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妮 那海峰
摘要:在對于產品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上,學界普遍認為,與之緊密聯系的是外部需求環境的發展。據此,本文指出,產品設計與環境的適應與其自身獨特的進路與表達方式。
關鍵詞:設計;環境;表達方式
一、引言
當一個產品能夠成為被廣大消費者所接受的商品時,除了本身的功能性與性能,還要具有對環境的適應性和使用時的可靠性,并為之反饋、改進。
二、“產品設計”的發展與環境影響:
1.誕生的源頭:
產品設計產生的源頭有兩個條件,一是批量生產、二是市場競爭。通過產品的多樣性,產品設計對現代社會人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環境對產品提供反饋,構成了一種廣泛的物質文化,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任何產品都會在一定的環境中,并在該環境條件下使用、運輸和儲存。必然無法擺脫環境的影響,因此如果要設計出一款環境適應性好的產品,首先要做的是調研環境。為了滿足產品環境的需求,產品開發將更具有方向性。
2.發展的進程:
在產品設計發展的進程中,繼承和變革這兩個孿生的主題一直在以不同形式交替出現,人類設計活動的進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萌芽階段、手工藝設計階段和工業設計階段,而工業產品設計產生的源頭就是人類身處的環境,在遠祖時代,生存設計是設計的一個起源,人們受到惡劣環境的影響,洪水嚴寒等自然災害的威脅。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開始了產品設計工作。而這種設計的質量決定了設計者的生死。例如,澳大利亞土著人使用的飛鏢,或格陵蘭人使用的木筏,雖然設計非常簡單,但在實際應用中非常有效,滿足了生存的需要。
一旦最基本、處在眼前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其他的需求也會隨著環境的改變不停涌現。原有的產品也會以一種更加先進的方式進行改造加工,來滿足更高級別的需求。起初,人們的需求是溫飽。隨著糧食廣泛播種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溫飽問題解決了,追求更加舒適的生活欲望就會油然而生。正是因為這樣,設計便從保障生存發展成使生活更加舒適,人類才會從設計的萌芽階段發展到手工藝階段。
工業革命是一種生產關系的革命,機器生產、勞動分工迫使社會化大生產機制的誕生。隨著商品的發展,它也對產品的生產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工業產品設計在一戰和二戰期間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并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傳播,二戰后,由于生產環境的需求,產品的設計與生產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緊密結合,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當今21世紀,互聯網的普及與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可持續的設計思想傳播,對產品設計發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產品設計已經進入了一個基于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新時代。以服務性設計、商業模式為中心得設計為核心,設計生態開始形成并發展。
3.當代環境下的產品設計: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計算機、互聯網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大數據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種變化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也對人類社會、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產品設計的關系是非常密切和廣泛的。計算機技術改變了工業產品設計的技術、手段和方式。對于設計師來說,設計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會影響到他們的設計理念、觀念、思維方式和變化。例如計算機的出現,帶來了之前從未有過的功能,緊接著人類利用其豐富的功能進行設計活動。例如北京小米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在多位創始人中,有兩位畢業于工業產品設計專業。在不到八年極短的時間里,打造了小米路由器、手機和智能電視、AI互動產品等等系列產品;同時生產出了更多的功能性產品。高新技術的服務模式同時將產品設計技術商品化,正是由于高品質的工業產品設計,經過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已經成為尋常百姓家中的家用產品,在當今潮流潮流下,產品的外觀也更加豐富多彩、多樣化。當代產品設計也從更大的需求上著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產品設計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帶動了工業產品設計的進一步發展。
三、結論
21世紀的中國工業設計迅速從關注產品本身拓展到環境服務設計、商業模式設計和企業設計生態。這一切改變都是因為環境的發展與產品功能的反饋與革新。工業產品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處在商業競爭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各方面考慮的問題也更加全面,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要求。中國工業產品設計經過了創新,提升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可持續發展主題在進入21世紀后得到了廣泛的共識,為改變人們的生活品質做出貢獻,設計師們積極努力去尋求新的設計理念和模式,并以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為前提。由此可見,環境與產品設計的相互作用是無限循環的,產品在環境的改變下繼承與變革。
致謝:
產品設計的演變反映了社會的不同歷史時期環境的特點,21世紀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世紀,相信我們所處的環境能夠給產品設計領域帶來更大的創新探索價值??沙掷m發展產品設計將會以更豐富的形式被創造。
參考文獻:
[1]工業設計史/何人可主編.-- 5版.--北京 :高校教育出版社,2019.1(2020.12重?。?/p>
作者簡介:宋美妮,女,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
那海峰(通訊作者),男,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