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發利 侯靜嫻
摘要: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存在著參與面不廣、專業融合度不夠、創新成果層次不高的問題,通過“第二課堂”、優秀學長引領等活動可以提升參與廣度,通過學校組建創新團隊、開展需求與技術對接等活動可以提升專業融合度,通過培育領軍人才和組建導師團隊,可以提升創新成果的層次。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新成果
經過多年努力,山東科技大學校區學生科技創新工作有了顯著進步,在師生中營造了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在成果的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提升,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1)少部分學生參加了大部分活動。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開展的轟轟烈烈,經常反反復復見到相同的身影,而大部分學生沒有參與,特別是沒有機會參與到有層次、有水平的科技創新活動中來。(2)各專業單打獨斗,缺少融合。目前的創新成果一般都不涉及跨專業,這就和目前的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趨勢不吻合,嚴重限制了創新成果品質提升的空間。(3)創新成果數量眾多,但是品質較低。近幾年每年創新成果近千項,但是A類賽事等高水平成果較少。
鑒于此背景,在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提出開展“一提雙拓”活動,該活動的主要目的有:(1)拓寬參與廣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2)拓展專業寬度,產生更多的學科交叉成果;(3)提升創新品質,力爭產生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該活動開展一年多來,對于拓寬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廣度,拓展專業之間的融合,提升學生科技創新成果的層次起到了良好效果。
1.拓寬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廣度
在不同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常常會見到熟悉的面孔,一部分對學生科技創新感興趣并且有相應能力的同學,幾乎會參加所有的科技創新活動,并且還在這些活動中經常取得不錯的成績。而另外更多的同學,要么沒有參加科技創新活動意識,要么沒有科技創新活動的能力,一直徘徊在大門之外。學生科技創新領域存在著“少部分人干,大部分人看”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不夠強。山西農業大學就該問題有一項調研,該調查顯示74.2%的學生有參與科技創新的想法,雖然這個數據看起來比較高,但是在現實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時,能夠把創新想法轉化參加活動作品的比例就很低了。該項調查還顯示,有20.0%的學生缺乏科技創新的熱情,也就意味著這部分同學完全不會參與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1]
第二,部分學生對科技創新存在畏難心理。科技創新本身就是一項艱苦的勞動,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可能有所收獲,關鍵是這種收獲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學生努力不一定有收獲,相對于考研、考證等確定性概率相對比較大的活動而言,學生就不太愿意參加科技創新活動。
第三,“傳幫帶”氛圍不夠濃厚。低年級學生自主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意愿雖強,但是他們的能力偏弱,通常需要高年級的學生對其進行一定的引導和幫助。由于泰安校區最近幾年處在辦學調整和專業調整的過程中,出現有的專業沒有高年級學生,有的專業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不在一個校園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已經形成的良好的“傳幫帶”氛圍,使低年級學生不能很快的融入到科技創新良好氛圍中來,影響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廣度。
針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參與度不廣的現象,主要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提升學生參與的廣度。
把“第二課堂”制度作為提升學生參與度的主要抓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充分借鑒第一課堂教學育人機理和工作體系,整體設計高校共青團工作內容、項目供給、評價機制和運行模式,實現共青團組織實施的思想政治引領、素質拓展提升、社會實踐鍛煉、志愿服務公益和自我管理服務等第二課堂活動的科學化、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實現高校學生參與共青團第二課堂可記錄、可評價、可測量、可呈現的一套工作體系和工作制度。[2]在這個制度體系中要求每名學生必須完成一定的創新學分才能畢業,雖然這是強制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一項政策,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參與度,對于改變“少部分學生干,大部分學生看”的局面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實施“優秀學長引領工程”。學校每年都要組織“十大優秀學生”評選活動,參與該項評選的所有同學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普遍在學生科技創新領域都有豐碩的成果。參與評選的這部分同學,每人都是一面旗幟,都是優秀的榜樣,這部分同學也成為低年級同學模仿的對象,他們也愿意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低年級同學,對低年級同學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百生講壇”活動是財經學院推出的一項活動,讓優秀的學生走上講臺,向其他同學傳授自己經驗。在傳授經驗的眾多優秀學生中,很多同學就學生科技創新方面進行了經驗傳授,比如人力資源17-2班的于秀麗就論文與課題是什么、發表論文寫課題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撰寫論文與課題三個方面向同學們分享經驗,對其他同學提升論文撰寫能力,課題申報能力都有很好提升。
