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姑蘇古城保護對象標識設計創意征集中,有一類對象是“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有參賽選手將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五代青瓷連座蓮花碗”作為了創意發揮的素材,“五代青瓷連座蓮花碗”雖是文物,卻屬于可移動文物。
不過了解了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外延,倒是很能領悟為什么說“蘇州有著遍布古城內外量大質優的建筑遺存”,街巷阡陌,你眼中所見建筑體可能就是文物。
不可移動文物的組成
文物根據存在形態,一般可以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兩大類。
國家文物局2018年印發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導則(試行)》中所指“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筑等。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我國的不可移動文物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分別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它們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的基礎組成部分,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分布廣泛,與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同構成了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整體,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實物載體和中華民族歷史記憶的傳承紐帶。根據姑蘇區首次保護對象普查成果,區內尚未核定公布為文保單位、控保建筑的不可移動文物多達一千多處。
為了便于觀察,我們選取了城區內一個相對低調卻不平凡的區域:以中街路為中心,北至東中市,南達東西百花巷,東西兩邊像蜈蚣腿一樣,有曹家巷、高師巷、馬大箓巷、花駁岸、宋仙洲巷、三茅觀巷、包衙前、王洗馬巷等街巷。像馬大箓巷、高師巷、宋仙洲巷、王洗馬巷這樣的巷子,都在《宋平江城坊考》中被提及,三茅觀巷里原有的三茅觀始建于宋代,因而這里的每條巷子都歷史極其悠久,巷內隱匿著大量的不可移動文物。
在古城的巷子里隨處可能見到文物
在這個區域內,已經公布為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頗多,比如跨越三茅觀巷與宋仙洲巷橫巷的省保沈宅,王洗馬巷的省保藹慶堂,馬大箓巷的市保太平天國軍械所遺址等。控保建筑數量也不少,馬大箓巷就有季宅、顧宅、周宅,顧宅更是從馬大箓巷延伸到高師巷,高師巷還有許宅、張宅、泰仁里、同樂里,曹家巷有新樂里王宅,宋仙洲有張宅,包衙前有誦芬堂雷宅及敦仁里,王洗馬巷有春申君廟和汪鳴鑾故居。除去文控保建筑,其他散落其間的不可移動文物數量更加龐大。在根據《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進行的首次保護對象普查工作中,將這些尚未公布為文保單位、控保建筑的不可移動文物進一步細分為古建筑物和古構筑物兩類。如馬大箓巷里的朱宅、曹家巷的葉宅、包衙前的金宅等均歸于古建筑物類,而區域內眾多的古井、石碑坊、磚雕門樓等納入古構筑物類。
這些建筑大多依舊是多戶人家合居的民宅,整體狀況自然不及文控保建筑,但是也不要被其外觀“蒙蔽”,輕易下結論,之所以被列為文物自然有其原因。它們中的大多數修建年代從清代至民國,局部仍然保有可圈可點之處,如果不入其內仔細比對,是無法了解其精彩獨到之處的,或有一進廳堂,或有一道內廊,或有一座石屋之類。也因仍舊作為民居使用,常有不便欣賞的時候。有時與屋主打個招呼,他們也常常能熱情地招呼、指點訪客欣賞。而構筑物類中,大部分古井就位于巷內宅前,很多仍在使用之中,至于磚雕門樓的,則需要移步宅內,在街巷人家的日常生活場景中慧眼識物了。
穿行于姑蘇的古老街巷中,這些不可移動文物與那些已被列為文控保的建筑一同欣賞更好,林林總總加在一塊兒,有時幾乎占了半條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