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旭 汪為
摘要:在我國建筑項目逐漸增多、規模開始擴大的背景下,混凝土澆筑施工技術應用的頻率出現了上升趨勢。為了達到良好的建設目標,工程團隊需要深入研究混凝土澆筑技術的基礎概念,并明確其技術分類與應用方式,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不良問題,影響后續的建設效果。同時,還應當注重混凝土澆筑技術的前期準備環節,使其能夠達到最佳應用質量,為后續的工程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深入研究這些內容,能夠為施工團隊提供重要的參考,有利于建筑工程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建筑施工;混凝土澆筑;技術分析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在這種背景下,建筑施工項目的數量也出現了增多的趨勢。為了達到最佳建設效率與質量,工程團隊需要應用混凝土澆筑技術進行施工。因此,需要針對這一技術的應用形式進行深入研究,明確相關概念,并剖析技術細節,盡可能達到良好的施工效果。本文首先分析混凝土澆筑技術的基礎概念,隨后闡述技術分類與影響條件因素,最后深入研究前期準備工作與流程細節,并提出需要注意的技術要點,以供參考。
1 混凝土澆筑技術的基礎概念
混凝土屬于一種混合攪拌材料,其主要由水、水泥、砂石材料以及外加摻和劑組成。在進行配置的過程中,需要按照對應的比例進行混合攪拌,使其能夠達到建筑構件的需求,實現良好的處理目標。混凝土屬于工程的主要材料之一,其需要進行澆筑才能夠達到應用效果。因此,工程團隊需要掌握對應的澆筑技術,避免出現不良問題,影響后續的工程質量。與其他材料相比,混凝土成分來源較為廣泛、制造成本低,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小,能夠達到優秀的隔熱與耐壓效果,因此其在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2 建筑施工所應用的混凝土澆筑技術分類
2.1 全面分層技術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全面分層技術類型屬于混凝土澆筑的常用方法之一。這一過程需要完成首層澆筑后,在凝樁結束之前展開第二層的澆筑。通過順序開展的方式,完成混凝土的澆筑處理。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提高整體結構的穩定性,使建筑應用安全能夠得到良好的保障。在利用這一技術進行澆筑的過程中,工程人員需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結構,并從短邊區域開展,順長邊方向完成澆筑環節。部分情況下,也可以從中段區域向兩邊開展,工程團隊需要根據現場條件,判斷采取的澆筑方向,盡可能實現最佳效果。
2.2 分段分層技術
分段分層澆筑方式也屬于較為常用的類型之一,通常情況下其需要應用在施工面積較為龐大的建筑項目中。如果整體澆筑強度需求較高,運輸能力無法滿足混凝土的處理規模,便可以采用分段分層澆筑技術。工程團隊需要首先劃分目標區域,并按照基礎順序展開澆筑環節。隨后,在澆筑過程中需要按照底層澆筑結束后、凝樁完成前開展第二層的順序,進行后續的澆筑施工。這一技術基于全面分層澆筑方案,整體適用范圍傾向于厚度較小、體積較為龐大的工程。建設團隊需要注重現場條件,選擇合適的策略進行處理。
2.3 余面分層技術
余面分層澆筑技術主要針對結構長度大于厚度的混凝土結構,其需要在施工過程中進行一次性澆筑,使其形成自然斜面,達到良好的處理目標。通常情況下,結構長度超過厚度三倍的情況下,可以應用余面分層技術進行建設。針對坡度的控制需要保持在1:3的狀態,并使振搗工作能夠從底部區域開始進行。通過逐漸向上移動的方式,達到良好的振搗目標,為后續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 影響混凝土澆筑效果的條件因素
3.1 水灰比與水泥強度狀態
建筑施工進行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水灰比與水泥的強度對整體處理效果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混凝土的強度狀態與水泥石、水泥、粘結力等數據存在正比關系,而水灰比的配置合理程度直接影響混凝土的承力效果。在水泥強度處于同等狀態時,水灰比與水泥石的強度會形成反比關系。如果水灰比較低,混凝土的空氣接觸面積便會擴大,導致內部空隙增多,降低基礎強度。
