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飛燕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和行為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對他們的言行進行良性引導,有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引導學生養成正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此,本文也將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為切入點,從社會資源應用的角度出發,分析社會資源的主要內容,并探討社會資源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整合方法,希望能夠給相關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和啟示,進一步激發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社會資源;小學生成長;道德與法治教學;整合與應用方法
引言
在素質化教育和法制建設不斷結合的大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學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逐漸滲透到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不僅包含了品行的引導,更是牽涉到學生意志力和法律意識的發展,涵蓋了大部分的良好行為習慣,能夠支撐學生的終身成長。但不可否認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涉及的面是尤為廣闊的,所以教師也不能只是把視野集中在教材上,而是要積極搜集社會資源,作為課堂的補充材料。
一、分析社會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主要內容
在群體活動與日常往來的影響下,人類個體也逐漸顯露出了社會性的特征,而這一特征也恰好印證了社會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個體是社會組成的基本單位,兩者的生存和發展都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人類在創造社會歷史,社會也在為人類提供不同的資源和素材。也正是因為如此,那些在社會上發生的真實事件和案例,才可以給人類個體以深刻的觸動和影響,甚至能夠直接抵達心靈。所以,社會資源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結合,也是順應人類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已經對社會資源的應用作出了一系列的論述,要求教師要利用社會與課程兩種資源,推動知識傳授活動的有序開展,例如傳統文化的介紹,革命傳統,以及法制和文化教育等等。在知識學習的領域內,社會資源主要指的是各種現代化機構和組織具有狹義性的特點。而文章所提及的社會資源,不僅僅包括基本的主客觀活動單位,更是涉及到不同類型的社會現象,以及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場所和人物等等。例如,在學習與我們的班級有關知識的時,教材就通過運動會和班級值日的模塊,凸顯出了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價值,而這些教材上出現的素材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另外,在整合信息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參考一些反面典型案例,總結出日常生活中不禮貌或者是錯誤的行為,來引導學生約束自己的思維,懂得遵守法律。亦或者,教師也可以用部分地區發生的熱點事件警醒學生,注意人身安全,或者是注重維護法律的權威。
二、分析社會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解讀教材主題
教材是引導師生開展各種探究活動的先導,也包含了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源,教師要想真正發揮出社會資源的力量和價值,就要保證資源的滲透,能夠切合教材的主題,要認真研讀教材的目標,挖出重難點知識,并結合學生的基本學情和發展特點,把抽象理論以具象的形式展現出來,拉近學生和知識之間的距離,讓學生以更加輕松的狀態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感受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涵,從不同的故事中品味精神,提煉元素。例如,現行的道德與法治教材,本身就包括前言,目錄,單元導語,單元主題等各個模塊,涉及到多姿多彩的童話故事,課后延伸,資料介紹,課后練習等零碎部件,這些都能夠成為教師深度解讀的切入點,教師可以從以上這些基本的模塊出發,明確課堂的重點和主線[1]。
2.社會資源與教材的整合
從上文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社會資源在形式上可以包括硬性和軟性兩個方面,但從表達方式上也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個層次。例如,那些學生可以親眼感受到,親身接觸到的內容,就是顯性資源,而那些學生不能近距離感受到的精神就是隱性信息。在這里,教師應當先整合教材上的內容,要活靈活現的表達教材的中心主旨,針對特定的故事作出適當的延伸和拓展,幫助學生集中課堂注意力和思維。近些年,來無論是人教版還是統編版教材,都在內容的設計上增添了許多圖畫,文字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那么教師就更能趁熱打鐵,從這些形象說明入手,對小故事進行進一步的補充,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在趣味學習中感受到法治精神與道德素養。在整合社會資源的時候,教師要積極搜集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提高真實事件引入的比例,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在社會實踐中的價值和作用。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模擬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踐行道德行為,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而且,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都是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有效方法,可以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充實學生的感官體驗[2]。
3.推動學生自主實踐
從建構主義理論的角度來看,知識的內化本身就依賴學生自主思維的發展,課堂教學也反映了生生互動的過程。而學生又是思維意識獨立發展的個體,所以他們的認知能力是存在區別和差異的。再加上,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她們的性格活潑好動,對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自主探究,選擇切合實際的社會熱點,組織班里的學生展開分析和論述,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解讀社會現象,及時抒發情感和觀點,這樣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辯證思維。例如,在開展與班級值日生相關的活動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列舉出班級值日中的突發事件,然后讓學生根據不同的事件作出相對的反應。
4.與社會相連接
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就與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教師也不能將之束之高閣,而是要讓學生與社會產生密切的聯系,引導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具體來講,教師可以把道德與法治教學同社會實踐相連。例如,在學習與國慶節有關知識的時候,由于這一章節的重點在于愛國教育,所以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調查那些平凡的人是如何在崗位上踐行愛國主義精神的。
結束語
總的來說,社會資源的外延和內涵都尤為深刻,能夠大大充實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和信息,所以教師也需要在未來繼續努力,深度挖掘。本文通過主題的確定,資源的交叉滲透,自主探究,社會聯系這幾個角度,論述了社會資源的應用方法,充分結合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本內容,尊重了學生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具有理論上的合理性與時間上的可行性,能夠作為教師的參考依據。在未來,教師也應當進一步完善學生的道德和法制認知,實現知行統一。
參考文獻:
[1] 顏肇鵬. 社會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整合與應用[J]. 新教師,2019(7):69-70.
[2] 朱微. 繪本資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小學時代,2020(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