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兵
摘要: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學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從小就開始。所以,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有必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為基礎,不斷探索并創新數學教學的形式和方法,并發展學生的創新技能,逐漸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創新能力;小學數學教學;應用與發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23-419
對于小學生來說,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是學生成長的有力體現。由于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他們的各種能力都處于成長階段,這個階段的能力發展比知識教授更重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許多教師致力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達到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方法。筆者在本文提出了以下幾點有效的方法,希望可以為其他教師提供相應的借鑒與參考。
一、發展學生創新能力需要遵循的原則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某些方法并遵循一些原則,才能達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預期目標。
1.教學靈活性原則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教育領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各種新的教學方法不斷涌現,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想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他們需要靈活地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激發他們對數學課程的興趣。只有遵循靈活的教學原則,才能逐漸打開學生的個人思維,使其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的建構和思考,這也是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
2.循序漸進的原則
教師必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認識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這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教師需要了解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時不應太急躁,而應真正認識到這一點,耐心地指導學生,并積極引入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以保證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小學生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大膽創新,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或自主開發一套新的教學方法,逐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他們的創新技能。
3.遵守新的課程標準
新的課程標準指明了基礎教育的方向。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積極執行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教學要求,以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通過遵循先進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教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1.營造創新氛圍,提高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習興趣并培養創新意識。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造盡可能多的創新氛圍,確保學生有時間思考,給他們更多獨立和自由的機會,讓他們去想象和敞開心扉;鼓勵學生動腦子思考、發現問題和做出假設,自己嘗試進行檢查和總結。
例如,在小學數學課本的第11本書中,在教學“比例應用”時,引導學生計算玉米與大豆面積比為3:2,學生可以繼續掌握3:2的概念,并為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問學生:你對這種關系有何看法?”學生回答:玉米種植的面積大豆種植的面積之比是3:2,玉米種植的面積更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敢于嘗試,并且教師始終處在“指導”位置。即使學生有一些錯誤,也希望學生感受到師生的平等、民主與合作,積極參與并敢于嘗試,形成廣闊的思維空間,提出靈活的選擇思想,并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同時,在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要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意識。在教授“提取梯形公式'”時,學生想知道如何計算梯形形狀的面積。開啟思維后,老師不會機械地進行解釋,而是指導學生切開兩個梯形的硬紙板(要求兩者完全相同。梯形形狀)。學生被剪下后,老師問:看看哪個小組可以用他們的紙板把他們變成學習的模式。學生開始形成(一些小組使用完全相同的梯形形成平行四邊形;有些小組使用兩個完全相同的矩形梯形形成矩形)。當學生談論自己的拼接方法時,老師問道:“組合圖形的底邊、高度和面積與一個梯形的底邊、高度和面積的比率是多少?根據他們之間的關系,你可以得到計算梯形面積的公式嗎?這樣學生很快就得到了計算梯形面積的公式。這種指導學生獨立行動和探索的方法對于鍛煉創新思維很有幫助。學生以不同的感覺參與學習過程,學生充滿興趣,并進行獨立的思考活動,可以發展思維,可以訓練學生觀察、思考和協作能力。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認真思考,敢于提出問題,為學生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氛圍,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問題,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并提出更多理由,提出問題并表達新觀點。
2.鼓勵模擬實踐和模擬創新
現代教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心理的發展有兩個互動過程。一方面,有感覺、知覺、思維和智慧的過程,另一方面,有感覺、情感、意志和品格的過程。情感過程與智力活動是分不開的,以前的教學只集中于前者,而后者則被忽略了。因此,教師必須首先建立正確的教學方法。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素質水平決定了教育的成敗。創新能力的發展是教師的一種主觀行為,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教育采取公正的方法,教師就不可能通過教學,尤其是通過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來實現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前提。教師應充分了解創新能力對人才的重要性,并將努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目標;教師應始終保持樂觀開朗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學習;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擺脫以往的思維定式,盡可能地從更多方面來思考問題,從而產生新的不同的觀點。此外,還要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輕松歡快的環境中,展開實踐和創新技能,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又能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掌握數學學習的關鍵技能,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創新實踐能力,最終優化數學教學的效果。
此外,僅從教科書中很難掌握許多有趣的規律和數學問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必要結合教科書的內容,適當的開展課外數學活動,鞏固書本知識,增加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豐富的課外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雖然模仿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它確實包含創新元素。低年級的小學生模仿能力尤其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進行合理、靈活的模仿,避免機械模仿,并讓學生進行創新。
例如,在“減法”教學中,教師引入了以下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方法。首先,創建一個童話情境“猴子賣桃子”:猴子有4個桃子,而賣給小兔1個桃子,還有多少個?允許學生制定公式,然后讓學生模仿和講話并將公式放在一起。一些學生說:“猴子里有四個桃子,賣了兩個桃子給小兔子,還有幾個?”一些學生說:“猴子有四個桃子,賣了四個桃子給小兔子,還有幾個?”其他學生說:“猴子中有4個桃子,賣了三個桃子給小兔子,還有多少個桃子?”所有這些對學生的模仿不是靠自己生存嗎?他們都是創新的嗎?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種小小的創新不只是創新的體現嗎?這種模仿練習不僅鞏固了舊知識,而且還學習了新知識,同時點燃了學生創新的火花。
總而言之,數學教學是一門藝術,是教師靈活使用教材的藝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們需要運用素質教育的理念,創造性地組織活動,為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和創新的機會,指導學生獨立探索,傾向于創新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顧宣松.探究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J].考試周刊,2021(02):61-62.
[2]朱亞軍.創新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研究[J].小學生(下旬刊),2021(01):62.
[3]陳澤木.小議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0(3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