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舒
摘要:在限定繼承的效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存在極大的空白和漏洞,需要借鑒德國、法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進行補充和解釋。限定繼承人的責任限制上,各國立法基本一致,賦予限定繼承人抗辯權,并規定了,如果債務人的繼承人是限定繼承人,則其他共同債務人的責任不發生變化。當繼承人有數人時,只要其中一人主張限定繼承成立的,其他繼承人視為限定繼承人,同樣享有抗辯權。在遺產和繼承人的財產分離上,各國立法一致,并且規定了,限定繼承不影響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享有的權利義務。
關鍵詞:限定繼承;限定繼承的效力;遺產管理;立法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限定繼承,是指繼承人以因繼承所得的遺產為限,清償被繼承人債務的法律制度。法國、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典均予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中國民法典》)第1161條對此也予以承認。
限定繼承的效力是指限定繼承人享有哪些權利、承擔哪些義務。法國、德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典通過若干法律條文予以明確規定。然而,《中國民法典》對此未設立明確規定。這既不利于人民法院正確審理民事案件,也不利于給社會公眾提供指導。確有必要予以明確規定。本文擬借鑒上述國家、地區的立法經驗,提出完善《中國民法典》的立法建議。
二、效力之一:責任的限制
責任的限制是指繼承人以因繼承所得的遺產,清償被繼承人債務的法律制定。它包括在共同繼承人中主張并取得限定繼承資格或特權的繼承人享有的抗辯權、其他并未主張限定繼承的共同繼承人是否享有相同抗辯權、被繼承人的其他共同債務人之責任三個部分。
(一)已經取得限定繼承資格的繼承人之抗辯權
1.比較法考察
在限定繼承人的責任限制上,日本、德國、法國、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基本一致,均認可限定繼承人獲得抗辯權。
(1)日本
日本民法典第922條規定,繼承人以因繼承所得財產清償被繼承人之債務及遺贈。根據日本大正七年十月十八日大判,繼承人得主張自己為限定繼承之事實,拒絕以自己固有財產為清償。
(2)德國
德國民法典第1989條規定了繼承人的耗盡抗辯,遺產無支付能力程序因財產分配或者因無支付能力方案而終止的,繼承人僅像面對在公示催告程序中被排除的債權人那樣承擔有限責任,可以主張遺產罄盡抗辯權。
(3)法國
法國民法典第802條規定了遺產清冊利益(限定承認)的效果,限定繼承人僅以其受領的財產價值為限,對遺產上的債務負清償義務。
(4)我國臺灣地區
臺灣民法第1154條一項規定,限定承認之繼承人就被繼承人債務之清償,限于因繼承所得之遺產為范圍。
2.中國立法選擇
在已經取得限定繼承資格的繼承人之抗辯權上,《中國民法典》并未加以規定,應當借鑒日本、德國、法國、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賦予限定繼承人抗辯權。限定繼承人僅承擔有限責任,繼承人承擔的責任僅以其繼承的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若繼承人在限定繼承后,自愿以其固有財產清償遺產債務的具有法律效力;若遺產債權人提起訴訟請求繼承人在遺產范圍外清償債務的,繼承人可以限定繼承為由主張抗辯權,拒絕清償債務。
賦予限定繼承人抗辯權的理由是:(1)限定繼承人承擔的責任僅以其繼承的遺產的實際價值為限,賦予其抗辯權可以保護限定繼承人的利益,使其在糾紛中獲得勝訴權。(2)賦予限定繼承人的抗辯權之后,限定繼承人可以選擇放棄該權利,即如果繼承人在限定繼承后,自愿以其固有財產清償遺產債務的具有法律效力。
(二)并未取得限定繼承資格的繼承人之抗辯權
1.比較法考察
(1)德國
根據《德國民法典》第2062條規定,遺產管理的命令僅能由繼承人共同申請,因此不存在只有繼承人之一主張限定繼承的情形,存在多數繼承人時必須由所有繼承人共同申請啟動相關程序。
(2)日本
只有繼承人全員就限定繼承達成一致意見,才能成立限定繼承,如果共同繼承人中的一人放棄繼承,則被認為是從一開始就不成為繼承人,所以沒有影響,但是如果其他共同繼承人不同意限制繼承的申請,則不可能成立限定繼承。[1]所以,在日本民法中,同樣不存在只有繼承人之一主張限定繼承的情形,存在多數繼承人時必須由所有繼承人共同向家庭法院作出限定繼承的意思表示。
(3)法國
根據法國民法典第782條第1款規定,若數名繼承人對于是否承認或者拋棄繼承的意思表示不一致時,應當視為限定繼承。因此,只要繼承人中一人主張限定繼承的,其他繼承人視為限定繼承人,享有抗辯權。
(4)我國臺灣地區
我國臺灣地區法律規定,當繼承人有數人時,只要其中一人主張限定繼承的,其他繼承人視為限定繼承人,同意適用限定繼承的規定。因此,只要繼承人中一人主張限定繼承的,其他繼承人視為限定繼承人,享有抗辯權。
2.中國立法選擇