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科技創新活動。群眾性科技創新活動是學生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在這個舞臺上可能見不到明星大腕,但是往往會涌現出很多新秀。泰安校區、智能裝備學院等單位都組織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等系列活動,這類活動門檻低、難度小、覆蓋面大,大部分學生可以無障礙參與,甚至不少學生還可以獲得不錯的成績,可以起到激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生自信等作用。
2.拓展跨專業參與活動的融合度
專業融合存在三種常見方式,即:文理融合、文文融合、理理融合。文文融合很難產生出有效的科技創新成果,在工作實踐過程中關注不多。理理融合容易產生交叉學科的創新,容易產出創新成果。文理融合主要體現在創業類作品獲比賽中,理工科學生提供產品或技術,文科類學生提供經營管理、財務管理、法律服務等工作。在實踐工作中,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增強學生科技創新的專業融合度。
組建校區級學生創新團隊。在創新團隊成立之初,就在校區層面進行協調,突破學院和專業的限制,組建跨學院、跨專業創新團隊。資源學院和智能學院專業互補性很大,并且在同一個校園內,溝通交流比較方面,就產生了一些創新成果。比如資源學院土木工程類學生對墻體抹灰提出了一些想法,想通過機械抹灰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人工抹灰,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抹灰效率和質量。智能學院的同學根據上述需求,結合機械、自動控制等專業知識開發出了抹灰機,實現了理理專業融合。
開展創意需求與技術支持對接活動。工作中經常碰到有的同學創意非常好,但是自身沒有技術去實現,也存在有技術但無用武之地的情況,通過對接活動的開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技術的需求方和提供方通過校區搭建的平臺互相了解,共同開展研究,很好的解決了需求與技術提供的問題。
開展技術團隊與管理團隊結對活動。在創業類競賽中,往往既需要技術團隊又需要管理團隊,這兩類團隊又往往不在一個學院,甚至不在一個校園,通過校區層面開展這類活動,讓技術和管理碰撞結合,起到了1+1>2的效果。
3.提升學生創新成果的層次
培育學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高水平的成果來源于高水平的團隊,高水平團隊最關鍵的團隊負責人,在每一級學生中選拔3-5名有天賦、有思想、能吃苦、善合作的學生下大力氣培養。校區團委組織開展了“挑戰杯”儲備項目計劃,暑期創新訓練營等活動,這類活動開展的目的主要著眼于培養優秀團隊,培育優秀項目,通過實踐證明,確實達到了上述效果。進入暑期創新訓練營的“智慧土壤云監測平臺”項目,經過系列培訓和指導,最終在第十二屆“挑戰杯”山東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一舉奪得金獎,實現了泰安校區在該類賽事獲獎成績的突破。
組建青年優秀指導教師團隊。將一批善于指導學生、樂于指導學生的青年優秀教師組成團隊,分享指導經驗、交流指導體會、貢獻研究成果,把最優秀的學生和最優秀的指導教師相結合,一定會有很好效果。泰安校區建立了創新創業導師庫,導師庫成員所指導的項目優先參與項目路演、創新創業交流活動及研討項目等活動,導師本人優先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級各類培訓,導師開設講座根據相關規定發放勞務報酬,指導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計入教學工作量。通過上述措施,大大調動了導師的積極性,為導師指導學生團隊提供了基礎保障,促進了項目水平大幅提升。
邀請校外高水平專家指導。在關鍵賽事的關鍵時刻、關鍵節點,邀請高水平專家指導,對于突破固化思維,少走彎路錯路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先后邀請了硅谷MTG基金合伙人鐘央、大技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CEO高穎睿等一系列知名人士為同學們做報告。通過專家的指導開闊了團隊視野,拓展了團隊思路,為參賽作品質量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過在大學生中開展“一提雙拓”活動,在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同時,拓展了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廣度和寬度,也拓寬了專業之間的融合途徑和方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創建高水平大學做出了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寧可,崔建偉,李瀟,張鑫,蘇慧敏,賀俊林.探究提升當代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報積極性的方法[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5(257):1-3
[2]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EB/OL].[2018-07-04]http://www.gqt.org.cn/notice/index_2.htm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特色學生活動品牌項目,學生科技創新“一提雙拓”工程。
作者簡介:
尹發利(1981.1-),男,漢,山東省人,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輔導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侯靜嫻(1982.6-),女,漢,山東省人,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團委書記,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青年思想教育。
(山東科技大學泰安校區 山東泰安 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