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
途經通往蘇州各個鄉鎮的公路上,常常能見到簡易的指示牌,比劃著去某個采摘園該如何走。這給乏味的路途增加了一些趣味和心思:這里竟然有個果園!回去的路上要不要帶點水果?!本地果園里出產的水果自然比市場上大車拉來的水果要新鮮得多,即便果園里現摘的水果不便宜。這趟路途有了額外的亮點,附加值也被大大提升。
每到節假日甚至是雙休日,只要天氣晴朗,溫度適宜,并有當季水果正在上市,就會有前往采摘園里采摘、休閑的人,有時還會將往來大道堵得動彈不得。園藝專家也說,果品的消費理念已與10年前有了很大變化。10年前,買了水果就走,這會兒,得消費一下果園環境、體驗體驗果品的飲食文化。一些果園兼營采摘,提供親子活動的設施場所,是根據市場需求作出的積極調整。
是真心想買水果,還是出去放飛,順便短途悠游?大概是兼而有之。用蘇州人的話說,就是借蔭頭,偷得浮生半日閑,逃離各自的瑣事,給自己一口喘息的閑余,尤在當下。
若論種植面積、水果產量之類,即便整個江蘇,都是不能跟那些水果大省相比的。從園藝專家的口中或新聞里,也能辨別得出,蘇州盛夏的果實里飽含了果農的大量心血。梅雨季節雨水頻頻,雨水一多就病蟲害滋生,且總還要有幾陣臺風登場露面。
那地產水果有什么競爭力?園藝專家說水果這東西,“嬌貴”在新鮮度。剛采摘下來時,香氣、糖分、水分、口感全在狀態。兩三日過后,堅實的表面變得軟綿綿的,果品性狀發生了極大改變,口感、新鮮度急劇下降。當本地水果可以生長到八成熟,甚至完全成熟再上市時,更多的外地水果在七成熟時就開始考慮運輸中的時長、碰撞、損傷等問題。一個長到九成熟或者完全熟的水蜜桃,摘下即吃會非常好吃。尤其軟桃一類,是無法長途跋涉,去到更遠的地方的。
蘇州地處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從前的蘇州人,較多種植葡萄、棗、石榴、桃什么的,不成規模,多半作為觀賞或點綴庭院之用。之后漸漸有了桃、李、杏、梅、梨、枇杷、桔子等四時品種。
地處太湖流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蘇州又形成一個獨有的小氣候,本地最有特色的果品是枇杷和楊梅,其中吳中東西山區域出產的較多,但不在時候。此時盛夏,正是梨、葡萄、桃等水果豐收上市的時節。
一直以來,蘇州在各個區域引進和示范推廣適宜于本地栽植的果品,及一些設施類果品。比如葡萄,上世紀80年代,蘇州從江蘇省農科院及國外引進了一部分葡萄品種,經多年來的選育、優化、改良,調整了種植結構,現在葡萄主推的品種叫陽光玫瑰,最頂級的陽光玫瑰即達到了晴王的水準,而后者是日本的一個注冊商標。張家港有一個夏黑的芽變新品種叫紫香妃,極早熟,約每年六月上旬上市。夏黑、妮娜女王、藍寶石等一系列新品種,以及優秀如巨峰這樣的經典品種源源不斷地上市,為本地水果市場帶來一陣清涼。
比如梨,引進了新品種蘇翠1號,成熟期比翠冠梨早,清新翠嫩,水分充盈。比如桃,有湖景、錦繡、白鳳等品種。蘇州的種植面積雖不算多,但品種、品牌在國內影響力不小,在國內各項比拼中屢獲金獎。比如在大棚里種植的柑橘新品種紅美人,皮薄,化渣率高,入口即化,糖度高。
其實遠不止這些品種。就像品食私房菜,我們在果園里大開了眼界:從翠冠梨吃到翠玉梨,從蘇翠1號吃到夏露梨,耳邊還飄過各種好聽的名字,秋月梨、南水梨、華山梨、幸水梨、早晶梨……即便此時此刻,不是每一種梨口感的最巔峰時期,但不同的滋味與風味依舊展現得淋漓盡致。
循著一種水果在蘇州的種植分布,你都能踏出獨具特色的行旅足跡:蘇州的枇杷,絕大部分都在吳中區,但張家港也有一點;蘇州的楊梅,絕大部分也在吳中區,但蘇州高新區有一些;蘇州的桃,主要分布在張家港、昆山、吳江區、吳中區和蘇州高新區;蘇州的梨,主要種植在張家港、吳中區、太倉、昆山、吳江區;還有蘇州的葡萄,主要栽種在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和吳江區。
每一類水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對應整個蘇州一千多萬人口的消費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江浙滬是全國水果消耗最多的地區,優質鮮果優先發展,而技術引領產業的發展。
在往來蘇州鄉鎮的途中,不斷出現的采摘園正是當下工業反哺農業的例證。農業發展方向之一是園區化,將農業種植集中到一起,有效提高耕地使用效率,提高農業相對投資效率,包括排澇設施、土地、生產用房等。許多農業園區建設得越來越像景區。另一個農業發展方向是設施化,搭建起大量大棚、棚架。蘇州大力實施機械化示范園區建設,成立農業信息中心,都在表明農業智能化是大勢所趨。未來,農民通過app實現對農業環境的監控、調節,原有的一部分工作將由人力操控轉為機器操控。
盛夏稍縱即逝,每一個果品品種上市時,都要有條不紊地抓緊時間采摘,但循著蘇州的水果種植分布在地方休閑旅行,風土人情與果香果味會長留于記憶,農業發展結出的果實,也會一直給人們帶去美味與滿足。