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經度和緯度跨度較大,且地形結構復雜多樣,因此氣候變化比較復雜。近年來科技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下,社會和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出現了一些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氣候,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這些不利于生產的氣候影響比較大?;诖耍疚氖紫瓤偨Y當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現狀和特點,接著提出幾點關于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有效方法,期許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防災能力。
關鍵詞:農業生產;氣象災害;防御措施
提高農業生產的防災減災能力,可以減少因為氣象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氣象服務的介入,可以有效提高農戶應對洪澇、干旱、冰雹等氣象災害,大大減小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農業的生產效益才能夠得到保障。因此必須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工作,確保農業生產計劃能夠圓滿完成。農業生產活動的穩定開展,可以使農戶的經濟損失更小。
一、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現狀
隨著工業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提高了發生氣象災害的概率,使農業生產面臨著更大的風險,農作物減產的機率增加,經濟效益嚴重受到影響,所以我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受到局限。在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不也有了一定的成果,工業化水平越來越高的背后,伴隨著環境污染問題嚴重,進而使增加了氣象災害的頻率,使農業生產效益嚴重受到影響,使糧食安全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從我國相關數據中就可以發現,我國接近3000萬公頃的作物在氣象災害作用下損失了超過55億公斤的糧食損失。若農業大國的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那么就會存在較大危及。對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強氣象服務的重視,為農戶提供更多有效的預防氣象災害的措施,盡可能的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全方面保證農作物的生產效益,進而為社會的穩定提供充分的保障。
二、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
(一)明顯的季節性
我國沿海地區受到地形和氣候的影響,臺風等自然災害的頻率較大,尤其使在春季和秋季這兩個季節,而其他季節發生這些自然災害的頻率較小。東北地區在春季是由發生旱災,其他季節很少發生。西南地區在夏季時期容易發生洪澇,而其他季節鮮有發生。高頻發季節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農戶需要根據季節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二)具有區域性
我國是一個地域面積遼闊的國家,且在環境污染問題影響下,現有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氣象災害就具有區域性。比如在降水量多的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的機率就比較大,通常降水量多的地區往往有較多的河流湖泊,且河流周圍旁邊還多高山和盆地。而沿海一帶很容發生臺風,我國內陸地區鮮有甚至不會發生臺風。
(三)具有局部性
我國很多地區農業生產不僅僅是受到一種氣象災害的影響,在氣象災害高發的季節會同時伴隨多各種類的氣象災害,或者一種氣象災害發生在固定的幾個地區,說明氣象子啊還具有局限性。比如冰雹常常出現在北方,也就具有局部性的特點。
三、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措施
(一)加強農作物的種植技術
預測農業氣象只能控制一部分氣象災害帶來的影響,還需要相關單位部門采取合適的預防措施以及重視農作物種植技術的提高。利用先進種植技術可以提高預防氣象災害的效果,可以提高農作物抵抗氣象災害的能力,進而減少農作物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提高農戶的收入。比如在結合當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基礎之上,利用科學先進的種植技術且一些人工處理措施,以增強抵抗氣象災害的能力,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可見加強農作物的種植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二)采取長期性防御措施
提高農作物生產的長期性,就必須采取長期性的防御措施。首先改變農作物的生產環境,加大對農作物生長的保護力度,強化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一個可靠的保障??梢圆扇⊥莸嘏_田化、增加防旱井、興修水利、坡地梯田化等措施來改變農作物的生產環境,為農作物的長期健康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改善農作物的生長環境能夠促進農作物的長期穩定性發展。同時還可以采取在溫室里種植蔬菜來降低農作物在氣象災害中受到的損還,不過這種方法比較依賴天氣,只能根據天氣情況來衡量是否可取。長期性的防御措施能夠促進農業的長期穩定生長,有利于農作物抗災減災能力的提高,因此相關部門在管理過程中需要考重視長期性的防御措施。
(三)完善工作機制
為了提高農業對于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能力,相關部門應該完善相關的工作機制,為農戶及時的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讓農戶能夠作出正確的農業生產規劃,進而為農業的防災減災提供有效保障。在完善工作機制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來完善,貫徹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健全一個完善的工作制度。同時還需要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因素和經濟水利來完善,對不符合時代和具體情況的制度進行優化改進,且不斷對制度創新來迎合時代需求,以全面提高農業生產預防農業氣象災害的能力。在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來完善制度之后,并不是機制完善的尾聲,還需要根據這些制度的具體實踐情況和成效來調整,從而提高工作機制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滿足新時代的新需求。當然還需要重視工作機制的落實,完善工作機制只能是一個基礎保障作用,只有全面實施才能夠充分發揮機制的作用,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和建議,農戶的生產行為在經過專業的指導下的防災減災能力才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減少農作物生產在氣象災害中的損失,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
總結
在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的當下,我國的農業生產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越來越大,對于一個農業大國來說,農業生產效益尤為重要,是社會穩定的基本因素,因此相關部門必須重視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當前我國農業氣象在哈具有區域性、多發性等特點,各個地區應該結合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因素和經濟水平來采取措適當的措施來預防,同時還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完善工作機制,采取長期性的預防措施為農業生產提供充分保障,以此減少農業生產在氣象災害中的損失,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靜.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J].農業災害研究,2018.
[2]楊勝利.新疆農業氣象災害成因及風險的相關分析[J].農業與技術,2017.
作者簡介:姓名:包英格,出生年月:19880112,性別:女,民族:蒙古族,籍貫:內蒙古,學歷:本科,職稱:一級科員,研究方向: 氣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