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盛龍
摘要:當今我國油田開采已進入高水位階段,油田開采難度較大,油田開采問題較多,油田開采通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地下過程,取決于地質條件和開采技術等若干因素,造成石油影響的風險很高,這不僅會給油田開采企業造成巨大的財政損失,而且還會造成巨大的生命傷害。為了有效確保安全和石油開采的經濟效益,我們將研究油田目前井控控制中存在的安全問題,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油田作業;現場井控;安全管理水平
一、引言
井控,即井涌控制或壓力控制。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地層壓力,基本上保持井內壓力平衡,保證作業施工的順利進行
二、井控簡要說明
井控系統,是控制地面壓力,即采用各種技術在安全可控的框架內保持地面壓力,確保油田順利運行。高效的管理不僅使人們能夠準確地獲得地質數據,而且在油田開發中保護油田,增加油田效益,提高開采率,保障現場工作人員的安全。井噴分為三個階段,(一)當壓力低于地層壓力時,流體從地層進入井筒。(二)井筒溢流:通過井筒出口的液體大于注入施工現場的液體量。(三)井噴:地下液體的不可控制量導致大量石油涌出地面,影響到地面上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當井控安全管理出現問題,不能正常生產時,就會造成油井井噴,設備損壞,威脅人員生命安全。井控風險的主要原因包括:(1)未配置符合要求的壓井液。(2)發生溢出時未及時檢測到;(3)溢流處理不及時;(4)未配備井控裝置。(5)井眼結構設計存在缺陷;(6)井控裝置安裝不正確,或者豎井裝置的壓力參數設計不正確;(7)地質設計提供時,地面層數據不正確;(8)鄰近地層的擾動;(9)違反安全規定和操作規程。
三、提高油田作業現場井控安全管理水平策略
3.1提高安全意識
為了確保油田的安全生產,必須提高工作人員的認識。安全管理由嚴格現場安全生產監督、執行安全管理任務的安全管理人員執行。同時,必須制定安全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安全措施和要求,并按照安全生產步驟監督其他人員的生產。此外,石油開采可以通過定期培訓員工、提高員工意識以及通過安全操作規程來降低井噴事故的風險,從而提高整個企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建立將責任劃分到特定領域的責任制度,以便對每個領域進行監測,并提高工作人員的主動性。定期組織開展井控演練,使地面工作人員能夠在發生井噴事故時迅速采取行動,并有效撤離。
3.2規范施工流程,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規范的技術設計過程是降低井下事故概率的基礎。首先,要完善井眼設備的研究,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減少勞動力,解決機械傷害等事故。此外,在現有井控程序的基礎上,對井的控制過程進行強化研究,不斷完善,分析井噴產生原因,隨后制定相關井控程序,以確保施工人員的安全。
為了確保工作人員的安全,石油生產過程需要嚴格的制度和管理規定。安全管理人員結合典型井噴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然后針對這些原因制定嚴格的操作規程,使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石油生產。此外,員工必須接受安全生產培訓,以便他們在工作中嚴格按照生產流程工作,確保井下生產的安全保障。
3.3全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強監督執行
第一,應充分、徹底地闡述井控安全管理的管理部分,對井下不同工具的各種維護和管理活動進行調查和分析,并根據規章制度,在新的井下操作管理系統下規范新的安全管理系統,定期匯編和下發新的安全管理規定,通過將性能要求和可選標準相結合,確保安全管理系統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新技術的實際使用和有效性,以及地質構造環境的變化。二是在系統中,對井下維護工作要求進行全面完善的制定,按照相應的操作規程嚴格執行各分區,合理糾正和控制施工過程中的不當行為和危險因素,明確考慮井下維護工作,并作出工作安排,確保井下維護工作的有效、有序進行。最后,有必要為施工人員制定一個強有力的職權范圍,充分明確地規定施工人員在施工作業過程中的職責,將職責范圍納入井控管理,確保不忽視職責的重要性。
監督制度的執行在井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不僅能夠有效地監測和控制有關人員的行為和效力,而且能夠實時監測和反饋井內設施安全運行情況,及時有效地防止與人的條件和設備損壞有關的延誤和干擾,從而有效地保護井內設備設施,保證施工安全。
3.4改進井控問題的調查和糾正
針對各油井的具體情況,按月、季度分別記錄和糾正地質、工藝設計、作業過程等環節的數據資料,由研究人員和業務管理部門牽頭,并針對油井的特點制定應急方案。對于現場工作人員現場檢查和記錄的復雜和施工難度較大的修井作業,要詳細記錄現場資料,并根據數據變化分析井下安全情況。
四、結語
應注重井控安全生產,因為井控問題可能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害和重大的安全威脅。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確保更高效、更安全地操作和定期維護設備。必要時,工作人員可以定期組織在模擬井噴控制問題,并提出全面的應急建議,以提高工作人員應對危險情況的能力。只有在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得到保護時,才能確保生產現場的安全。
參考文獻:
[1]王清軍.淺析油田井下作業井控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4,(9):129-12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