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珊
摘要:教育方式隨著社會進程不斷加速也在日益革新,既體現出不同人群對教育問題的看重,也在一定程度上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家校共育作為聯系學校與家長的重要平臺,通過雙方緊密結合的聯系,不僅可以發揮雙重的教育作用,也使學生可以參與學習與生活的過程中,受到更好的引導與教育。為了使認知規律、行為品德以及學習習慣,正處于培養初期的小學生健康成長,應重視家校共育平臺的積極構建,才能落實素質教育觀點的同時,發揮小學教育意義。
關鍵詞:小學教育階段;家校共育;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3-212
引言
教育最終目的是希望幫助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具備相應的道德品質、健康的心理狀態、正確的價值理念以及完善的人格。所以作為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單純依靠學校教育遠遠不夠,只有多方力量一起發力,才能更好體現教育價值。家庭與學校是伴隨學生成長的重要參加者,通過家校共育理念的尊重,不僅可以使雙方更好發揮教育作用,也在相輔相成中建立更加健康的成長環境,進而達到既傳授知識,又建立正確價值理念的目的。
1家校共育教育特點
1.1目標一致
由于學校和家長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定位的教育角色不同,所以各自的教育內容也有所差異,但相同的目標則是都希望幫助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有效學習并健康成長。學校教育是由國家制定,幫助學生在系統的文化課程中積累知識、鍛煉學習能力以及強化思想品德,成長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而家庭教育則主要希望通過良好生活環境的構建,引導學生既樹立正確價值理念,也能養成良好積極的陽光心態。所以,家長與學校的共同教育目標,雖然各自的切入點與方法有很大不同,但目的都是希望學生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才。所以家校共育教育理念的推行,不僅更加符合素質教育要求,也在雙方通力合作下,確定明確的人才培育目標,使小學生既能滿足學習需要,也在教師與家長的陪伴與引導下更好成長。
1.2成效顯著
新時代的來臨,使我國人才培育方向更加明確,不僅要通過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培養出符合文明社會發展進程的四有人才,也使學生可以自覺規范行為意識、明確社會責任以及踐行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主動擔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重任。小學階段是學生初次參與校園學習活動的基礎時期,家校共育工作的進行,既能夠在學校與家長的有效溝通中,緩解學生初次參與集體學習活動的不適感,也能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聯系的過程中,既使學生系統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又能在生活的細枝末節中接受家長的正確引導。這種高質量融合的共育理念,不僅可以取得有效的教育效果,也在教師和家長的及時溝通中,更好設計完善的培育計劃,充分尊重學生認知規律與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家校共育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下全面發展。
2家校共育工作有序在開展面臨的阻礙
文明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教育成為不同國家首要關注的重點問題。在素質教育改革工作不斷推行的基礎下,如何探尋更好的教育觀點,則成為不同教育階段共同研究的問題。雖然家校共育理念受到了多方關注,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學校與家長間關系的疏遠,使共育觀念無法形成良好的共識。不少教師認為教育學生是自身的工作職責,家長由于對教學環節的認知匱乏,通過家校共育工作的開展,不僅會增加工作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阻礙,使雙方在難以形成共識的基礎上,無法發揮家校共育的教育價值。
3小學家校共育順利進行的具體途徑
3.1優化共育方式
家校共育理念提出的宗旨,是希望教師和家長能夠在共同協作下,使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都可以受到正確引導,從而自覺發揮個性發展、規范行為意識、健全人格以及明確學習方向的同時,使教育工作發揮真正意義。這就需要通過對共育方式的優化,使教師與家長都能發揮自身在教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在平等合作關系中,為雙方建立更好的溝通平臺。學校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家校溝通群、家長委員會等方式的使用,定期向家長推送學校的管理體制與相關教育內容。而家長則需要將學生在參與家庭生活中的表現,以及存在的問題及時在溝通群或以郵件的方式反饋給教師,方便教師從多角度出發,對學生的學習狀態與行為意識進行了解,并與家長進行積極溝通,在相互間共同合作中制定明確的教育引導計劃。
3.2建立共同學習渠道
隨著教育改革工作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教師習慣使用新式的教育觀念完成授課工作。但由于家長接受新教育思想的途徑較少,有時很難對教師的教育工作進行支持。所以學校也需要重視對家長教育觀點的革新,通過定期舉辦交流會與協商會的方式,邀請教師與家長共同參與學習活動。在新教育理念的幫助下,可以在相互探討中,尋找更好的家校共育方法,希望在新穎的教育觀點下,使教育內容符合小學生認知規律。通過對共同學習渠道的建立,可以很好加強教師與家長聯系,也在雙方相互了解與共同努力中,可以積極為學生建立良好的成長環境,進而發揮新教育理念教育內涵的同時,使學生在良好環境中自覺激發學習熱情與明確發展方向。
3.3明確各自教育職責
家校共育強調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協作,為學生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和家長仍需要加強對自身教育職責的明確,才能更好推進共育教育工作的有序進行。學校教育是幫助學生系統學習知識的重要場所,只有通過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才能幫助學生強化學習能力、完善知識結構框架以及規范行為意識。所以學校教育作為家校共育的主要內容,需要教師明確自身教育職責,不能將本屬于自身的教育責任推給家長,而是要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明確家庭教育的輔助地位,在與家長的積極溝通中,強化共育工作的教育價值。家長則應配合好教師的工作,不能越俎代庖的對教師開展教育工作進行干預,而是要發揮自身的輔助職責,能夠積極將學生當前的生活狀態與遇到困難反饋給教師,在雙方的共同協商下尋找更好教育方法。通過雙方各自教育職責的明確,既能夠在相互配合下發揮家校共育的教育價值,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教育實效性使學生全面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落后的教育觀念已經不再滿足時代發展的不斷要求,只有尋找更好的教育途徑,才能使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健康成長。通過家校共育理念的引導,學校與家長能夠在相同的教育目標下通力合作,在加深彼此間關系與溝通頻率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學習規律、行為意識以及心理特點,在相互研討中制定更加明確的教育方案。這樣既能發揮家校共育教育意義,也使學生在多種教育力量的引導下,自覺成長為健康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陸耀成.構建“家校立交橋”,培植共育新生態——家校共育工作的探索與嘗試 [J].華夏教師. 2019(16)
[2] 任漢芹.淺談家校共育中班主任如何與家長成為合作伙伴 [J]. 亞太教育.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