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譚銳
在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建設要求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探究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課程的建設理念。研究強調,應按照雙一流建設“金課”的標準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引領,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融合創新為手段建設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金課。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開設院校共47所,主要以培養從事武術、養生以及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工作的民族傳統體育專門型人才為主。但是據調查,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在人才培養上表現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人才就業率排名持續墊底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學科專業的發展。
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課程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其質量水準直接決定了人才的培養質量。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強調,回歸教學,打造“金課”,是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隨后,一時之間,建設雙一流高校、雙一流學科、打造符合新時代人才發展的“金課”成為教育理論研究者的探討熱點和教育實踐工作者的行動焦點。
本文在對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建設要求進行解讀的基礎上,提出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金課”的建設理念,以期為深化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課程改革,提高“金課”建設水平和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依據。
1 “金課”的內涵
關于“金課”的定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將“金課”歸結為“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金課”是培養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并能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課程。“金課”的課程內容具有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具有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具有探究性和個性化。“金課”還要具有一定難度,能把教師和學生都吸引到一起,共同探尋解決問題之道,把教師作為挖掘學生無限可能性的擺渡人。
2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金課”的建設理念
2.1 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引領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建設,應突破傳統學科思維和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成效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全面推進“四個回歸”,以創新發展的思維、協同培養的機制、綠色教育的內容、開放包容的格局、共享教學的功能,大力推動專業本科課程改革創新,全面提高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能力和培養質量。
2.2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高校人才培養必須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尊重社會需求、滿足社會需要,不斷充實新內涵、發展新模式、采取新方法,著眼于社會動態、多樣化需求推動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其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不同于其他建設成熟已久的學科,基于自身的文化特點,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學生擔負著挖掘、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使命,而且基于當階段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學科的建設不完善,學科邊界模糊;且體育專業院校由于其專業高水平性,很大程度上引領了當地的體育行業發展,為行業提供了知識與技能兼備的高水平應用型體育人才。但為了緩解現在畢業生多、就業壓力大、就業面偏窄等困境,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在培養上應更具實用性和創造性,規避人才同質化與市場需求的矛盾。民族傳統體育源于中華文明,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豐富的內容和廣袤的市場,相較于現代體育教育,更加追求綜合性、文化性、群眾性和藝術性,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力求實現專業技術教學由“項目教學”傾向至“項目教育”、由“技能傳習”傾向至“文化傳承”,通過自身改革創新,對新時代賦予的課題及時作出回應。
2.3 以融合創新為手段
根據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民族性、傳統性和體育性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學要想得以發展和優良的傳承,學科融合視域和創新改革是弘揚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學的有效途徑。一流人才的培養,需要前沿知識的養料、思維品質的訓練以及先進教學手段的保障。如何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供給契合一流人才培養的需求;需要強化科教融合,把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納入教學內容,視科學研究為一種教學方式,以現代化信息技術變革教學手段,推動學科專業能力和人才創新能力提升。
3 結論
新時代,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金課的建設應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專業、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相關政策,加大教育教學經費投入,搭建課程教學服務平臺,組建優秀教師團隊,推進課程設計、教材編寫(或選定)師資培訓、課堂教學、實訓實踐、考核評估和教學管理等工作,聚合校內教育資源,整合社會教育資源,搭建多元化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平臺,進一步拓展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培養空間。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