若存在數名繼承人時,我認為我國應當采取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模式。當繼承人有數人時,只要其中一人主張限定繼承成立的,其他繼承人視為限定繼承人,若遺產債權人提起訴訟請求繼承人在遺產范圍外清償債務的,繼承人可以限定繼承為由主張抗辯權,拒絕清償債務。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1)根據共同繼承人之一所作出的限定繼承的意思表示,推定其他繼承人同為限定繼承人,有利于其他繼承人的利益,減輕其負擔,符合公平原則,所以作此推定一般不會違背其他繼承人的真實意思。反之,若不作此推定,將所有繼承人共同作出限定繼承的表示作為前提條件,則要求太過嚴苛,加大了繼承人獲得限定繼承資格的難度,不符合立法者的立法意圖和現代各國立法趨勢。其次,對限定繼承規定限制條件是為了防止對繼承人的過度保護,所以要求分離繼承人的固有財產和遺產,若共同繼承人之一滿足了限定繼承的條件,即可達成繼承人的固有財產和遺產相分離的結果。最后,限定繼承有利于繼承人,父債子還的繼承模式也頗受爭議,所以當繼承人有數人時,只要其中一人主張限定繼承成立的,其他繼承人視為限定繼承人。
(三)被繼承人的其他共同債務人之責任
如果債務人的繼承人是限定繼承人,則其他共同債務人的責任不發生變化。
(1)不可分債務或連帶債務
①債權人對連帶債務人之一作出履行請求,但未申報債權的,同樣發生債權申報的效力;②債權人可以以其債權總額參加清算程序,其他不可分債務人或者連帶債務人同樣可以以其將來應得的求償份額參加清算程序;③對于履行期限尚未屆滿的債權,限定繼承人喪失期限利益,但該效力不及于其他債務人;④限定繼承人對于債務只承擔有限責任,超出部分由其他債務人分擔。
(2)保證人
①若主債務人的繼承人是限定繼承人,因為限定繼承的情況,類似于破產,遺產不足以清償所有債務,所以保證人喪失先訴抗辯權,應當對剩余債務承擔責任(保證人為主債務人的限定繼承人的不產生影響);②若保證人已經清償債務的,則保證人獲得求償權,但主債務人的限定繼承人只承擔有限責任;③對于履行期限尚未屆滿的債權,限定繼承人喪失期限利益,但該效力不及于保證人。
在其他共同債務人的責任上,《中國民法典》沒有任何相關規定,所以需要借鑒日本、德國、法國、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其理由是:(1)如果遺產不足以清償所有債務,清算程序結束后,共同債務中被繼承人應當承擔的部分仍未被清償完畢的,存在以下兩種解決方案:①限定繼承人只承擔有限責任,未清償完畢的部分由債權人承擔損失,此種方案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不應當采取;②限定繼承人對于債務只承擔有限責任,超出部分由其他債務人分擔,這會增加其他共同債務人的義務,直接剝奪其求償權,顯失公平。因此,在可以后一方案的基礎上,給予其他共同債務人特別的權利,即其他共同債務人可以其將來應得的求償份額參加清算程序,這樣即可解決該問題。(2)對于履行期限尚未屆滿的債權,限定繼承人會喪失期限利益,如果讓該效力及于其他共同債務人,有損其他共同債務人的利益,因此,《中國民法典》應當明確規定,限定繼承人喪失期限利益的效力不得及于其他債務人。
三、效力之二:遺產和繼承人之固有財產之分離
遺產和繼承人之固有財產之分離是指繼承人繼承的遺產和自己固有財產保持獨立存在的法律制度。
(一)比較法考察
德國、法國、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均承認了,限定繼承成立后,繼承人的固有財產和遺產相區分,且限定繼承不影響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享有的權利義務。若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享有債權,則與其他遺產債權人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若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承擔債務,則該項債務是屬于遺產的一部分。
1.德國
德國民法典第1976、1977條對混同和抵消的情形作出了細致的規定。在遺產管理程序或者遺產支付不能程序開始后,繼承開始后發生的因權利與義務或負擔混合而消滅的法律關系,視為未消滅,同樣,遺產債權人與繼承人自己的債權相抵消的,以及被繼承人的債權與非遺產債權人的債權相抵消的,均視為未發生,前者保護繼承人,后者保護遺產債權人。
2.法國
根據法國民法典第782條第2款規定,限定繼承人不以其個人財產與遺產相混合,并且保留對遺產請求清償其本人之債權的權利。
3、我國臺灣地區
臺灣民法第1154條三項規定,為限定繼承者,其對于被繼承人之權利義務,不因繼承消滅。
(二)中國立法選擇
《中國民法典》應當借鑒德國、法國、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嚴格執行繼承人的固有財產和遺產相分離這一原則,不得混同、抵消。限定繼承不應當影響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享有的權利義務。繼承人可以同時身兼繼承人、遺產債權人、遺產債務人等多個身份,并且,不同身份下享有的不同權利義務分而治之。
四、效力之三:遺產管理
遺產管理是指取得限定繼承資格后遺產由誰管理、管理人承擔哪些義務的法律制度。
(一)比較法考察
1.管理人的選任
法國民法典規定,由享有遺產清冊利益的繼承人,即限定繼承人,負責管理屬于遺產的財產。根據日本民法典,遺產管理人由繼承人擔任;如果繼承人有數人時,由繼承人共同推選;推選不能時,由家庭裁判所就繼承人中選定一人為管理人;若繼承人不能管理、不勝任或管理不如果時,則由家庭裁判所選任第三人為管理人。根據德國民法典,遺產管理人由遺產法院進行選任。
各國對于管理人的選擇主要以繼承人為限,因為相比其他人,繼承人對于遺產具有一定了解,并且遺產與繼承人的利益息息相關,繼承人出于利益考慮,也會盡力采取積極措施保護遺產。
2.注意義務