3.2 攪拌流程
混凝土攪拌的過程對澆筑效果也存在較為顯著的影響,如果沒有均勻攪拌效果或計量準確程度不足,便會削弱后續的澆筑質量。因此,為了保證混凝土的澆筑強度與抗壓能力,需要深入優化攪拌的方式與水灰平衡性,盡可能降低出現問題的概率,達到較好的施工目標。
3.3 澆筑連續性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如果發生了間斷問題,便會導致后續應用的質量下降。常規情況下,工程團隊需要確保混凝土澆筑能夠一次完成,避免發生間斷現象。如果受到客觀因素的限制必須中斷澆筑流程,則應當盡可能降低間斷時間,避免出現質量問題影響后續的結構穩定性。
3.4 養護效果
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需要采取適當的養護措施,降低出現問題的概率。養護的質量對混凝土澆筑的可靠性存在著較為關鍵的影響,如果沒有進行合理的養護操作,便有可能導致后期出現結構裂縫、穩定性下降,甚至坍塌等問題,不利于建筑質量的提升。
4 建筑施工進行混凝土澆筑的流程細節
4.1 基礎澆筑
在建筑施工應用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基礎澆筑的方式與流程。工程團隊可以從條形、大體積、階梯狀三種基礎施工方案中選擇合適的類型進行操作,確保建筑質量能夠達到優秀標準。條形基礎施工需要在木板的兩側進行標記,并采取分層或分段的澆筑策略,針對各個基礎層段進行施工。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層段之間的澆筑距離,避免出現意外問題,影響建筑的應用質量。采取大體積施工方案則需要保證混凝土材料的基礎整體性,并在澆筑過程中按照對應的要求進行緊密處理。通過這種方式,降低縫隙出現的概率。同時,如果無法保證一次性澆筑,則需要首先設置基礎,隨后再開展后續的施工。在階梯狀施工過程中,應當根據建筑本身的臺階狀態,進行對應的設置。工程團隊需要注重澆筑流程內避免出現縫隙問題,提高階梯狀澆筑施工效果,達到理想的建設目標。
4.2 剪力墻澆筑
在建筑澆筑施工過程中,需要針對剪力墻部分進行處理。工程團隊可以選擇流水線或長條形的方案進行澆筑,盡可能達到良好的施工效果,降低后續出現問題的概率。在澆筑過程中,需要首先在剪力墻地面區域進行施工,隨后再開展墻體的澆筑環節。工程管理人員需要控制澆筑的基礎厚度,并在后期階段應用有效的處理方案,降低出現縫隙的概率。同時,在門洞或窗口區域進行澆筑時,應當保證基礎施工流程處于連續狀態,避免中斷,影響澆筑的質量效果。針對接口位置,工程團隊需要采取加強措施,提高混凝土振搗的基礎強度,實現良好的密合效果。此外,在墻體孔洞澆筑的過程中,應當確保周邊區域與孔洞位置的混凝土高度處于同一水平線,并使墻柱、外墻、內墻的接口能夠在澆筑過程中達到同時完成的效果,進一步強化基礎施工質量,避免出現相關問題,影響結構穩定性。振搗過程中,棒體需要與洞口保持20cm以上的距離,并注意控制基礎力度級別,避免損壞混凝土結構。通過這些方式,能夠顯著提高剪力墻澆筑的效果,實現良好的施工目標。
4.3 鋼筋澆筑位置
為了達到最佳澆筑質量,工程團隊需要確保鋼筋處于正常位置,避免出現偏移問題。如果發現偏移現象,則需要立即采取對應的處理措施,避免其影響建筑結構的基礎穩定性。通常情況下,建筑主梁部分應用的鋼筋數量較多,其整體擺放規劃較為密集,體積較大,對混凝土澆筑施工提出了一定程度的挑戰。為了達到良好的處理效果,工程團隊應當明確鋼筋的結構狀態,并采取合理的處理措施,降低其產生的負面影響,達到最佳澆筑效果,實現良好的建設目標。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建筑施工應用混凝土澆筑技術時,工程團隊需要采取合適的方案,盡可能提高整體澆筑效果,降低出現問題的概率,為后續的建筑施工創設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劉巖.淺析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澆筑技術[J].科學與財富,2019(23):283.
[2]應海良.淺析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澆筑技術[J].工程技術(文摘版)·建筑,2016(3):255.
浙江杰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