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菊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城市現代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無處容身的困境。“下堡坪民間故事”作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地方傳統民間口頭文學的典型代表,也正面臨著這個嚴重的現實問題。僅僅靠著傳統的“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民間故事這個文學體已經開始逐漸淡出公眾視野,諸如“年輕傳承人的找尋難”和“作品難以打入當下年輕一代”等困境,都是民間文學類的非遺保護所面臨的重難課題。
曾為舊時顏如玉,怎料今日春風難渡?
下堡坪民間故事的早期傳承。由于舊時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物資匱乏等時代特點,講故事作為當時主要的文娛活動,其傳播方式簡單而又成本極低,兩三人圍坐,亦或者在路邊田埂上,人們用著簡單的耳口相傳的方式,使它在“非遺”這個概念還沒有普及的年代卻得以聲聲相傳。而隨著交通越來越便利及信息傳播也越來越多元化,下堡坪民間故事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失去了過去的“顏如玉”身份,甚至在現代生活中開始淡化,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自1993年下堡坪鄉文化站發現農民劉德芳能講400多個民間故事開始,下堡坪民間故事便不再只是茶余飯后的談資,而是有了真正的體系分類以及系統性的整理與保護。在當地諸多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2006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下堡坪民間故事就喜提一席之位。
下堡坪民間故事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地方傳統民間口頭文學的典型代表,作為三峽地區傳統民間文學的縮影,它融合了荊楚文化與巴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鑒賞意義。
在這些年里,當地文化工作者為了保護這一寶貴的下里巴人,也算是煞費苦心。夷陵區的文化部門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堡坪民間故事,在積極搶救保護的基礎上,先后建立了10個傳習所,1個傳承基地,并開展了多期故事培訓、故事大賽,組織民間故事進校園、進課堂等保護工作,但這一切也都只是在傳統的口耳相傳的方式上加以升級和優化,民間故事本質上依舊無法和時代潮流相契合,使得下堡坪民間故事在內化于民生,廣泛傳播于社會大眾方面的發展現狀仍然堪憂,而開展的搶救工作又收效甚微。
現如今,下堡坪民間故事國家級傳承人劉德芳早已年過八十,當前能作為劉德芳接班人的下堡坪民間故事傳承人卻還沒有真正挖掘出來,這也正是一次次在給下堡坪民間故事的發揚傳承與保護工作敲響警鐘,留給你們探索的時間不多了……
長風破浪會有時,求索之路現曙光。
下堡坪民間故事一方面被淹沒在高科技的發展洪流中,其作為傳統民間口頭文學的典型代表,不可避免的又被貼上了“土氣”的標簽,使其傳播受眾無法涉獵年輕一代,如果再采用傳統的口授方式傳承保護,只能意味著親眼目睹它的消亡。夷陵區的廣大非遺工作者,大膽創新,勇辟蹊徑,在浮躁而又求新的大環境中,硬生生為下堡坪民間故事這一慢悠悠的舊日之星重新攬得一席之地。
下堡坪民間故事的“進校園”工作于2013 年9月就已經著手開展,最開始非遺工作者只是注意到“民間故事受眾缺乏青少年”的問題,所以只是采用開展課余活動,還是沿用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方法讓下堡坪民間故事重回青少年的視野中。不出所料,在一段時間的新鮮感過去之后,其面臨的就是徒弟難尋,聽眾難覓的窘境。而下堡坪鄉中小學(下堡坪民間故事傳承基地)力求創新,不斷求索,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最后成功在全校開辟了下堡坪民間故事新的傳承方式——剪故事和演故事。
故事講剪紙,剪紙現故事
下堡坪鄉中小學校編印了《夷陵區下堡坪中小學“剪故事”之民間故事校本課程》,其主要從下堡坪民間故事的溯源、各級代表性傳承人、民間故事的類別等方面,向中小學生介紹下堡坪民間故事,將其作為一門課程,系統性的從其源頭講起,一方面培養當地學生傳統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也采用授課的方式使民間故事不再讓人感覺是鄉村野史,而是體系化、嚴肅化、標準化的中國民間文化。
“剪故事”校本課程包含了三個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講”:即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講述傳統的、現有的民間故事;二是“剪”:即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剪出民間故事的人像,并用剪出的人像自導自演將之前講的故事再現;三是“編”:即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憑借加工創造,揉捏出富有新時代氣息的新民間故事。
經年一曲故事戲,你我皆是戲中人。
有了“剪故事”的成功經驗,當地文化站順著思路又提出了“演故事”的大膽想法。這一傳承方式,一方面能極大的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將民間故事真正深入到學生的記憶中,變成他們真正喜歡和期待的校園一隅。演故事,正如其字面意思,是指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們將傳統的民間故事演出來,類似于話劇、歌劇的形式,一改傳統思想中民間故事皆出自村野莽夫而又難登大雅之堂的死板印象。與此同時,令人意外的是,此“演故事”活動還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父母們都希望看見自己的孩子能夠登臺表演,一方面為他們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故事得以傳承而高興,另一方面演故事也提高了孩子們的綜合素質水平,與全方位教育的理念不謀而合,這一切都變相的推動了下堡坪民間故事的群眾追捧程度,使其受眾成功踏入了中小學生群體。
踏時代之浪,抖青年之音。
你怎么也無法將快節奏的短視頻娛樂和慢悠悠的爐邊故事匯掛上鉤吧?可夷陵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者,他們做到了!
2021年,夷陵區文化部門舉辦了下堡坪民間故事傳承人的自媒體培訓,培育千名故事傳承直播人才,涌現民間故事傳承人直播間達18名。利用下堡坪民間故事是國家級非遺項目這塊靚麗名牌,讓下堡坪民間故事走進了“抖音”。“抖音”的出現,民間故事也一改之前慢悠悠和隨意的風格,傳承人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展現出更有吸引力的故事片段,反復精雕細琢,優化肢體動作,豐富表情神態,還用上了特意準備的道具。由于短視頻所帶來的流量可以變現,又解決了非遺傳承問題中的資金來源不足和傳承人積極性不夠的頭號難題。有了可觀的收入,傳承人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獲得更多的流量,一方面愿意投入時間精力和資金去自我優化講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去學習講述民間故事、接觸民間故事、傳播民間故事。
借助抖音這個平臺,下堡坪民間故事一改之前“土老帽”的刻板印象。通過上傳下堡坪民間故事的短視頻,制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網紅”,他們不僅通過講述民間故事解決了非遺文化傳承的問題;也介紹了這里的風土民情而吸引了慕名而來的游客,帶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利用直播帶貨的方式銷售傳承人及左右鄰舍的特產,為傳承人和當地的人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解決了傳承人在傳承活動中無經濟來源而造成的積極性不足問題。再加上夷陵區文旅部門舉辦了一系列針對下堡坪民間故事傳承人的電商培訓,培育了上千名的民間故事達人,讓其成為當地的“網紅”,使原本已經活起來的“下堡坪民間故事”錦上添花,使其發展傳承問題真正得到解決,讓下堡坪民間故事真正變成一代潮品,踏上了時代的列車。
下堡坪民間故事過去已經有了千千萬萬個故事,但它未來的路何去何從,它今后的故事如何譜寫與講述,還得由我們非遺人去思去探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