根據法國民法典,管理人僅對其管理中存在的嚴重過錯承擔責任。日本民法典規定,管理人管理財產應當與管理自己財產負同一注意義務。根據德國民法典,管理人作為受任人對遺產債權人承擔責任,像管理他人財產那樣管理財產,負善良管理人之責[2]。
(二)中國立法選擇
《中國民法典》新增了遺產管理人制度,但是,在遺產管理人的選任和注意義務上的規定還不勝詳細。
1.管理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145條和第1146條對遺產管理人的產生作出了規定,按照以下順序選任遺產管理人:(1)被繼承人生前指定了遺囑執行人的,繼承開始后,遺囑執行人為遺產管理人。(2)在沒有遺囑執行人的情況下,繼承人應當及時推選遺產管理人;繼承人未推選的,由繼承人共同擔任遺產管理人。(3)如果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的,由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4)對遺產管理人的確定有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遺產管理人。
《中國民法典》將繼承人納入遺產管理人的選擇范圍,但如果存在遺囑執行人時,優先選擇遺囑執行人。其理由是:(1)被繼承人選擇遺囑執行人,必定建立在已經充分了解并且信任該遺囑執行人的情況下,所以,對于遺囑未處分以及遺囑無效的部分遺產也可以交由遺囑執行人處理,即遺囑執行人就是遺產管理人。(2)如果在遺囑執行人之外,另行設立遺產管理人,會使得兩者發生權責沖突。(3)首先考慮由遺囑執行人擔任遺產管理人,既是為了保護遺產財產,也是為了尊重被繼承人的自由意志。
如果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以及遺產管理人的確定有爭議,則由政府部門、基層群眾組織或者人民法院進行干預,以確保遺產管理人的選任可以順利進行。
當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均放棄繼承時,由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或者村民委員會擔任遺產管理人。被繼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門或村民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解決訴訟擔當。若遺產情況復雜、涉及問題較多,以致于民政部門和村委會欠缺必要管理能力時,應根據《中國民法典》第1147條第6項規定的“實施與管理遺產有關的其他必要行為”,聘請專業人士處理具體事項。
當對遺產管理人的確定有爭議時,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遺產管理人。這里的 “爭議”應包括積極沖突和消極沖突,即多人爭當遺產管理人或無人擔任遺產管理人的情形。
2.注意義務
注意義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普通人的注意義務,二是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一注意義務,三是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其對管理人的要求依次遞增,分別對應法國、日本、德國的相關規定。
遺產的管理情況不僅僅會對繼承人的利益產生影響,也與遺產債權人的利益密不可分,所以若僅僅要求管理人對遺產負普通人的注意義務或者與處理自己事務負同一注意義務,就顯得有些不恰如果了,所以要求管理人對遺產負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比較合適,這也就要求管理人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
《中國民法典》未對注意義務作出明確規定,但是對遺產管理人的職責進行了明確規定,并且,在《中國民法典》的第1148條中規定了遺產管理人未盡職責的民事責任,遺產管理人應當依法履行職責,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繼承人、受遺贈人、債權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遺產管理人應當具有獨立性,在接受委托后,即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不再接受繼承人的指示,也不得被隨意解任,其法律地位應當相當于德國民法典中的受托人,應當承擔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
五、總結
《中國民法典》在限定繼承的效力上,幾乎沒有為空白,應當借鑒德國、法國、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的相關立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限定繼承人的責任限制。限定繼承人獲得抗辯權;如果債務人的繼承人是限定繼承人,則其他共同債務人的責任不發生變化。當繼承人有數人時,只要其中一人主張限定繼承成立的,其他繼承人視為限定繼承人,同樣享有抗辯權。②分離遺產和繼承人的財產,限定繼承不影響繼承人對被繼承人享有的權利義務。③遺產管理。《中國民法典》在遺產管理人的選任和注意義務上有著較為詳細的規定。④清算程序。《中國民法典》應當借鑒我國臺灣地區的立法,增設公示催告程序、清償順序、清償方法的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