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杰
摘要:在林業工程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是最關鍵的一項工作內容,其既決定著林業工程的經濟效益,也決定著林業工程的生態效益。因此,必須要重視并切實的開展好林業工程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不斷的改進、優化和升級防治技術,提高防治成效,如此才能保障林業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本文首先簡單分析了林業工程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然后主要就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技術提出了部分探討性建議,希望能夠為相關的工作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林業工程;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
就林業工程的建設而言,應當將森林病蟲害防治作為長期性課題,不斷加強研究、探討與實踐,一方面既要客觀、深入認識到林業工程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技術,有效預防、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從而提高林業工程的綜合效益。
一、林業工程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性
林業工程是一種以森林資源為主要培育、保護和開發、利用對象的建設活動,其涉及到了生態環境、工程技術、控制技術乃至化學技術等多門學科,其目的是要實現對森林資源的高效利用,推動和保護林業可持續發展[1]。然而,在整個林業工程的生產建設中,不論是森林的培育、保護和開發、利用,都會受到病蟲害的威脅,這會導致森林的生態質量和成材質量下降,從而降低林業工程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針對這樣的情況,便應當重視并切實做好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尤其是要基于當前綠色化、生態化的防治理念,結合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應用,來提高防治成效,同時避免病蟲害防治對森林自然生態環境造成額外的污染與破壞。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林業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真正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
(一)提高林業工程造林規劃的生態性
森林病蟲害的發生,與眾多因素相關,如在林業工程的起始環節——造林規劃,如果規劃缺少生態性,如樹種不適合地方生長、樹種單一、速生樹種數量過多等,便相當容易發生大面積的病蟲害,而且林業工程的生態效益、生態質量也會大大降低。因此,為了防治森林病蟲害,從造林規劃階段開始,就應當注意對相關因素的控制,提高林業工程造林規劃的生態性。如在實際的造林規劃中應考慮到動植物的多樣性、區域生態的穩定性,速生樹種可以栽植,但前提是要合理的控制栽植數量,應與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形成一致的配合,以對天然林、原生林的擴大、恢復和保護為主[2]。在樹種的選擇上,還應當科學的考慮樹種在地方的生長適應性,增加森林植物種類,形成一個立體、系統、有機的速生樹木、林果、灌木、草本生態體系。在這樣的規劃下,森林對病蟲害的自然免疫能力、抵抗能力,都可以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嚴格控制對化學藥劑的使用
不可否認,化學藥劑的使用確實能夠對病蟲害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但是其缺點也尤為的明顯,那就是會帶來生態環境污染與破壞,而這是不能被接受的。因此,在如今的林業工程森林病蟲害防治中,應當嚴格控制對化學藥劑的使用,也就是說不是不能使用化學藥劑,而是要盡量避免化學使用后可能帶來的遺留危害問題。如要禁止使用氧化樂果、殺蟲脒、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高效低毒、對非靶標生物安全的生物農藥、微生物生防制劑、仿生農藥、植物性農藥,而且要盡量降低藥劑用量。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化學藥劑可能對動物、土壤、水資源等帶來的污染與破壞。
(三)積極推廣物理及生態防治技術
與化學藥劑的使用不同,物理及生態防治技術是不存在任何遺留危害的,具有推廣的必要性。所謂的物理防治技術,及采用物理措施來對病蟲害進行捕殺、誘殺,不同的害蟲都具有其自身的趨光性特點、繁殖特點、進食特點,為此便可以通過相應的色誘惑、性誘惑、食物誘惑裝置,來對其進行捕殺。如夏季是蟲害的高發期,而這個時候的害蟲都具有明顯的趨光性,所以可以在森林中懸掛殺蟲燈,以此殺滅害蟲。生態防治技術主要包括禽類防控、天敵防控等,如根據實發的害蟲蟲害,引進其相應的天敵,以此來殺滅害蟲,克制害蟲的繁殖。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態防治應當注意適度性和可控性,避免引發新的生態問題。
(四)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
林業工程中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而且工作內容瑣碎、工作量大,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森林面積的不斷擴大,傳統的技術方法也就難以再滿足防治工作需求。為此,應當不斷提高病蟲害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借助各項現代化的技術設備、技術手段,來輔助病蟲害工作的開展,從而提高病蟲害防治成效。如當前的全球定位技術(GP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GIS)以及無人機技術、遙感技術等等,它們都可以在如今的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發揮出相應的作用價值,如輔助進行病蟲害監控,了解森林的整體實際情況等等,如此就更有利于具體的防治工作開展。
(五)對病蟲害進行分析、預測
為了能夠將防治工作做在病蟲害真正發生之前,應把握病蟲害的發生規律,對其進行分析、預測。如實際工作中,應對歷年來森林及其周圍的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全面的數據統計,同時還要分別統計當時的詳細氣象數據、當時的物種情況等等。然后再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大數據技術分析,從而得出一些隱秘的關系和征兆現象,以此為指導我們便可以預測病蟲害的發生,并提前做好相關的防治準備工作。在這里主要涉及到了兩個具體的主要工作內容,一個是對歷年數據的收集、整理、分類,這要求一線的工作人員能夠認真履職做好觀察、記錄,另一個是對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后者要求我們能夠設計出一套準確、科學的計算模型。當然,上面的這些工作技術在我國還并不算成熟,還需要加強探索[3]。
三、結語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開展與落實,直接決定著林業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應當得到高度的關注與重視。實踐中應基于當前綠色化、生態化的防治理念,同時結合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綜合應用,來提高防治成效,從而有力保障林業工程的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曹志強.森林病蟲害防治與林業工程規劃設計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21(03):99-101.
[2]呂麗.探析林業工程中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意義及相關措施[J].現代園藝,2021(04):20-21.
[3]王慧琳.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技術的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9(12):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