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上春樹”一詞在我國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時尚,一種文化符號,其所代表的正是一種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其作為日本最具世界性影響的作家之一,作品暢銷世界。基于不同社會時代背景、作品藝術魅力等因素影響下,對中國大陸眾多作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此,本文主要以個人視角探究村上春樹作品對我國作品創作主題影響。
關鍵詞:村上春樹;作品創作;主題選擇;影響
引言:
在人類文學史上,眾多文學創作者的創作主題都離不來愛情、孤獨、死亡,這些主題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學永恒的話題。由于受到樹上春樹的作品影響,我國很多新生代創作者也在自身創作主題選擇中,融合了進了這些主題,與此同時,在描寫方式上也有所借鑒,在此基礎上,這些創作者也保留了自己的風格。
一、樹上春樹作品主題風格
根據樹上春樹文學創作經歷看,從其三十歲開始創作起,直到今天,樹上春樹已經在文壇活躍了30多年,其作品創作主題風格具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創作形式也較為多樣,如小說、游記、隨筆、評論等。分析樹上春樹眾多作品,不難發現,其小說是最具影響力,也深受中國文學創作者青睞。比如《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去中國的小船》、《神的孩子全舞蹈》、《再襲面包店》等等。樹上春樹不同時期經歷不同,其作品體現的主題也不盡相同,有愛情、婚姻、死亡、孤獨等,在這些主題背后,也流露出了樹上春樹自己對世間萬物的感受和體會。而這些主題也影響了中國大陸眾多文學創作者。
二、憂郁的愛情
樹上春樹在《且聽風吟》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這一想法可能也是村上先生創作《四月一個晴朗的早晨,遇見一個百分之百的女孩》自身的想法,并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女孩。從村上先生文中所寫內容看,其本質應當歸屬于一段令人心痛的愛情故事。“百分之百需求對方,百分之百被對方需求......”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但就此錯過,已然成為一種遺憾。對于現代都市男女來說,愛情充滿了凄美、憂郁,也讓人非常迷茫,在嘈雜的城市生活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浪漫寓言。此外,村上先生筆下的愛情,多數都充滿了困頓和失落,如“迷宮般的城市,總有種莫名的寂寞。你永遠不知道,你會錯過什么。各種關于追尋的巧合和錯過,編織著都市情感的憂郁和柔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挪威的森林》,作為一部長篇青春戀愛小說,故事主要講的就是,面對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主人工糾結其中,并由此開啟了自我成長之路。整部小說的戀愛從未成功過,也并未快樂,甚至部分戀愛是一其中一方的死亡而總結。《挪威的森林》的主線就是圍繞渡邊與直子、綠子之間糾結戀愛展開,細節之處充滿了困惑。與此同時,故事中玲子、永澤、初美等人物,更是一直在愛情的道路上徘徊、迷惘,尋找出路。
三、死亡
從村上先生的眾多作品看,很多都涉及到了死亡,這一創作主題似乎成為了其作品表達情緒,突出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正是因為寫了太多的死亡,使得其作品整體上充斥著一種陰郁、幽暗之感,這一點在其眾多作品中都有所體現,比如,《尋羊冒險記》中,樹上春樹在開篇便以死去少女開啟故事。而在《舞!舞!舞!》中,很多人物最終都是以死亡而結束,如五反田、狄克、素不相識的21歲少女。此外,在《挪威的森林》中,樹上春樹也充分發揮了“死亡”產生的情感氛圍作用,如木月的死、直子以及直子姐姐的死,還有初美等人物,都未能以美好結局,縱觀《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不難發現,自始至終都一直處于死亡的陰霾氣息中,但樹上春樹所寫的死亡,并不意味著永遠的失去,而是體現的是作為人的另一中存在方式。
由于受到樹上春樹死亡主題作品的影響,我國也出現了眾多新生代文學創作者,以描寫死亡為其創作主題。比如安妮在《薔薇島嶼》中所述,開篇便說明了該書是本關于旅行、愛和生死有關的內容,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即認為這些命題永無止境。通過閱讀安妮的作品,同樣可以感受到死亡與愛情之間的緊密聯系,在安妮創作思想中,愛情往往是導致死亡的“殺手”,也正因為此,才使得安妮作品中的人物,最終都以死亡宣告結束。例如,《七月與安生》中,安生的死,所表達的正是一種通過死亡來平息充滿困境的人生。此外,還有《告別薇安》中的喬、《煙火夜》中的絹生,還有《七年》、《電梯事件》等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以死亡為結局。這樣看,安妮與樹上春樹在死亡的認識方面,確實存在一些相似,安妮也是通過死亡的方式,證明了人的另一種存在方式。
四、孤獨與虛無情緒
在村上春樹眾多作品中,孤獨是連接這些作品的共同體,幾乎所有的作品,主人公都伴隨孤獨感,比如《且聽風吟》中的“我”,《挪威森林》中的渡邊、綠子,還有《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主人公卡夫卡,這些人物都被孤獨圍繞,這也不難看出,村上春樹已經將“孤獨”注入了其小說人物創作中,如同一種靈魂存在。
不僅如此,縱觀其作品,逃避現實也塑造人物又一特性,村上春樹筆下的人物,都是無法與現實社會和諧相處的。例如,在《一九七三年彈子球》中“我”。小說采用第一人稱,講述了都市白領主人公,雖然生活富足,但是無法融入現實生活,內心充滿逃避,經歷的一些事。小說中的“我”非常喜愛他人講述故鄉故事,也是借此表達自己情感的糾結,不敢面對現實的情感。此種強烈的戀舊情結,所體現的正是不想融入現實生活而選擇逃避的性格,這類人只有回到過去,才可以在心靈深處得到慰藉。在村上春樹筆下,將這種孤獨感進行了擴大化表達,通過細膩額描寫,引發讀者的聯想、共鳴,而此種孤獨和虛無的情愫的描寫,在我國創作者的作品中也顯露無疑。
參考文獻:
[1]陳佳慧. 村上文學在中國大陸的傳播現象研究. 東華理工大學,2019,12(12):120-121.
[2]牛夢鴿. 村上春樹文學的"中國"情結[J].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20,56(014):273-276.
[3]李藝琳. 關于村上春樹與日本文學的思考[J]. 青年文學家,2019,023(002):135-136.
作者簡介:田穎(1985.02),女 土家族 貴州印江人,講師,碩士,從事漢語言文學、普通話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