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明
摘要:挫折是一個人在正常社會工作生活中必然會碰到的一種問題,然而什么樣才是"挫折"?根據現代社會學對挫折的定義:"挫折"主要是泛指當一個人在某些具有特殊目的的實踐活動中,遇到一些無法克服或者是自以為所沒有辦法克服的障礙或者受到干擾時,使其實際的需要或者行動機會不能及時地得到充分的滿足所導致出現的一種障礙。而學前教育中對于兒童抗挫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本文旨在通過研究,了解兒童抗挫能力的發展現狀,并提出解決策略。
關鍵詞:抗挫能力;挫折;年齡差異;性別差異;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3-044
一、兒童抗挫能力的界定及現階段面臨的問題
挫折是一個人在正常社會工作生活中必然會碰到的一種問題,然而什么樣才是"挫折"?根據現代社會學對挫折的定義:"挫折"主要是泛指當一個人在某些具有特殊目的的實踐活動中,遇到一些無法克服或者是自以為所沒有辦法克服的障礙或者受到干擾時,使其實際的需要或者行動機會不能及時地得到充分的滿足所導致出現的一種障礙。
兒童抗挫能力主要是指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遭受挫折時,能夠有效地正確認識和承受挫折,并運用積極、有效的心理預防措施,調節自身的心態,戰勝困難并最終獲得成功的能力。現今一些父母和家庭對于兒童過度地保護和溺愛,只注重兒童的智力和身體健康,而忽視了對于兒童的意志品質、挫折的耐受性和排斥能力的教育、思想訓練和鍛煉等,使得有相當數量的兒童在其個體心理的發展及社會進步中存在一定沖突,這些影響因素都導致了兒童在其面臨困難和嚴峻的挫折時,或猝然不安、或知難而退。由此可見,目前兒童抗挫能力的現狀令人擔憂。
而在學前教育的階段,我們應該了解和關注每個孩子在面臨挫折的情況和表現。挫折能夠很好地培養和訓練兒童的心理承載力,并為其以后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道路。因此,教師應以培養和增強少數兒童和堅定的意志品質和自我適應能力等作為教育目的,根據兒童自身身心功能發展的變化規律和性格特點,創設有效的困境,讓兒童嘗試去正確面對、做出自我克服,從而促使其盡快經受到各種挫折、擺脫自我依賴。
二、兒童抗挫能力的年齡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兒童抗挫能力之間存在極為顯著的年歲差異。其中小班的孩子們在面臨挫折時,通常表現為哭泣、依靠性強,溝通技巧差。在父母或者成人的激勵與協助下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學習到忍耐和自己去排解一些交往領域的困難,但是獨自面對交往領域的困境時卻明顯地表現出了無法承受。他們無法對他人的想象與意圖做出客觀、公正的分析和判斷,繼而使自己產生了挫敗感。另外,兒童入園以后的許多問題需要自己親自去解決,這些新挑戰,這也決定了該階段兒童容易表現出較低的抗挫能力。
中班兒童在面臨困難和沮喪的情況下,能夠適度地接受忍耐,并且更加愿意運用所學的方法來解決困難。但對于學習及交往等領域遭受的挫敗困境還是存在一種畏懼的心理及逃避困難的行為。他們能對所熟知的事物進行簡單抽象、邏輯化的思維,并且也能增強自己對于挫折感和情境的主體性認識。同時,他們的肢體語言表達能力與人際溝通技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不再需要以哭鬧這種方式去表達他們的挫折感。
而大班孩子在生活各個領域接受到的困難和挫折都有了明顯降低,在面臨學習與交往等各個領域的困難時都能夠繼續堅持嘗試。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在這種挫折中對于情境的了解比較客觀,能夠真正認識到他們自身的意志奮斗精神的重要性。
三、兒童抗挫能力的性別差異
經過研究分析發現,兒童抗挫能力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是因為兒童階段還沒有形成穩定的性別意識。兒童的基本性別認知差異與其他基本性別概念的形成和發展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3~5歲的少年兒童還沒有完全形成穩定的基本性別意識,其基本性別的角色觀和基本性別化的行為模式并沒有明顯的分化,因此在他們面對困難時遇到了挫折情境時,兒童的心理情感反應與行為反應之間雖然有一定的性格差異,但在整體上并沒有特別顯著的差異。
四、在學前教育階段培養兒童抗挫能力的教育策略
1.學會辨識預警信號
在幼兒情緒開始爆發之前,行為和言論上都總是有著明顯的跡象,仔細地觀察兒童,在其情緒爆發前做好引導教育。
2.事先制定規則,讓兒童養成規則意識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制定良好可行的規則,并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兒童,讓兒童逐漸養成規則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克制力。
3.給予兒童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
根據學齡前兒童的年齡發展水平和特點,教師和家長必須要放慢節奏,并給予兒童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來自行琢磨出走出挫折困境的應對策略。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面對挫折的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生存的必備能力,因此在學前階段開展相關的教育活動和策略就顯得極為重要了,這決定了幼兒能否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同時幼兒老師要根據兒童的自身心理特點和其發展性教育的實際需要,在現代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導下人為地創設一種環境,讓兒童能夠面臨一定的"險境",并通過啟發或鼓勵他們通過自行摸索或者是合作來幫助他們克服挫折和困難,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逐步擺脫對父母或是教師的依賴,進而增強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陸芳 陳國鵬 . 《學齡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發展研究》 [J]. 心理科學, 2007,(5)
[2]馮江平 . 《挫折心理學》 [M]. 1991 .
[3]劉麗菊 關青 . 《家庭教育中兒童挫折教育新探(之一)》 [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6)
[4]胡韜 . 《國外主要挫折理論及其教育啟示》 [J].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