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臻 肖密
摘要:通過水稻種植能夠為我國提供安全的糧食,對農業發展體系的優化意義十分重大。我國在大面積種植水稻的同時,實現了對水稻種植技術的創新,通過對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對水稻產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栽培技術和農業技術的要點和推廣策略,為農業發展提出了科學的建議,以此來幫助我國解決水稻種植問題,使農業技術的推廣能夠更加有效。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要點;農業技術;推廣分析
一、水稻栽培技術要點
水稻屬于禾本科植物的一種,適合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生存,采用科學的技術進行栽培能夠生產出更高產量的水稻,因此必須要推廣好農業技術。水稻栽培技術涉及到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品種選擇
水稻品種是否優質,關系著水稻是否能夠得到高質量的種植。因此,在選取水稻品種時,需要結合適地性原則,以當地的實際環境為依據,來選擇與當地生長環境相符的水稻。衡東縣落實示范種植面積200畝,品種為甬優4149、深兩優5814、兩優389、盧優9803;首先,需要結合因地制宜的原則來選擇水稻品種,結合歷史種植經驗,對具有良好適地性的水稻品種進行科學的選擇。其次,需要結合差異性原則來選擇水稻品種,從特點和限制因素方面,對種子進行充分的考慮,結合土地、氣候以及環境等因素給水稻種植帶來的影響,來對水稻品種進行選擇。
(二)育苗
“苗壯半收成”體現出了農作物在整個生長期間都會受到育苗環節的影響,培育幼苗就是育苗,最初指的是在特定環境下培育幼苗,例如苗圃以及溫床等,然后再栽種到土地里,苗齡達2.5—3葉,苗高15厘米左右進行移栽。移栽規格為4寸*9寸(統一規格),畝插1.6萬蔸以上。聘用具有耐心和該技術水平的育苗人員,在進行詳細操作時,需要關注的問題如下:首先需要學會如何篩選種子,保證種子不會出現腐敗和變質現象,也不會存在雜質,篩選出質量較高的備用水稻種子。其次需要晾曬種子,通過該環節能夠保證酶在種子內的活性,能夠使更多的種子得到良好的成活。最后通過藥劑拌種環節,能夠使種子能夠具有更強的抗逆性,保證幼苗期不會有病蟲害的出現。
(三)插秧與整地準備
準備工作能夠為水稻的高效種植提供前提保障,所以,在種植水稻之前,需要進行整地和插秧等,第一是在平整土地中深入,在種植水稻前需要做好土地深耕,這樣,能夠加速水稻對土壤水分的吸收。第二是避免土壤板結現象,需要對土壤厚度進行深入探測,以此來保證充足的養分供給。最后需要對幼苗栽植深度予以重視,避免過深或過錢的栽植幼苗,以此來保證幼苗能夠獲得充足的養分。
(四)施肥與灌溉
首先,在作物生長期間通過施肥能夠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然而我國需要注意科學施肥,并不是施肥量越大越好,而是需要考慮水稻種植區是否具有合理的土壤成分,通過對土壤的檢測來確定需要供給多少肥力,然后通過合理的施肥能夠使水稻得到更好的生長和發育。例如大田每667㎡施40%復合肥(18-12-10)50kg作基肥,5月2日在追肥時添加了10kg/667㎡、2kg/667㎡的尿素和氯化鉀。6月15日追施尿素2.5kg/667㎡、氯化鉀7.5kg/667㎡。在灌溉期間,需要做到科學灌溉,根據水稻在不同生長期所需的水分,如此才能夠實施灌溉。水稻在初期具有耐旱怕澇的特點,所以澆水盡量少,需要控制土壤中具有60%左右的水分,水量的增加需要在拔期后,對適量的小水進行澆灌;葉齡指數在55%—60%時,需要從頻率和水量方面,對灌溉技術進行加強,以此來保證小花的良好存活,實現對水稻產量的提升;水稻在抽穗期對水的需求最大,因此,必須要結合具體情況來進行供應。
(五)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與水稻產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其包含了許多環節,例如補苗、除草以及防治病蟲害等操作。首先是補苗。如果有苗的數量不夠,就需要在第一時間做好補種或補苗。其次是除草。需要通過對除草劑的合理使用來保證土壤中不會有過多的藥物殘留,否則就會傷害到水稻,所以需要盡可能的采用噴霧式法。最后需要發揮藥物防治的輔助作用,此外,還需要對生物和物理這兩種防治技術進行推廣,以此來減少所殘留的水稻藥物[1]。
二、農業技術推廣的具體方法
(一)提高農民參與意識
我縣有76萬人,17個鄉鎮,256個行政村,負責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少。想要實現對農業技術的有效推廣,就需要積極鼓勵農民參與進來,因此需要從重要價值方面入手,向農民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宣傳。首先,可以積極的向農民示范各種水稻種植技術,讓廣大農民了解現代化農業技術所具有的增產提質作用,在全縣擇優培育科技示范戶500戶,對90名農技人員和4500名農民進行了集中培訓,為水稻種植技術提供良好的推廣機制。最后在對水稻種植技術進行推廣期間,可以借助信息技術,第一時間了解農民具有哪些實際需求,采用互聯網平臺來進行遠程溝通,如此,水稻種植技術就能夠得到更高的應用。
(二)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
農業推廣機構以及科研機構等在推廣農業技術時,需要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在實施糧食科研的同時需要向農民和其他農業企業普及相關成果,幫助農民與企業進行有效連接,采用合作的形式來促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并為農業經濟和農民的發展和經濟效益提供保證。為了實現對農業平臺的良好建立,當地政府需要予以合適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優惠。政府部門可以采用政策來調動農業組織積極的做好對農業現代技術、農業管理辦法等的引入[2]。
結束語:
我國最基本的產業就是農業。隨著新農村的不斷建設,相關人員在基層推廣農業技術時,需要采用合適的工作方法,學習各種前沿技術,以此來幫助農民通過高效種植,來獲取更高產量的農作物,促進農作物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洪程,霍中洋,許軻,等.水稻武陵粳l號高產群體定量化指標與精確栽培技術[J].江蘇農業科學,2015,39(04):157-158,160-163.
[2]段云慧,趙乾希.無公害優質水稻的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3,32(22):18O-182,184-185.
作者簡介:羅臻(1980年7月—),男,漢族,湖南衡東人,大專學歷,助理農藝師,衡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研究方向:作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