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航
摘要:文物古建筑具有鮮明的歷史性、藝術性與科學性,但由于此類建筑物或構筑物的性質復雜,火災危險性也比較強。本文就文物古建筑的火災危險性進行闡述,進一步探究文物古建筑的火災防控策略,旨在對文物古建筑實施妥善保護,促進其價值的最大化發揮。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火災防控;策略
文物是一種遺物或遺跡,具有歷史性和科學價值,文物古建筑就是指一種獨特的建筑物或構筑物,比如宮殿、鈴木、街道、佛塔、橋梁等。文物古建筑的藝術價值鮮明,但其大多為木質或磚木結構,耐火性不足,極易遭到火災侵害,因此新時期下必須要重視文物古建筑的妥善保護。
一、文物古建筑的火災危險性
(一)火災荷載巨大,極易造成火燒連營。
文物古建筑建造以木質材料為主,木材作為主要承重構件,建筑耐火性能極差,部分文物古建筑需要懸掛纖維織物以達到裝飾效果,此外也擺放著較多的木質雕塑及家具等。此外古民居建筑中經商或居住場所中的商品、電器設備等也大多為可燃材質,這就使得火災荷載的砝碼明顯加大。而我國文物古建筑大多為三、四級耐火等級的建筑耐火性能極差,加之受當時的建筑藝術局限性的影響,有些建筑緊密相連,既沒有防火分區,又沒有消防通道,基本上毗連成片,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距離。如果一處著火,一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撲救,毗連的古建筑,很快就會出現大面積燃燒的局面。
(二)燃燒條件良好
文物古建筑的燃燒條件良好,這與其用料、結構、風化程度等密切相關。木質材料的文物古建筑的抗火災能力不足,縱橫交錯的形式下利于燃燒。隨著時間的推移,古建筑長期風化松散,含水量低,也就具備了良好燃燒的條件,建筑內經常有其他懸掛可燃物,如字畫、垂幃等物品,燃燒條件都很好。此外,對于文物古建筑又不宜施展破拆手段,使得消防隊員很難進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撲救難度。
(三)消防施救困難
大多文物古建筑與城鎮距離較遠,交通不夠便利,道路寬度不足,消防車抵達現場的及時性不足,火災防控效果不理想。加之文物建筑周圍沒有消防水源或距離水源很遠,文物古建筑中消防水源、自動滅火設施不夠充足,一旦火災發生則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
(四)引發因素多
其一,用火用電用油不謹慎。比如使用明火照明、做飯、燒鍋爐等,不謹慎、違規使用電器設備等,加之文物古建筑內使用香燭供神、焚香、燒紙祈福等情況突出,稍有不慎均會引發火災。
其二,煙花爆竹燃放不謹慎。民俗節日等活動中,煙花爆竹燃放控制不到位,引發火災危險。
其三,防雷設施不到位。部分文物古建筑有著較大的體量,位置偏僻,地勢較高,遭到雷擊的風險較大。部分古建筑缺乏避雷設施,周圍樹木多且高大,木質干燥,雷擊條件下極易誘發火災。
二、文物古建筑的火災防控策略
抓好文物古建的防火安全管理,重心一定是在“防”上,采取措施消除各種火災隱患,才能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一)硬件改善
首先,強化建筑構件的耐火性能。文物古建筑火災防控方面,應明確建筑具體耐火等級,實施修繕或改造的過程中,應制定合理計劃,明確具體處理步驟,選擇不燃材料,對木質構件進行替換,促進古建筑耐火等級的提升,整體抗火性能也得到明顯提升。
其次,增加自動消防設施。在明確文物古建筑結構特點、使用性質等的基礎上,可增加自動消防設施,比如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等,保證火災發現與控制的及時性。
再次,完善防雷設施。在明確文物古建筑的所處環境與位置的基礎上,應合理應用防雷設施,比如避雷針、避雷帶、避雷線等,對雷擊起火問題加以科學防范。
第四,改善防火間距與消防車通道。縱觀文物古建筑,彼此之間距離較小,并不符合現代建筑防火間距標準。為保證火災防控效果,應從墻體材料、門窗、開口率等方面入手加以改善,確保達到防火間距要求。外部環境改造方面,可設置消防車通道,以滿足消防車通行需求。
最后,配置針對性消防車輛。若道路條件無法滿足大型消防車通行需求,政府、消防部門及管理單位應立足實際對輕便型消防車輛加以配置,保證其通行能力較強。對于復雜地帶來說,若機動車輛無法達到,則應配備便攜式滅火設備,比如手抬消防泵等,以確保火情發生時能夠保證抵達火場的時效性,火勢也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二)軟件改善
首先,建立消防安全組織。從規模大小、與城市距離、價值高低等因素出發,就文物古建筑開展綜合分析,立足實際組建專職消防隊,對文物古建筑及周圍地區實施保護,確保消防安全。若地區條件受限,應建立專職或兼職消防隊,確保安全保衛任務得到有效承擔。
其次,完善消防安全制度。結合文物古建筑單位現實情況出發,明確火災防控實際,就消防安全制度加以制定和完善,包括消防安全檢查巡查制度、消防宣傳教育培訓制度、火災隱患整改制度等,以相關規定為依據,全面落實安全管理。
再次,落實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文物古建筑大多為旅游景點,這就需要通過多種形式來落實消防宣傳和引導,以促進安全目標的實現。應將消防安全注意事項寫入門票須知中,導游做出提醒,告知消防安全注意事項。
第四,開展滅火預案與應急疏散演練。文物古建筑單位可定期組織開展滅火預案與應急疏散演練,以強化全體人員的安全意識,促使其掌握應對措施與逃生方法。
最后,落實值班巡查。文物古建筑單位應加強晝夜巡邏,對人防與技防等手段加以恰當運用,對用火情況、電氣設備、線路情況等進行嚴格檢查,對火源、電源進行重點檢查。夏季應注意雷電防范,節日大力管控煙花爆竹燃放,通過此種方式確保消防安全監控的嚴密化。
三、結束語
文物古建筑具有一定復雜性,耐火性不足,存在極大的安全風險。為確保文物古建筑得到妥善保護,應客觀分析其火災危險性,對多種手段加以協調應用,就消防安全制度加以積極完善,強化消防安全措施,對文物古建筑事故加以科學預防,以促進文物古建筑使用價值的發揮,真正展現祖先智慧,從而造福于后代。
參考文獻:
[1]陳娟娟.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J]. 今日消防,2020,v.5;No.48(05):83-84.
[2]劉石明. 關于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思考[J]. 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6):2.
[3]楊琳琳.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現狀淺析[J]. 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9,000(007):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