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要: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催生出各項經濟活動的不斷深入,在我國農業中,其生產與經營活動也不斷革新,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果。生態農業發展是農業門類中的一項重點內容,而在生態農業中加強植保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能夠保證我國的農業生產活動更加高效與穩定的發展,以此提升全國范圍內農產品的質量與產量,降低病蟲害的負面影響,以此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本文主要從生態農業發展的角度出發論述植保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價值,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生態植保的基本概念,第二部門論述生態農業發展中植保新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論述植保新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策略。
關鍵詞:生態農業;植保新技術;技術推廣
整個農業生產活動中,農業的生產與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著的密切的關系,因此需要對生態植保技術進行革新與推廣,在人們心中樹立綠色發展和環保的意識,以此使得各種種植性活動能夠長足進步[1]。但就目前的實踐情況而言,植保新技術在推廣過程中會存在較多的阻礙,因此在后續的應用上也會導致無效和低效等現象的出現,無法實現綠色中國的目標,嚴重影響生態農業的發展,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一、生態植保的概念
所謂生態植保就是在生態保護理念的作用下對植物進行保護,在農業生產中,隨著綠色理念和生態保護理念的深入,農業生產與生態文明建設也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何達到二者之間的平衡對于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生態環境而言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在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農作物、控制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三個方面。生態植保是一個技術性的理論體系,囊括多方面的內容,具體包括生物量、生態平衡、生態系統論和食物鏈等,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態植保還衍生出預報技術、生物防控技術、物理防控技術、病蟲害源頭治理技術以及生態調控技術[2]?,F階段實施植保新技術的推廣工作能夠降低農產品的過量農藥化問題,滿足老百姓的無公害需求,以此帶動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滿足綠色農產品進入人們餐桌上的需求,降低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減少農業生產成本,為我國農業種植的整體經濟效益奠定堅實的基礎[3]。
二、生態農業發展中植保新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問題
現階段,鄉村中開始流行生態農業,同時也在不斷踐行生態發展理念,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我國農村地區的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較低,因此導致其思想認識上不夠重視,農民群眾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上依舊抱有傳統的固化思維,僅僅是憑借經驗在對生態農業進行實踐,一旦農作物出現問題,知識被動去尋找藥物進行治療,農藥的選擇并沒有合理評估,只是聽取銷售人員的意見,無法將生態植保的重視度提升上來,另外生態植保的效果并不能直接顯效,還需要農民投入大量的成本,從計劃種植其就需要進行相關的預防,以此了解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對農民來說時間成本較高,應用價值不高[4]。
(二)綜合素質問題
生態植保屬于綜合型的技術保護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能夠調節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技術系統以此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起到保護性的作用,同時達到二者修枝剪的平衡[5]。但是就目前的實踐情況而言,運用生態植保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這與當前農村地區的農民情況嚴重不符,而一些具備文化素質的年輕人也不愿意留在農村,大多選擇進城務工,進而導致植保新技術的推廣受到阻礙,不利于推廣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成本投入問題
植保新技術在推廣投入上嚴重不足,在生態保護政策下,政府部門需要強調生態植保技術的重要性,但因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問題,農民的經濟收入難以達到預期,致使在其中的資金和人才投入會出現空缺,難以保證植保新技術的推廣達到理想的效果。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植保新技術的推廣大多選擇在大規模種植基地中或是專業的合作社,在其中能夠充分發揮植保新技術的優勢,運用更加專業的種植技術和田間管理技術獲取更多資金,增加農業經濟收入,以此實現良性循環,但對于普通的農民散戶來說,相關的成本投入還存在諸多的問題。
三、植保新技術在生態農業發展中的策略
(一)建立專業指導小組加強技術推廣
在農村生態環境中推廣植保新技術,需要建立專業的指導小組,從而保證各項政策與措施能夠積極落實。在具體的推廣性活動中,工作人員要對當前區域的農業生態環境有一定的評估,了解當地的生態環境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植保新技術進行優化與改良,以此充分發揮其中的作用與心梗,為農產品的病蟲害防治提供充足的技術保證。為了提升指導小組的專業性,在對其進行建設中還需要加強組員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提升,以此保證每位指導工作人員能夠對植保新技術有全面的了解,從而為其工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借此狐,保障小組成員的自身職責性,為植保新技術的宣傳創造必要的人才前提,以此在后續的工作開展與實施上能夠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以及接受性,保證病蟲害防治工作能夠達到理想的狀態。
(二)增強植保新技術宣傳力度
植保新技術在推廣過程中需要加強植保新技術的宣傳,在此過程中需要強化種植戶的安全生產意識,使其能夠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對植保新技術予以深度的應用。因此在宣傳活動中還需要將盡量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農民和種植戶能夠對植保新技術有充分的了解,并運用其中的優勢在后續的實際農業種植中發揮自身的效用,從而提升生態農業發展水平。在宣傳過程中要充分強調病蟲害知識,讓農民和種植戶們了解到病蟲害的相關影響因素以及后期防治的要點與重點,以此加深他們對病蟲害的危機意識,為之后科學合理的防止措施做好思想準備,以此實現生態農業的發展目標,做到科學防治。
結語:
總而言之,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中,必須要重視對植保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首先需要對植保新技術的影響作用有充足的認識,而后針對目前的實踐情況對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合理的探討,而后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做好植保新技術的推廣工作,以此保證農業種植活動能夠朝著高質量、穩定的方向發展,在農業種植戶心中樹立生態環保理念以及技術革新理念,以此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經濟效益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楊艷,秦瀟瀟,楊再鋒.“新小農”模式:立足本土推動山地生態農業發展的滇西樣本——基于獨龍族產業脫貧的田野調查[J].大理大學學報,2021,6(07):35-43.
[2]張岳軍.鄉村振興下特色農產品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動因、內容及保障機制研究[J].中國商論,2021(13):28-30.
[3]財政部 發展改革委 國家民委 生態環境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水利部 農業農村部 文化和旅游部 林草局 鄉村振興局關于繼續支持脫貧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工作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19):38-40.
[4]王藝陶.遼寧現代生態農業基地研究——以沈陽市遼中區社甲村現代生態農業基地為例[J].園藝與種苗,2021,41(06):86-87.
[5]劉晶,金紅偉,王明磊,黃全意,魏濤,趙戩,蔣士傳.推行生態發展模式.打造機械化種養結合基地——農業農村部畜禽養殖機械化典型案例之二[J].中國奶牛,2021(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