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蓮
摘要: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古詩詞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中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合理的教學方法對于欣賞古詩詞的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將從欣賞古詩詞的韻律美、畫面美、情感美三方面的加以敘述。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審美教法;韻律美;畫面美;情感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功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在語文素養中要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如今大多數學生對于古詩詞只是機械式的背誦,一遍又一遍地去反復朗讀古詩詞達到熟讀成誦的地步,毫無美感可言。因此,對于小學古詩詞審美教學,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和興趣激發點,利用古詩詞的特點,用從讀古詩詞中去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從抓意象去欣賞古詩詞的畫面美,從景物描寫中去體味孟詩詞的情感美。
一、從讀中去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美[1]
古詩詞在最初形成時,詩詞和樂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它們有著悅耳動聽的音韻,快慢相宜的節奏、平滅交錯的組合,這三者共同組成方古詩詞的韻律美。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動聽。俗話說得好:“孰讀唐詩三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中可以看出“讀”對于古詩詞教學中欣賞古詩詞的韻律美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于怎樣讀,教師應該要求明確,如教師在安排初讀環書時,要求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順字詞,再讀詩詞環節要找出韻腳,讀出音韻美,根據古詩詞劃分節素的方法劃分節奏,讀出節奏美,根據平仄交錯的組合,讀出重音輕緩。因此,教師可通過讀的手段將詩詞的韻律美呈現在學生的面前。
如在教學五級上冊《四時田園雜興》一詩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讀準字音、讀順字詞,其中耕田的”耕”、夜績麻“績”、也傍桑陰的“傍”等字的拼音讀準確,其次老師也可范讀,讓學生被老師口種有節奏美有音韻美的古詩所打動,之后給學生講解讀古詩詞要讀出韻律美來,就要做到讀出韻腳、注意節奏、了解平仄組合等。再次,讓學生自由大聲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找韻腳,劃節奏。教師再呈現這首詩的護腳是“麻”、“瓜”、“家”,告訴學生第三句可不押韻,因為在律詩中第三句和第七句相對自由可不押韻。再出示節奏劃分: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然后提出問題問學生,本詩只有這一種劃分節奏的方法嗎?是否可這樣來劃節奏,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之后讓學生讀讀發現都可以,從這個例子得出詩歌劃分節奏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并講解詩詞劃分節奏的標準有四中:一是根據詞或詞組劃分,二是根據詩的意思來劃分,三是綜合詞詞組,詩意來劃分,四是通過朗讀去劃分節奏。平仄的組合交錯,對于小學生來說太深奧,告訴學生們不仄的含義及平指一、二聲,仄指三、四聲,讓學生在詩詞下標出來讀一讀即可。
二、從抓意象去欣賞古詩詞的畫面美
中國的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并長期不忘,古詩詞中還有那詩中呈現出的一幅幅畫面,都讓我們印象深刻,”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對古詩詞的一種極高的贊譽,如遼闊,蕭瑟、生機盎然的畫面都是詩人們極力追求的,古詩詞中的意象及意象的合理組合是古詩詞產生畫面美不何或缺的的因素,要讓學生去欣賞古詩詞中的畫面美,對古詩詞的意象的分析就不能僅停留在了解它的表層意義,而是通過情景再現方式,真正走進詩歌畫面,跟作者產生共鳴[2]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王維創作的一首山水名詩《山居秋暝》時,本詩山水和諧搭配、景情融合,詩中的畫面感極強。在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一遍遍大聲朗讀這首詩,并感受韻律美的基礎上,讓學邊讀邊權點勾畫意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本詩所呈現的畫面美,如講解首聯時,教師可示范抓住“空山”、“雨”等意象概括為雨后空山圖。讓學生按照這樣的方式,學生小組合作說說本詩的畫面美,然后教師出示詩中還有以下畫面,如頷聯抓住“明月”“松林”等意象組合構成了明月照松圖,頸聯中抓住“竹林”“浣女”組合了一中幅林下浣女歸來圖,尾聯抓住“蓮花”“漁舟”等意象組合成漁舟蓮動圖,之后讓學生發揮想象,把那些文字描繪的畫面畫成圖真實地展現在眼前。
三、從景物描寫中去體味情感美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體味詩人、詞人的情感是教學古詩詞的重中之重。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將感情融合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助對這些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國古詩詞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蟲魚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單純的景物了,而是承載著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情感。[3]由此可知,古詩詞的情感多數是通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方法體現在詩句中,賞析景物可以窺探詩人詞人的情感,體味詩人寄寓在詩句中的情感美。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李白的送別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在感受這首詩的韻律美、畫面美的基礎上,拋出問題:一般的送別詩中,詩人都表達了依依別不舍之情,有淡淡的憂傷之感,而本詩也是這樣嗎?讓小組合作討論本詩的情感,然后師生合作賞析詩中之景,第一句寫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詩中的黃鶴樓是天下名勝,相傳說是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是令人向往之地,給全詩增加愉快的氣氛。第二句中在煙花三月去游歷揚州,當中“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年年間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此時那地景色異常迷人,令人向往,把李白想去揚州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三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幾天際流”孤帆置于廣闊的天空之下,顯出了詩人眼界的開闊、胸懷地博大,也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就像滾滾東去的春水,悠遠綿長、永無止境,因此,李白的送別詩極富浪漫情懷、極富詩意又帶著瀟灑的離別,還帶著一片向往之情,這就讓詩免除了落入俗套,也正是李白喜歡游山玩水的體現。
總之,古詩詞的內涵博大精深,它的美也無處不在,遠不止以上敘述的三個方面的美。教師要教會學生去欣賞古詩詞的美,就要在教學中根據不同類型古詩的特點,并結合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學生的認知情況,找到合適的方法因材施教,真正做到讓每個學生不同程度的去領悟欣賞古詩詞的美,感受古詩詞那無窮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劉雪花、《關注詩歌特點、感情的韻律美---由《春光染綠我們雙腳》談詩歌教學設計》、[J]、試題與研究、2020、(07)
[2]郭娟娟、《關于初中古詩詞中意象教學研究》、[J]、教育前沿、2020、(05)
[3]張曉璐、《中國古詩詞中的情景交融》、[N]、中國教師報、2021、(01)
成都東部新區玉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