼兒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次數內進行白天小睡;
2. 無法保證其在白天有2-3次的小睡次數,總時長不低于3個小時的小睡安排;
3. 嬰幼兒由于白天小睡時易醒使睡眠時間碎片化,致使小睡總時長即使超過3小時;
4. 嬰幼兒就寢、排便、進餐安排和游戲的時間與次數安排無規律;
4個月以上嬰幼兒,已經形成初步的睡眠-覺醒晝夜節律,生活無規律會干擾嬰幼兒尚未發育成熟的中樞神經,致使其發生功能紊亂,嬰幼兒則有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睡眠-覺醒節律紊亂,表現為易興奮、情緒不穩定、入睡難、易早醒、睡眠不規則等等。
有些嬰幼兒的生活安排雖然有規律,但不合理的時間安排,也會造成睡眠-覺醒晝夜節律紊亂。如,家長因為自己的需求,提前或延后嬰幼兒的就寢時間,致使其睡眠時間過分飽和,或是白天的“吃-玩-睡”模式時間超過12小時,夜間睡眠時間不足11-12小時,也會出現早醒的現象。
2.2睡眠不安
1.入睡困難
由于喂養習慣的原因,4個月以后嬰幼兒存在睡眠不安的現象,多表現為睡眠啟動困難而難以做到自主入睡,導致他們常常需要借助各種安撫幫助入睡,如安撫奶嘴、哄睡、拍睡、抱睡、奶睡等等,如無法滿足,就難以入睡,導致嬰幼兒精神興奮乃至啼哭。或是,在嬰幼兒夜間就寢前,過度刺激、逗引,致使其過于興奮,或過于疲勞,都容易造成嬰幼兒入睡困難,繼發睡眠維持困難,表現為頻繁夜醒、夜哭以及早醒等。
2.過度干預
6個月以后,嬰幼兒在夜間基本上可以睡整覺,無需再進食,但此時仍頻繁喂食,或是對夜間嬰幼兒在淺眠期的生理反應過分關注,將在睡夢中無意識哭鬧、不安亂動、早醒但仍未完成睡眠周期的嬰幼兒抱起,而非安撫入睡,或是等待嬰幼兒再次自主入睡,致使其睡眠難以維持,正常的睡眠-覺醒晝夜節律被干擾、打亂,造成其睡眠不安,多表現為夜醒、夜哭以及早醒等。
2.3 環境與身體因素
清晨4到6點鐘是嬰幼兒的淺睡期,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任何外在環境的變化,如噪音、光線、冷暖、空氣濕度、睡眠地點等的變化;或是身體上的不適,如饑餓、長牙、消化不良引起的脹氣、腹痛等;以及身體上的發育,如大動作發育期等都可能干擾嬰幼兒睡眠的維持,導致正常睡眠-覺醒晝夜節律被打亂,成為其早醒的原因。
3.嬰幼兒早醒問題的干預建議
綜上,嬰幼兒的睡眠對其身體及心理的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同時也會對家長以及家庭功能產生影響,因此針對其早醒的睡眠問題應及早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進行干預。
3.1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是幫助嬰幼兒建立生活作息規律的第一步,通過養成白天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及時長的小睡,建立一套穩定的睡前慣例,以關燈、光線等環境變化為睡覺和醒來的信號,通過拍睡安撫到逐步減少家長的安撫,培養嬰幼兒自我安撫的能力,建立嬰幼兒自主入睡的習慣,發現寶寶早醒之后的不適行為(如哭鬧、發脾氣或叫喊),做到不開燈、不互動、不逗引,僅輕拍安撫或等嬰幼兒自我安撫后入睡,這樣堅持下去,逐步養成嬰幼兒的睡眠好習慣。
3.2 制定生活作息表
制定規律的生活作息表,形成良好的生活和睡眠規律,這一習慣應從嬰幼兒6-8周開始培養。家長可根據嬰幼兒的氣質類型和身體發展情況,為嬰幼兒指定生活作息表,并盡量嚴格執行,以確保嬰幼兒能夠根據身體發育的需求,規劃好嬰幼兒進餐、排便、白天小睡、就寢以及游戲的時間,幫助嬰幼兒建立穩定的生物鐘和良好的睡眠、生活習慣。
同時,家長在指定規律生活作息時,首先要確保給嬰幼兒安排足夠的睡眠休息時間。亞太兒科睡眠專家聯盟(Asia Pacific Pediatric Sleep Alliance,APPSA)建議,嬰幼兒應培養固定、規律的睡眠作息并固定就寢時間,避免超過21:00。NSF(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推薦不同年齡的兒童不同的睡眠時長,給4-11個月的嬰幼兒推薦的睡眠量為12-15個小時,白天小睡總時長不少于3個小時,小睡最好間隔1.5-2個小時。
3.3 打造舒適睡眠環境
一個溫馨、舒適、安全的睡眠環境,對提高嬰幼兒睡眠質量至關重要。嬰幼兒睡覺的房間盡量保持室內光線明亮,良好的通風,室溫保持適宜,無需刻意回避噪音,如電話、電視、洗衣機等的聲音,睡眠區盡量少擺放玩具,房間內顏色搭配合理,盡量不選擇讓嬰幼兒興奮、緊張、焦慮等情緒的顏色。
3.4 培養合理飲食習慣
家長通過平時對嬰幼兒的觀察,摸索出其夜間的食量與消化規律,睡前食量應適度,不要讓嬰幼兒半夜肚子餓,也別讓其在睡前吃太多的食物,以免因為消化不良、排便等原因導致頻繁夜醒、早醒等問題。入睡前,應幫助嬰幼兒排便,并換上干爽尿布,使其不會因為身體上不適而早醒。
4.小結與啟示
嬰幼兒的身心健康,離不開良好的睡眠質量。而為了培養嬰幼兒良好的睡眠習慣,提高其睡眠質量,家長應做到用心觀察,配合每個嬰幼兒的睡眠-覺醒節律,安排相應睡眠和生活作息安排。讓其遠離早醒問題,健健康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田樸,周樂山,金夢,黃亞芹.嬰兒睡眠問題的影響因素及評估干預策略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0,37(7):58-61
[2]麥堅凝,嬰幼兒常見睡眠障礙及對策[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17(4):364-366
(北京安咪貝護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北京?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