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娣
摘要:土壤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但是在工業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土壤環境很容易遭受污染,在我國對環境日益重視的今天,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應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當前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正處在不斷發展中,但是為達到更好的監測效果,還應打破固步自封的觀念謀求發展。本文將結合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應用現狀,討論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未來發展方向,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關鍵詞:土壤環境監測;應用現狀;發展方向
土壤是農業生產和農業發展的命脈,在工業發展的同時,若污染物未能得到有效處理,很容易令土壤遭受大面積的污染,這對于我國農業國而言極為不利。這就需要針對土壤環境進行監測,防止土壤污染達到一定程度,為后續治理工作帶來較大難度。
1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應用現狀
土壤環境監測作為一項技術,對于生態環境管理意義十分重大,伴隨我國對環境重視程度的提升,相關監測儀器和監測技術的應用,也逐漸增加了投入。在監測技術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1.13S技術
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技術(RS),統稱為3S技術。在土壤環境監測領域中應用3S技術,可以提高監測效率和準確率,也可以在設置監測點位以及采集樣品方面,起到理想的指導作用,提高土壤環境監測的系統化水平。
1.2 理化技術
物理和化學技術,同樣在土壤環境監測有較大作用,主要包含離子色譜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氰化物發生法、激光熔蝕法等。運用上述方法,可以檢測土壤中痕量元素含量,判斷有害污染物是否為超標狀態,進而針對性去除污染物。
1.3 生物技術
土壤環境監測同樣可以用到生物技術,這是因為土壤中生物結構的數量較多,生物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環境監測效率,以及評估質量。宏基因組技術、生物芯片技術、PCR技術、生物大分子標記物檢測技術,都可以歸于生物技術范疇,可以監測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和多樣性,并從生物角度修復土壤,進而防止土壤出現侵蝕現象。
1.4 水平定向鉆進技術
水平定向鉆進技術在土壤環境監測中,不僅效率較高,而且不會產生較大成本,主要包含環境污染治理、隨鉆檢測、調查取樣等技術,鉆井技術主要包含空氣注射法、生物通風法、水平井土壤氣相抽取法、環境取樣檢測法等。
1.5 信息技術
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以無線傳感器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逐漸受到土壤環境監測領域的青睞。無線傳感器技術的基礎是無線傳感網絡,不僅系統規模較大,而且無需派人值守。具體應用時,可以預先選定監測點,將提前設置好參數的傳感器,布置于土壤環境監測點上,用無線通信方式,組成傳感器節點,當傳感器節點采集數據過后,向網絡傳輸傳感器網絡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匯聚節點會負責各項數據信息的接收,經過匯總環節過后再統一呈現。在無線傳感網絡技術應用的基礎上,系統可以調用數據并審核,實現實時監控土壤參數的效果。監測結果會實時記錄,方便為之后做參考。
2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未來發展方向
2.1 重視監測有機污染物
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升,消耗了大量工業原材料,產生的各類工業有機污染物數量也更多。若污染物未經處理,很容易導致土壤被大面積污染,其中以有機污染物的危害更為嚴重。多氯聯苯、石油烴、酚類、苯胺、硝基苯、有機氯、多環芳烴、鹵代烴等,都是常見的,工業排放的各類有機污染物。此類有機物很容易轉移至水環境和大氣環境,對生態系統造成巨大破壞。基于此,土壤環境監測一定不能忽視監測有機污染物的工作。未來土壤環境監測工作考核,應將有機污染物的監測,作為其中一項考核重點,從而避免有機污染物含量超標,危害人們的生命安全。
2.2 進一步提高分析精度
痕量分析技術是土壤環境監測中的重要技術,即使一些有害污染物并不具備較高濃度,但是仍然有較大概率對人體產生較大危害,因此痕量分析技術應進一步發展,從痕量技術發展至超痕量技術,進一步實現監測準確度的提升,為污染物治理提供更大參考價值。
2.3 應用現場快速分析技術,提高監測系統自動化水平
土壤污染物的變化情況,隨時都可能變化,因此如果分析技術反應較慢,或者時差較大,有可能導致后續的污染治理方案失去針對性,無法體現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價值。這就需要加強現場快速分析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以便實時對土壤環境狀況進行監測。這不僅需要監測儀器體積更小,且便于攜帶,而且需要提高監測系統自動化水平,例如流動注射分析儀器、便攜式氣相色譜質譜儀、重金屬分析儀等,均應在土壤環境監測中加強應用。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土壤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有關部門一定要加強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應用,從而對土壤環境污染,起到一定預防效果,將監測和預防工作,作為環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從而有效管理土壤環境,減少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危害。有關部門應重視土壤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加強3S技術、物理化學技術、生物技術、水平定向鉆進技術、信息技術的應用,并重視有機污染物的監測和分析精度的提升,加強土壤污染物的治理,促進生態環境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錢貞兵,孫立劍,徐升,陳超,戴曉峰.淮河流域安徽段土壤重金屬元素分布特征研究[J].巖礦測試,2018,37(2):193-200.
[2]姚堅,毛祺,相瑋,鄒飛.土壤石油化工污染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研究綜述[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20(18):51-52.
[3]張展毅,曾凡進,朱智成,程小谷,曾立民.國家環境標準中揮發性有機物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6,28(5):14-18.
[4]劉衛根,榮宗根,柳誠,張振東,張衛東,文振國.淺析我國環境監測技術的現狀及未來發展[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12):96-96.
[5]湯艷峰,郭喜偉.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土壤環境風險管控探討與研究[J].綠色環保建材,2019(10):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