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錦浩 李飚如 李祝成 林曉楠 江良杰
摘要:橄欖品種改良技術是調整優化橄欖品種結構,提高優質鮮食橄欖品種比例的主要方法,品種接穗的選擇、嫁接位置的確定、嫁接時期及成活后的管理等關鍵技術決定了嫁接成活率及樹冠效果。
關鍵詞:橄欖;品種改良;關鍵技術
潮汕橄欖產區橄欖種植品種多是檀香橄欖等傳統主栽品種,僅少量為新引種的三棱橄欖、青皮橄欖、甜欖等優質鮮食品種。主栽傳統品種雖產量高,但品質中等,除部分鮮食外,大多用于燉湯或加工,效益低且缺乏市場競爭力。為適應市場對優質鮮食橄欖品種的需求,切實解決生產中實際存在的關鍵問題,筆者開展橄欖品種改良技術的研究,針對不同樹齡分類進行品種改良,取得了良好效果。現總結出來供大家參考。
1.適時實施嫁接換種
1.1接穗的選擇
首先,接穗要選擇無病蟲害的1年生枝條;其次,選擇芽眼比較飽滿,復葉節間較短的為佳。接穗枝條不是越大越好,直徑1-2cm最合適。
1.2 嫁接位置的選擇
在對橄欖結果樹嫁接換種時,嫁接的位置很有講究。如果嫁接位置高到了小分枝上,一株樹接上幾十個芽,這不僅使嫁接換種的成本提高,而且易形成“空殼”型樹冠,雖然投產快,但無法形成立體結果的樹形,單產低,經濟壽命期短。如果直接在主干上換接,簡單快速,但樹冠形成慢,要3年以后才能投產,見效慢。對橄欖進行嫁接換種,最佳的位置應在主枝上或一級分枝上換接,可以形成整齊飽滿的樹冠,第2年可以結果,第3年可投產。嫁接時要分布均衡,不宜選擇重疊及密集的枝條。
可以對砧木橄欖樹采取重短截,重新萌發新芽,一年后在新枝上嫁接,這種方法成活率比較高,嫁接成活后生長快。但是,由于萌芽新枝與母枝連接口比較窄,容易受風害折斷。還有,由于生長枝減少,嫁接成活后新梢生長快,容易出現徒長,需要及時進行抹芽促分枝。
1.3嫁接時期
選擇適宜的嫁接時期是提高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實踐證明,比較適宜的嫁接時期應在1-3月初,即在“驚蟄”前開始進行嫁接,此時接穗將近萌動,砧木也尚未萌芽,嫁接成活率高。同時因嫁接時間比傳統嫁接時間提前了一個月,可以為補接預留更多時間。
1.4嫁接方法
傳統嫁接多采用劈接法,鋸口大,接觸面小,嫁接成活率偏低。通過試驗,切接法比傳統劈接法嫁接成活率高。當嫁接口較大時,注意切面應為斜面,接穗的嫁接部位應在高位,這有利于成活及成活后的迅速愈合。如因一些芽沒有成活,可根據整個樹冠需要及時補接,以提高整體嫁接成活率,滿足一年內完成整株樹的嫁接量。
1.5接穗及樹體保護
嫁接后,接穗要做好固定保護,防止刮風或鳥類踩踏致接穗松動或折斷。盛夏,一些暴露于日光下的主枝,容易曬傷裂皮,對樹體造成傷害。因此,對暴露主枝采用稻草或舊布料包扎,可以有效防止日灼。
2.嫁接后管理技術措施
為使嫁接換種樹達到早結豐產穩產的目標,必須加強樹冠管理和果實保護工作。
2.1做好枝干和接穗的生長管理
2.1.1適時抹掉枝干上的萌芽
嫁接換種后,枝干上迅速萌發大量萌芽,并很快形成新梢,這會消耗大量養分,不利于接穗生長。要經常檢查,在確認接穗成活后,及時抹去枝干上的萌芽;若接穗沒有成活,則要選擇留下2條分布方向對稱的壯枝,培育新枝以便來年重新嫁接,其余萌芽抹去。
大枝上的萌芽則要保留一些遮陰,在盛夏季節避免大枝條出現日曬傷,特別是開張的枝條。
2.1.2抹頂芽促生分枝
嫁接成活后,接穗芽眼萌動,抽生新梢。第一次梢不需要抹頂芽,第二次梢抽長到20cm以上時,要及時抹去頂芽。這樣可以促使新梢葉片及早轉綠,避免受病蟲危害,又促進提前分枝,及早形成樹冠,促壯枝條,利于接口愈合。萌芽最多保留3 個,其余抹去。如果有少數帶花芽嫁接并成花的,應盡早抹掉,以集中養分培育壯枝。
2.2及時防控新梢期病蟲害
嫁接成活后,保護新梢是主要任務,特別是第一次梢。如果第一次梢受害將嚴重影響生長,甚至造成接穗死亡。因此,一定要保證新梢能正常生長。此時,新梢病蟲害為害嚴重,主要是炭疽病、橄欖癭蚊、橄欖星室木虱。新梢抽生后,要及時噴施藥劑防控,可采用1000倍液20%啶蟲脒或1500倍液阿維·螺蟲酯。50%多菌靈50g,加入30ml“丹露”有機葉面液肥兌水50kg混合均勻噴霧。
結束語
經近幾年的試驗調查,通過采用橄欖品種改良關鍵技術:品種接穗的選擇、嫁接位置的確定、嫁接時期及成活后的管理等配套技術是決定橄欖品種改良嫁接成活率、樹冠效果以及結果期產量的關鍵。
作者簡介:楊錦浩(1965-),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