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新春來臨,正是蘇州人欣賞傳統蘇燈的好時候。近日,蘇州姑蘇區雙塔街道第二聯合工作站邀請蘇州燈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汪筱文,以及女兒汪麗秋,來到社區為居民介紹蘇燈樣式與工藝,讓大家近距離接觸傳統民間技藝的獨特魅力,這也是姑蘇區人社局開展的系列活動之一。與此同時,一場意義非凡的拜師儀式在現場舉行,備受關注。
“00后”大學生正式拜師學藝
蘇州燈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盛于唐宋,明清尤為風行,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明清時期,蘇州的燈節更是盛行,吳趨坊、西中市、吊橋、南濠街一帶,燈市興旺,蜿蜒數十里。由于燈彩興旺,帶來燈市、燈謎、燈游、燈宴等相關燈文化活動。興旺時專門售賣蘇州燈彩的燈鋪達100多家,多集中在閶門沿線一帶。
在汪筱文的記憶中,蘇州的傳統燈會除了元宵節與中秋節,曾經也有很多“節點”,如迎春燈會、五一勞動節燈會、避暑燈會、國慶節燈會等。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由于新科技的沖擊及傳統繁復工藝的限制,蘇州燈彩漸漸失去吸引力。與此同時,制作蘇燈過程漫長,難度高,學藝更需要從剪紙、繪畫等多個方面打基礎,需要多年打磨。他之前收過的徒弟都陸續離開了蘇燈這個行業,令他感到十分遺憾。
但活動當天,一位“00后”的拜師學藝,讓人們看到了傳統工藝里的新鮮活力。今年剛剛考上中國人民警察大學的蘇州大學生汪羽正式向“非遺大師”拜師,并開始系統學習蘇州燈彩制作技藝。讀拜師帖子、敬茶、鞠躬……汪羽認真莊重地完成了拜師流程。他說,早在2004年蘇州國際旅游節里跟著父母流連在美輪美奐的宮燈之下時,自己就開始了與蘇燈的緣分。初中時,他就讀的振華中學開設了蘇燈興趣小組,雖然他當時無緣參加,但也對它更加關注。直到去年,他的媽媽在工作中偶然認識了汪筱文的女兒汪麗秋。在媽媽代自己表達了這方面的興趣后,汪麗秋表示,非常歡迎汪羽來學習,而且還可以請汪筱文當師傅。汪羽喜出望外,便有了這場正式的拜師儀式。
“一方面,我非常喜歡蘇燈,另一方面,我也覺得年輕人的肩膀上承擔著一種保護傳統、繼承傳統的責任?!彼f,“作為警校的大學生骨干,我更要力所能及地發揮自己的力量,除了學習蘇燈技藝之外,也要把傳統工藝帶到小組的活動中去,讓更多的同學能夠感受它的魅力?!?/p>
“簡式”蘇燈走進當代生活
其實,在蘇城內受到蘇燈藝術熏陶的學生并不止汪羽一個人。早在十多年前,汪筱文和汪麗秋父女就帶著蘇燈制作技藝走進了校園。這些年來,他們在蘇州市的多所中小學校開設了傳習班,每周堅持給孩子們上課,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此外,父女的燈彩工作室還和蘇州技師學院合作,技師學院為其專門開設了燈彩學習課程。
與此同時,蘇燈也走進社區。正如在當天的活動中,不少社區居民在汪麗秋的指導下,用準備好的材料完成了一個個小巧的花窗型蘇燈。
如果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汪筱文和汪麗秋展示并指導居民完成的蘇燈,和人們想象中的有所不同。它們不是印象中那些懸掛在公園里的大型宮燈,而變成了一個個小巧、時尚工藝品。
以元宵節的兔子燈為例,它們在父母的手中小了一圈,顏色也從傳統的紅紅綠綠變成了頗為雅致時尚的顏色,甚至還有近年來流行的莫蘭迪藍,此外點綴了金色飾品鏈條,中間可以放置迷你電燈泡,一打開,小巧可愛且流光溢彩,從3歲的娃娃到30歲的女性都難逃它的魅力。
父女倆還推出了一個以蘇州園林花窗為原型的小蘇燈。它的特點是素雅且易于制作,非常適合讓從未接觸過蘇燈的人們親手體驗,做出一個屬于自己的作品。這個“花窗燈”也搭配了鏈條,做完了,可以挎在肩膀上“凹造型”。
從60公分的傳統宮燈縮小到20公分的小宮燈,從需要4個多小時制作時間的蘇燈減去一些步驟,減到2小時可以完成的DIY材料包,與此同時,又將更多吳文化元素如吳門畫派融入到小蘇燈中……蘇燈作為非遺技藝,正在與時俱進地悄悄發生改變。這些都是汪氏父女為了傳承這門非遺技術而做的減法。面對傳統工藝在當代的現實問題,父女也在盡自己的努力,在保護傳統的同時進行創新,讓蘇燈能夠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去。
活動這一天,19歲的汪羽正在汪筱文的指導下耐心地彎蘇燈的鐵絲“骨架”,大廳后方,社區居民則一邊黏合著“花窗”蘇燈的布面,一邊不斷向汪麗秋請教。在迎接新年的熱鬧中,人們在感受傳統蘇作的雅致美麗時,也感受到了非遺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